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古诗词曲鉴赏中考讲练:九下课外古诗词曲重点篇目梳理-j9九游会登录入口

课外古诗词曲重点篇目梳理

1.《定风波》

创作背景:这首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此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谪黄州已近三年。被贬的岁月里,他内心当然有忿懑和痛苦,而他却能以超人的旷达的胸襟泰然处之。这首《定风波》就集中体现了苏轼,超然洒脱的大胸襟,大气魄。

词文译文赏析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三月七日,在沙湖道上赶上了下雨,拿着雨具的仆人先前离开了,同行的人都觉得很狼狈,只有我不这么觉得。过了一会儿天晴了,就做了这首词。交代作词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不要去听那穿林打叶的潇潇雨声,  不妨一边吟咏长啸,一边缓步而行。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一方面渲染出雨骤风狂,另一方面又以“莫听”二字点明外物不足萦怀之意。“何妨吟啸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在雨中照常舒徐行步,呼应小序“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又引出下文“谁怕”即不怕来。徐行而又吟啸,是加倍写;“何妨”二字透出一点俏皮,更增加挑战色彩。首两句是全篇枢纽,以下词情都是由此生发。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手执一根竹杖, 脚穿一双草鞋,轻便胜过骑马,谁怕这点风雨呢?(小事)只要一身蓑衣,任凭一生风雨,我也不在意。当自己拥有平静悠闲的心态时,即使是竹杖芒鞋行走在泥泞之中,也胜过骑马扬鞭疾驰而去。这里还隐含了两种生活的对比,一种是竹杖芒鞋的平民生活,一种是肥马轻裘的贵族生活。在历经了政治上的风风雨雨后,苏轼越来越认同这种真真切切、平平淡淡的平民生活。这一句,表现被贬的苏轼轻松的心情,和超脱的生活态度。
料峭春风吹酒醒, 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料峭的春风把我的酒意吹醒,有一些凉意,但山头的斜阳却殷勤相迎。这句既是写景,也是表达人生的哲理。人生不就是这样充满辩证法吗?在寒冷中有温暖,在逆境中有希望,在忧患中有喜悦。当你对人生的这种辩证法有了了悟之后,就不会永远沉陷在悲苦和挫折之中,就会在微冷的醒觉中升起一股暖意、一线希望。“山头斜照却相迎”,是对生活的一种积极观照,是一种通观,是苏轼经历磨难和打击之后,在灵魂上的升华。苏轼在他的另两句诗中,也表达这种思想:“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意谓凄风苦雨之后也终会放晴的。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回首来程风雨潇潇的情景,归去不管它是风雨还是放晴。  “归去”:指回到居所,也是回归本心。全词归纳成一字:“归”。“无论前方是顺境或逆境”,都需要以自己的本心,认真面对。“风雨”:一指“自然风雨”,二指   “政治风雨”,三指   “人生风雨”。
主旨:作者借对自然风雨的坦然面对,抒发了对政治风雨的泰然处之之情,表现了他豁达的处世态度和旷达的襟怀。

2.《临江仙》

作者:陈与义(1090-1138),字去非,号简斋,洛阳(今河南洛阳)人,其家自曾祖陈希亮时迁居洛阳。陈希亮字公弼,苏东坡曾为之作传。陈与义是苏轼之后陆游之前,北宋末至南宋初年这一时期最优秀的诗人。有《无住词》一卷,虽不以词名,词存于今者亦仅十八首,却别具风格,有相当高的成就。其词语意超绝,笔力横空,疏朗明快,自然浑成,应该是受到了欧阳修、苏轼的一些影响。黄昇《中兴以来绝妙词选》评其词说:“词虽不多,语意超绝,识者谓其可摩坡仙之垒也。”大概陈与义和苏轼都是极优秀的诗人,所以不仅在以诗为词上,而且在其它一些方面,他们的词都相当程度上得益于他们的诗歌创作。著有《简斋集》。

