今年的题目“有一种甜”,表面看平实直白,实际却含蓄蕴藉,颇有意味。
命题指向生活。“有一种甜”的“甜”表面看是味道、滋味、感觉,但被“有一种”限定,则指向对生活的体察,需要是一种对美好事物、美好感情的发现和领悟,最好是独特的体验和思考。
题目促动思考。“有一种甜”题目有诗味诗意,引导联想想象,能够激发学生表达,鼓励考生有情感地写作。“甜”的滋味、感受,需要品咂的过程,所谓花鸟草木皆可入文,仰观俯察皆可明理,但作文中应该着重于“甜”的理解和感悟。
明确能力立意。“有一种甜”可以有多种材料、多种构思,怎么写都不会出现太大偏差,但对学生的思维有较高要求,需要发现生活中平凡事件背后隐藏的意味,写出对“甜”的认识,在内容上有所创新以强化“有一种”,表达自我的思考层次和语言素养。
——张豪(上海市语文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江宁学校副校长)
2020年的上海中考作文题终于揭开了神秘的面纱——《有一种甜》,扑面而来的一股清新文艺风。乍一看和往年的题目风格迥然相异,但细细咂摸一下,之前好几年的题目其实都有“甜”的影子。
“这事,真带劲”是一种甜,“这里也有乐趣”是一种甜,“心里美滋滋的”更是一种甜。从这个角度而言,同学们在考前针对历年中考作文题所做的准备、积累的素材应该都可以有“用武之地”了。但要真正写出“甜”的回甘和余味,呈现“甜味”溢出的过程,恐怕还要再“咀嚼咀嚼”。
千载不遇的全球性疫情已然成为一场公共事件,持续影响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于学生而言,校园学习被迫中止,人与人的交流被屏幕和口罩隔开,长时间的居家使亲子关系又变得微妙而敏感。怎样在略显晦暗、沉重而又充满距离的生活状态中咀嚼出甘甜,考验的就不仅仅是对生活的感受能力,更多的还是我们对人生、对世界的认知能力,而具备这种能力需要的是面对未知、挫折乃至灾难的乐观精神、勇毅品质和坚定信仰。
——满晓晗(上海市教委教研室综合教研员,高级教师,上海市语文教学之星,上海市教学评比一等奖)
《有一种甜》:初中语文作文的教学,立足于两个点,一是完整而明晰的叙事,要求学生掌握六要素,进行完整的记叙;其次,要求学生在记叙之中,应当有目的的记叙,也就是要发现事件的意义与价值。
因此,一篇优秀的中考论文,至少要体现出叙事的完整性与叙事的目的性,以某种意义与价值来统摄叙事。这就是通常人们所说的夹叙夹议。
这种夹叙夹议要求文章应当有这样一个基本范式:首先把事件要讲的道理或包含的意义,提炼出来,类似于议论文的提出问题;其次进行以这个道理或意义为中心的叙事;最后对第一部分提出的问题或所讲的道理进行回应与深化甚至升华。就这个模式来说,中考作文本质上是叙事性的议论文,虽然考题没有对文体进行要求,但无论采取什么文体,都要看到上文所说的两个要点。
就《有一点甜》这个题目来说,先进行破题,把什么是甜,或者为什么甜,或者什么让人感到甜摆出来,进行立论;然后根据这个立论寻找事例进行叙事;最后将甜意味着什么,或者给作者什么样的启示进行深化或升华,就是一篇不错的叙事性议论文。这个题目是一个开放性的题目,但完全符合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的要求,是一个中规中矩的题目。
——刘旭光 (上海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美学学会副会长)
2020年对所有考生来说应该是很特殊的一年,疫情之下,每个人都在经历生命的阵痛与心灵的磨砺。对考生来说,今年留下的记忆或许苦涩更多于甘甜,但今年的中考作文题似乎希望引导考生积极地去面对生活,也许生活并不如自己所愿,但也能从中找到亮色,品味到生活中的甘甜。
《有一种甜》这个题目审题上与往年一样不设置障碍,它更类似于一个半命题作文,写作者可根据自己的写作需要将题目补充完整,如“有一种甜,叫_____”。
这个题目,与大家熟悉的网络流行语一样朗朗上口,又能彰显生活的丰富和厚重。对“甜”字的理解,可以是味觉感受,如“上海甜”;可以是心灵感受,如“幸福”“喜悦”,当然,也可以运用通感的方式将味觉感受转化为心灵感受。它可以写生活中来自亲人朋友的关爱,也可以写自己经历磨砺后的豁然开朗,甚至可以写对某个城市某种文化的认知。
——陈蕾(格致初级中学语文教研组长,多次参加中考阅卷,在模考阅卷中担任负责人)
《有一种甜》,看到这个题目,心底漾起的是温暖。生命中真的有太多甜——儿时的棒棒糖巧克力,一个甜美的笑容,一句甜蜜的叮咛,一份鲜甜的美食……记忆中那些美妙的感受会一一浮现。
题目中的“有一种”完全可以是考生们对于“甜”的独特体验——酸酸甜甜,苦中带甜,甚至咸涩的眼泪也能品出一丝甘甜。从这一角度而言,今年中考作文题不但选材空间大,而且引导学生去发现感知生命的甘醇滋味,极富积极意味。
2020年如此特殊,我们的孩子太需要从猝不及防的变化中、从令人无所适从的现状中去发现点滴的甜味。那些令人感动的瞬间,那些等待中的感悟,那些充满希望的梦想,不是都能品出独特的甘美吗?
