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美,与众不同——八上第四单元整合教学设计-j9九游会登录入口

【设计思路】

八上第四单元是散文单元,属于“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新课标对该任务群提出如下学习要求:“阅读表现人与自然的优秀文学作品,体会作者通过语言和形象构建的艺术世界,借鉴其中的写作手法,表达自己对自然的观察和思考,抒发自己的情感。”“阅读表现人与社会、人与他人的古今优秀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作品,学习欣赏、品味作品的语言、形象等,交流审美感受,体会作品的情感和思想内涵。”可见,品味语言,理解情思,获得审美体验是这一学习任务群的的核心目标。
本单元文本丰富而厚重。所谓丰富,因其散文类型多样,包括写人记事类的《背影》,托物言志类的《白杨礼赞》,阐发哲理类的《永久的生命》《我为什么而活着》,写景抒情类的《昆明的雨》;所谓厚重,因为每一篇都代表着一类,要把握类性特征,必然要勾连课内外文本,在整合比较中建构认知体系和读写策略。散文是教材文本中的大宗,大部分类型在七年级教材中都有呈现,写人记事类散文如《散步》《秋天的怀念》《叶圣陶先生二三事》《阿长与山海经》《老王》等,托物言志类散文如《紫藤萝瀑布》《一棵小桃树》等,写景抒情类散文如《春》《济南的冬天》《雨的四季》等。哲理散文对八年级学生而言接触相对较少,而九年级教材中出现就多起来,如《论教养》《精神的三间小屋》《谈读书》等。可见,本单元对于学生体认散文特征、品鉴散文之美具有承上启下的意义。
中学教材中的散文多是文学性散文,即周作人所倡导的美文,其美在独特。王荣生教授在《阅读教学设计的要诀》中把文学性散文的阅读着眼点提炼为“个性化的言语表达”“个人化的言说对象”“独特的情感认知”。每一篇散文都注入了作者独特的情感,展现了不同的人生思考和感悟,都有一个独特的“我”。写人叙事类散文多表现“人”与“我”,写景散文则抒写“物”与“我”。关注“实”与“虚”的关联、言与意的互通、形与神的契合、情与景的交融,是读懂散文、触探散文之美的根本路径。而通向这些散文“基因”的凭借是语言。“单元学习提示”也明确了本单元的学习目标:反复品味、欣赏语言,体会、理解作者对生活的感受和思考,并了解不同类型散文的特点。如何通过品味语言透视每一个与众不同的“我”的情感和审美,是本单元教学的重难点。
基于此,本单元教学须在单元整体意识下进行单篇精读、勾连统整、比较整合,把握不同类型散文构建的形象之美和技法特点,学文识类;在单元整合教学课段,以语言之美为焦点,整合品读、比较鉴赏,培塑学生的语言文字感悟力和审美力。本单元整体教学的核心任务确定为:期中考试过后,班级要开展语文文化周活动,每个小组负责展示一类文体的魅力。为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开展活动,我们以散文单元为例,以“美,与众不同”为主题设计小组活动,展现散文之美,给各小组以参考。为完成最后的展示任务,分三个课段展开学习研讨:第一课段,教读,品形象之美;第二课段,自读,悟哲思之趣;第三课段,整合,赏与众不同之美。
前两课段设计见本课程中《八上第四单元整体教学方案》,本文展示的是第三课段的整合教学设计,是在整体教学理念下单篇教学之后的内化、聚焦与统整。
教学目标

 