词文翻译重点赏析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  回忆当年在午桥畅饮,在座的都是英雄豪杰。“忆”字开篇点题,回忆当年豪饮欢乐的生活画面。 “午桥”是唐代白居易、刘禹锡、裴度吟诗唱和、举杯相欢的地方。作者的青年时期,追寻遗韵,仰慕前贤,在故乡洛阳,与当时“豪英”一起,也在午桥宴饮聚会,把酒临风。 
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月光映在河面,随水悄悄流逝,在杏花的淡淡影子里,吹起竹笛直到天明。杏花点明时间,春天的夜晚。白天和朋友们在午桥畅饮,晚上围坐在杏树底下尽情地吹着悠扬的笛子,一直玩到天明,竟然不知道碧空的明月随着流水静静地消失了。桥上欢歌笑语,桥下一片宁静,以静衬动。借杏花疏影、景色幽香的静景和伴着清韵悠远的笛声换歌到天明的动静,描写了作者当年在良辰美景中与朋友一起借着酒兴尽情嬉闹的游乐情形。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二十多年的岁月仿佛一场春梦,我虽身在,回首往昔却胆战心惊。 作者在政和三年做官后,曾遭贬谪;特别是靖康之变,北宋沦亡,他逃到南方,饱经了颠沛流离、国破家亡的痛哭。残酷的现实和往昔的一切形成鲜明的对照,很自然会有一场噩梦的感触。这两句概括了这段时间里国家和个人的激剧变化的情况。
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百无聊赖中登上小阁楼观看新雨初睛的景致。古往今来多少历史事迹,都让渔人在半夜里当歌来唱。 点题,写明作此词的时间、地点和心情。“新晴”与“长沟流月”照应,巧妙地将回忆中之事与目前的处境联系起来,作者今昔不同的精神状况从中得以体现。末尾两句大大地拓展了感慨的内涵,超越了自身的经历和友情的范围,把目光转向历史和人生,去作哲理性的思考,将沉重悲愤的情感转化为洞达世事看淡烟云的旷达之情。
主旨:这首词通过回忆在洛阳的游乐来抒发作者对国家沦陷的悲痛和漂泊四方的寂寞。以对比的手法,明快的笔调,通过对旧生活的回忆,抒发了北宋亡国后深沉的感慨。

3.《浣溪沙》

作者:纳兰性德(1655-1685),满洲人,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清代最著名词人之一。其诗词“纳兰词”在清代以至整个中国词坛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在中国文学史上也占有光采夺目的一席。他生活于满汉融合时期,其贵族家庭兴衰具有关联于王朝国事的典型性。虽侍从帝王,却向往经历平淡。特殊的生活环境背景,加之个人的超逸才华,使其诗词创作呈现出独特的个性和鲜明的艺术风格。流传至今的《木兰花令·拟古决绝词》——“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诗文翻译重点赏析
身向云山那畔行,北风吹断马嘶声。深秋远塞若为情。我向着那高耸入云的方向前进,北风呼啸,淹没了战马的嘶鸣声。深秋远远的边塞,使人不禁情伤。勾勒了一幅边关苦寒空旷的深秋晚景图。“北风”言明时节为秋,亦称“秋声”,极言风声之强劲。“断”字,不仅生动描绘马嘶声在北风中被阻断,更描绘了人被隔绝在荒凉地的感觉。“深秋远塞若为情”,听闻如此强劲,如此凛冽的北风,作者心境若何,可想而知。听了这肃杀之声,只会使人愁绪纷乱,心情悲伤。 
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古今幽恨几时平。一抹晚烟袅袅升起,在这边地的城堡上显得尤其荒凉。夕阳西下,斜斜地照射在山海关城头的旗杆上。古往今来胸中的怨恨何时能平?“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勾勒了一幅充满萧索之气的战地风光侧面。晚烟一抹,袅然升起,飘荡于天际,营垒荒凉而萧瑟;时至黄昏,落日半斜,没于旗杆,而关城依旧。“古今幽恨几时平”,极写出塞远行的清苦和古今幽恨,既不同于遣戍关外的流人凄楚哀苦的呻吟,又不是卫边士卒万里怀乡之浩叹,而是纳兰对浩渺的宇宙,纷繁的人生以及无常的世事的独特感悟,虽可能囿于一己,然而其情不胜真诚,其感不胜拳挚。
主旨:词作通过刻画“北风”“晚烟”“戍垒”“斜日”等边塞之景,将塞外的荒凉和词人内心的悲怆合二为一,凄凉中透露着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和今古之悲。
分享到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非常感谢你的打赏,我们将继续提供更多优质内容,让我们一起创建更加美好的网络世界!

支付宝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