当然,此题可以直接写客观存在的甜的事物,但若能品味生活的滋味,那这甜一定更入人心。行文中对“甜”的发现、感知和体味是隐含的线索,对那“一种”甜的描写,以及融于其中的丰富情感,会让文章意蕴无穷。
——平智炜(语文教研员,连年参加中考阅卷、区模拟考命题)
相信同学们看到“有一种甜”这个题目时,脸上一定会露出甜甜的笑容。题目中没有明确主语,这样给学生选材上留下了十分广阔的空间。初中学生写作文,一般提倡“我手写我心”,所以“有一种甜”最好是“我”的一种生活体验。
“甜”一词的外延很大,可以是甜蜜、快乐、欣慰等感受。这个作文题目,开放度很大,没有审题障碍,和学生的生活能自然地形成对接,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话可写有情可发。虽然作文没有对文体提出要求,但初中生写作训练以记叙文为多数,此题以叙事为主更便于操作,但要选好恰当的事儿——可以是自己的收获、突破等让“我”心里甜甜的,也可以是身边的人、事或更大的社会事件让“我”心怀幸福与感动。
“甜”一词有明确的情感提示,如果叙事上能做到详略得当生动自然,那么“甜”的情感抒发才会水到渠成真挚自然。此次考场写作,能做到以真情动人、以感悟胜人的文章,定会胜人一筹,让人眼前一亮。
——桑凤英(黄浦区教育学院附属中山学校语文教研组长,多次参加中考阅卷)
好——它符合“有限制的开放”命题原则。题目活泼、具有浓浓的生活气息,选材范围开放:妈妈的宠爱是甜,外婆的厨艺是甜,老师的关心是甜;阅读后的收获是甜,解题后的释怀是甜,实验后的成功是甜,劳作后的回味是甜。你看,几乎什么都可以写,但必须是“甜”,这就是“限制”。
高——“甜”是比喻,是非常通俗的比喻,是“正向”价值观的比喻,符合社会主流价值,更吻合初三学生的心理、思想。这有利于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热爱生活、体验生活、感受生活。
妙——题目与以往几年一脉相承,不怪不偏,是真正的“人人猜不到,人人都能写”的妙题。命题者确实是以“学生视野”“学生立场”去设计题目,没有用“成人思维”去替代学生,真妙!
——李强(正高级教授、上海市特级教师)
“有一种甜”,“甜”是形容词,在这里作名词用,“甜”是一种味觉感受,但可以通过通感化作心理感受,因此要对“甜”细细品味。
“有一种甜”,加上“有一种”这个定语来限制,要求考生写得集中,不要泛泛而谈,要从生活中发现、选择这“甜”的因素,再加以回味。作为喻体的“甜”,可以有多个本体,说明这道作文题是开放的,但加上定语“有一种”,说明这道作文题又是有限制的。
“有一种甜”可以是生活中的某一个场景、某一行动、某一句话或某一个眼神,总归它给人的感觉是甜的。甜可以与苦对照着写,因为有苦才有甜。
比如新冠肺炎疫情,给我们带来的普遍感觉是苦的,但来自志愿者的一声问候,如社区志愿者的提醒,“开窗,通风,勤洗手,出门戴好口罩”,或者你有一次乘车忘记戴口罩了,司机送上一只,这极细微的一个举动,那不就是甜吗?