1.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通过朗读品析,领会文学性散文中的形象美和情感美。
2.通过比较、辨析,品析五篇散文语言的多样化和个性化。
3.联通生活,比较整合,感受散文的共性特征,获得审美体验和成长感悟。
【整合文本】
《背影》《白杨礼赞》《昆明的雨》《永久的生命》《我为什么而活着》
【课堂类型】
语用型整合教学
【教学过程】
一、明确主题,布置任务
期中考试过后,我们的语文文化周活动就要开始了,按照惯例,每个小组负责展示一类文体或一个单元的魅力。为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开展活动,本节课,我们以散文单元为例,设计创意活动展现散文之美。希望大家积极参与,并从中找到设计自己小组活动的灵感,形成自己的展示方案。老师把本单元的展示主题拟定为“散文:美,与众不同”,以第四单元课文为依据开展三个活动:设计宣传展板,选定推介语句,汲取散文之美。
二、活动一:设计宣传展板
散文是作者真挚情感的外化,以真切的情感体验和生活感受打动人心。刘白羽说:散文就是作者的“血”和“感情”在作品中的“燃烧”。作者常常通过自然或社会中的一些形象来表达情感。所以,散文具有情感美和形象美。为了表现出本单元五篇散文的情感美和形象美,我们来设计宣传展板。
(屏显展板样例)
1.设计主题画
根据你对五篇文章内容和情感的理解,任选一篇文章,为其设计一幅或多幅主题画,来表现该文的情感美和形象美,并解说你的设计并阐释选择原因。
(屏显)
为五篇文章设计一幅或多幅主题画,并解说你的设计。
温馨提示:根据课文内容,说设计构思。考虑图画的色调、构图、画面的核心形象、形象的细节部分等。
《背影》《白杨礼赞》《昆明的雨》
《永久的生命》《我为什么而活着》
(屏显)
示例:我为《背影》设计了这样的主题画,图中的核心形象有两个,一个是执笔书写的朱自清,在画面的近处,正含泪凝神,陷入回忆,一个是父亲远去的背影,“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在画面的远处。我的设计来自于文章末段对“背影”的描写,这一处背影是触动作者、促使作者动笔写作的“背影”。这样设计可以体现《背影》中父子情深以及作者对父爱的理解、对父亲的怀念之情。
引导学生浏览文章,选择相应篇目和段落设计图画并阐释理由。
也可以按小组分配课文,交流、补充、评价。
2.评判主题画
有同学们为《背影》设计了这样的主题画,你觉得与朱自清散文中的形象和情感一致吗?说说理由。
(屏显两幅父亲怀抱朱红色橘子、微笑着正面走来的图片)
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具体语句阐述观点。
明确:感情基调不一致,《背影》中笼罩着一层淡淡的忧伤之情,图画1充满喜悦感;(联系、朗读文章首尾段语句)
形象特点不一致,《背影》中父亲人到中年经历母丧、失业、家庭败落等打击,显得颓丧、悲凉,图画1人物精神抖擞;(联系、朗读2、3段语句)
寄寓情感不一致,《背影》以父亲背影为核心形象写父与子之间的情感纠葛,“背影”是触发作者情感的媒介,也蕴含着父子之间爱的表达的内敛含、爱的理解的漫长与艰难。这两幅图不能表现《背影》丰富的情感和意蕴。
小结:散文中的形象因蕴含着作者真挚的情感和真切的感受而意蕴丰富,耐人寻味。散文因真情而美美与共。
3.添加朗读音频
为了更具体直观地体现散文的情感美,宣传展板上将放置诵读音频二维码。请大家选择最打动你的句段,有情感地朗读,以便后期提交音频到“喜马拉雅”班级电台中。
(屏显)
我是朗读者……
我把……读给你听……
引导各小组进行朗读练习,并推选出小组最佳朗读者,承担此项活动任务。
各小组最佳朗读者展示,师生共同评判能否胜任。
(屏显,评价量表)
三、活动二:选定推介语句
1.理解一个文化梗
经典的文学作品常常有经典句子,被人们广为传播,显示出经典的力量和文化的魅力。比如网络上有这样的文化梗:
(屏显图片)
网络文化梗:“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及神回复。
探讨:这句话之所以被传播,是因为……
明确:这句话最能体现父爱的竭尽全力、父爱的深沉。父亲已经把儿子送上车,已经关照得无微不至,儿子也劝父亲可以走了,而父亲还觉得没有尽够心意,看见站上有卖橘子的,便要去给儿子买橘子。即使爱得无微不至,也没有缠绵华丽的语言,而是极为简净、朴素。
2.推介一个精美句
你觉得五篇文章中的哪些富有情感和哲思、意蕴深刻的语句可以写在宣传展板上,经过推介、传播,或许也能成为一种文化符号或文化现象呢?勾画出来,读一读,交流并阐述理由。
预设:
①“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句中反复出现的“相见”很有文化意蕴。《古文观止》第一篇《郑伯克段于鄢》中郑庄公怨恨母亲,把母亲放逐到远离京城之地,并放出狠话“不及黄泉,无相见也”。但血浓于水,后来庄公后悔了,颍考叔帮庄公出主意,挖了一条地道让母子相见,于是母子冰释前嫌。朱自清在文中反复使用“不相见”这一文言词汇,用历史典故流露出后悔愧疚之意。
②难道你就觉得……?难道你就不想到……?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
——经典句式。反问 排比,层层追问,引发读者的思维不断深入跟进;由表及里,通过表象的呈现与分析,带领读者探触事物的本质与内核。语势强烈,很有感染力。
③生命流动着,永远不朽。
——与《紫藤萝瀑布》中“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有异曲同工之妙,精辟深刻,富有哲理。
④我觉得我活得值得。如果有机会的话,我还乐意再活一次。
——启迪人们思考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⑤滑,嫩,鲜,香,很好吃。
——汪式特色语言,淡而有味。简淡自然,一字一顿,但每一处停顿都像给人留下品味的空间,让人感受滋味之美。
⑥带着雨珠的缅桂花使我的心软软的,不是怀人,不是思乡。
——青春语文名师工作室张洁老师解读:七寸的盘子,摆得满满的花,还带着雨珠,这庄重细腻的仪式感,就是要让房客们懂得爱惜这些美丽的花,懂得尊重这些美好的东西。她爱惜美丽的花,也爱惜和房客们和谐的关系,更爱惜自己生活里温柔和从容的感受。这样温柔的珍重,如带着晶莹雨珠的散发着幽香的花儿,摆在盘子里,送到你面前,你的心如何能不软软的?
4.解答两个质疑
有同学选择这两个句子,准备放到主题画上,被小组同学质疑,请你帮他说服同学。
(屏显)
败笔?还是美句?
①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颇踌躇了一会。……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
(质疑:语言太啰嗦,败笔!)
②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质疑:含蓄蕴藉是中国人推崇的美,茅盾反复用这样直白的赞美,与“礼赞”格调不一致,败笔!)
引导学生品析①句中副词的作用,父亲反常行为的心理活动。通过品读词句深刻理解中国传统父子之间爱的含蓄、克制、滞涩。(见课后“思考探究三”)
提供《白杨礼赞》的写作背景,帮助学生理解②句及作者写作意图。
(屏显)
《白杨礼赞》写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时期,由于中国国民党顽固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濒于分裂的局面,中国共产党肩负着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1940年5月,茅盾离开新疆返回内地,受朱德邀请前往延安。在延安参观讲学期间,亲身体察了解放区军民的斗争生活,看到了抗日军民团结战斗的精神风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皖南事变后,茅盾写下此文,借礼赞西北高原上的白杨树,来表达对北方抗日军民热爱和赞美之情,鼓舞全国人民团结抗战的决心。
小结:散文是作者独特感情认知的个性化表达,每一篇散文都是作者特定情感的表达,好的散文都有个性化的语言风格,每一篇散文都有与众不同的美,因为背后都有与众不同的作者。读散文,就是与多姿多彩的美相遇,与丰富有趣的灵魂相遇。
四、活动三:联结思辨
有人说,现代社会是快节奏的生活,哪有时间读散文啊、诗歌啊这些文学作品,不如短视频受欢迎。我们的文学周“散文”小组准备开展互动式活动——辩论会,邀请同学们参加。
(屏显)
正方:现代社会是快节奏的生活,散文不如短视频受欢迎。
反方:现代社会离不开散文,新兴媒体中处处可见散文之美。
播放小视频,引导学生发现其中镜头语言的角度美、细节美、形象美、情感美。
小结:很多优秀的短视频也是用散文的技法、结构、意境甚至语言来表现的。它们具有化腐朽为神奇的形象美、用热爱去审视生活的情感美、以个性化的语言表达自我的语言美、给人以生活乃至生命的启迪的哲理美……如今时代虽然快餐式生活居多,但我们也不能丢掉发现美、欣赏美的眼睛和抒写美、传播美心灵。读散文,写散文,用散文之美经营写作、经营生活吧。

分享到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非常感谢你的打赏,我们将继续提供更多优质内容,让我们一起创建更加美好的网络世界!

支付宝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