关键要有细节,要有回味,要用心去体味,去咀嚼和感悟,写出属于自己的独特的体验与思考来。
——李新(复旦附中青浦分校语文高级教师)
这道题目的难度并不大,对于中学生而言,还是很容易把握的,因为立意的空间比较大,开放度比较高,只要在立意上写出较为明确的人生哲理或人生感悟即可。但是要注意符合中学生的身份,不要刻意拔高立意的深度,选材要贴近中学生的生活经历,符合中学生的认知规律,最好是从自身的经验出发,稍加提炼,自然成文即可。
它本质上就是要求学生把这篇作文写成创意写作中的成长故事,学生要善于制造文势上的波澜起伏才好,比如将之写成“有一种甜叫忆苦思甜”之类的,这样才能翻出新意,在抑扬顿挫上做足文章。如果一上来就“甜”不可耐,反而不好。
议论文贵在观点明确,直接了当,记叙文却要写得含蓄蕴藉点比较好,只要在文末稍加点题即可。
——王召强(复旦附中语文高级教师)
自然,这个题目的核心在于对“甜”的理解,这其实很考验阅读功夫:是味觉的还是视觉的(甜甜的笑、甜妹子),具体的还是抽象的——那就是喜悦了。
这个题目可以写一件事的感悟,也可写相关的几件事,也可以借以写人(难度较高,需点明联系)。关键在于两点:
第一,是什么带来的甜/喜悦,这个非常看重选材,因为理论上很多令人喜悦的事情都可以在文章结尾通过强行点题而和“甜”发生联系的,但这样容易显得刻意而降低文章品格;
第二,对结构有一定的要求,反过来不同结构可以让文章呈现不同色彩:比如可以写对“甜”的认识的转变(可以是由苦到甜,也可以由甜到淡再到回味,也可以由甜到齁到清甜),又比如把具体的甜和抽象的甜双线交织来象征对丰富性的理解。如果能在今年的疫情中找到真诚的喜悦,也许会是奇兵。
——王健瑶(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教师,多年参与高考阅卷)
有没有觉得这个题目很眼熟?是不是联想到了2012年的中考题目“心里美滋滋”?“甜”字本身可以唤起美好、幸福的回忆,当这个词前加上“有一种”,它的外延就被无限放大,意味深长,由此,“甜”是各种体验、各种感受最终被深入认识和理解后的代名词。
从题目的构架看,这是一个以全命题形式呈现的半命题作文。所以学生有很大的发挥余地,在难度上不设障碍,却对学生的思想深度提出了更高要求。
——陈俪燕(上海市平和双语学校初中部语文组)
看到《有一种甜》这个题目,考生可以自然联想起生命历程中的美好回忆,可以写食物滋味的甘甜,也可以写内心的愉悦或慰藉等。
不过,考生还需要进一步挖掘这“一种甜”所流露的情感的内涵与价值,比如成长过程中的心灵触动对于自我生命成长的意义,又比如观察到的人与人之间相互的爱与温暖对于彼此生命乃至更多人的影响。
因此,在确定选材与立意时中,考生首先应考虑情感是否真挚醇厚,其次应着眼于这“一种甜”之于生命、文化、社会等命题的价值。
写作中,考生可以以品味到“甜”、感悟这“一种甜”为线索,使得文章结构更为清晰完整。而对于引发“甜”的感受的举动以及“甜”本身的心理感受的细致刻画将使得文章更为饱满、动人。
——程涵悦(北师大中文系本硕,关于高中生阅读与写作指导的论文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关于中考作文指导的论文获上海写作学会年度二等奖。)
第一眼看到今天上海中考作文题“有一种甜”,心底不由得也泛起丝丝甜蜜:今天参加语文中考的孩子们,面对这样几乎没有审题障碍的题目,一定感觉到“有一种甜”了吧!
当然要拿高分,须得在选材立意上显示自己的真功夫。一个孩子平时已经养成了很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已经具有良好的观察与感悟、思考与表达的能力,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积淀,则大可“借题发挥”,抓住核心词“甜”来做足文章。
甜,可以是口感之实味,更是甜美、美好、幸福等心灵感受。因此,从选定素材到确立中心,可由实入虚,通过记述具体的事情,或刻画表现个体自我对这“一种甜”的特别体验,或描叙突出人与人之间甚至整体社会层面的某一方面的“美”与“好”来,要尽可能体悟到这“一种甜”令人回味的特别之处以立意,意高则文胜。
——沈小媛(静安区语文学科带头人,上海市名师培养基地成员,全国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优秀实验教师)
作文题“有一种甜”,核心词是“有”和“甜”,侧重在个人的心里判断,直指个人曾经的各种心理体验,相信有充分准备的考生们自然会想起很多身边的人物与往事。
考题的设置体现了出题者对特殊时期考生的一种温柔的期待。这届初三学生本学期的多数时光,都在疫情中度过,长期宅家,孤独而又枯燥的复习备考,自然让考生可能出现负面情绪,亟待他人的理解与关心,这其实也给老师和家长更多关爱学生的机会。这些行为在日常可能极其普通,但在疫情期间,却可能放大为一种别样的甜蜜感受,这些感受有利于激发学生更加热爱生活,投入生活。
考题设置不仅为考试本身,也是激发学生珍视生活美好情感的一种特殊方式。出题者期望考生将这些生活的甜蜜记录下来,学生酝酿作文的历程,也就会变成他情感成长的一个过程。
当然,题目“有一种甜”有言外之意,这给会深入思考、有别样体验的学生预留了充分发挥的空间。既然是“有一种”,就不是大家习以为常的,这种“甜”应该是别样的,是“我”有独特经历和感受后加以判断的。于是文章展现的历程也是一个再次经历、体验、思考的过程。也许这种“甜”表面看并非“甜蜜”,甚至带点苦涩,但因为“我”经历了,我从中思考、发现了别样的收获,那它就是一种别样的“甜”。这样的选材自然比较新颖,立意也就会更高。
——樊阳(上海市语文高级教师、上海市外国语大学附属双语学校科研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