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现代文阅读(27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4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论语》文学表达方式的意义
孔子主张“述而不作”,以整理、传播“六经”为自己的事业。因语录直接记录孔子的原话,比转述更为真实可信,因此《论语》成为后世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材料。
在《论语》中一问一答的对话形式不多,一般将他人的问话改为陈述句式,重点突出孔子答语。有学者认为孔子在日常教学中缺乏讨论,我认为这只是从《论语》文本所看到的,至于现实生活中是否有讨论是值得商榷的。况且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节中,我们可以看到师徒在一起讨论的场景。另外“颜渊季路侍”一节,也可以看到讨论的场面。只是这样的讨论往往以孔子的总结结束,这种总结往往不会明确指出谁对谁错,而是另辟蹊径,启发学生们进一步去思考。
《论语》中出现很多的评论性话语,由于言说对象的不同,孔子所评论的多是自己的学生,所以他可以不留情面地批评学生,这样的例子很多。其次孔子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多半是为了给弟子们树立一个可供学习的道德楷模,因此这种评论带有指示性的作用。《论语》中所体现的个人存在或者“为国”,或者“为家”,或者为“礼”。樊迟问稼遭到孔子批评,原壤无所作为也遭到孔子责骂,至于长沮、桀溺、接舆等人在孔子及弟子眼中也算是社会的另类了。
暗示性的表述方式与孔子的教育方式大有关系,“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孔子主张启发式教学,点到为止,最要紧的是靠学生自己的领悟。这一点与后来禅宗的“悟”有同工异曲之妙,因每个人的智识和领悟能力不同,因而学习成果也因人而异。暗示性的基础在于话语的权威性,以孔子的博学和在弟子心目中的地位,这种权威性是不容置疑的。孔子以天下为大任,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处世态度无疑也赢得了学生的尊重。而《论语》本身的编辑动机之一也是为了重塑固化这种权威性。
孔子对事物有自己的价值判断标准,因此他的评论往往呈现出随意性的特点。这在《论语》中例子较多,例如对君子的论述,随时随地会有不同的表达,因实际情况的变化而作出解释。不同的价值标准自然有不同的言论,但这种价值标准恰恰隐含在文字背后,只有通过不断揣摩才能领会其中的含义。这就容易理解为何孔子对同一人会有不同的评价,就是因为孔子所评论的价值角度不同。
有时孔子还采用不评论、不回答、不接见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立场和观点,这正是将《春秋》“微言大义”的方法应用到生活中。
后人在解读《论语》之时,用治经的方式来解释,很大程度上借助想象。而《论语》文本本身所呈现出的开放式特点,也适合这一方式。首先,记录体由于篇幅所限,能提供的对话背景极为有限,这就为合理的推测想象提供空间。其次,不同个体通过对文本的反复诵读体悟,难免会有新的观点。再次,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实践也需要对文本进行重新诠释,以使经典重新焕发活力。经典的作用不是用来装饰,而是拿来应用,否则经典就会沦为陈规陋据,成为束缚人们思想行为的绊脚石。
随着时代的发展,《论语》的记录体形式越来越显现出它的局限性,特别是各个学术流派纷纷兴起之后,出于论辩说理的需要,篇幅更长,更适合雄辩的其他文体纷纷出现,但记录体的影响却不容忽视。
(摘编自付体超《文体视角下的<论语>研究》,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在《论语》中一问一答的对话形式不多,有学者认为孔子在日常教学中缺乏讨论,作者认为这个观点是有待商榷的。
b.《论语》中孔子所评论的多是自己的学生,对历史人物的评价都是为了给弟子们树立一个可供学习的道德楷模,这种评论带有指示性的作用。
c.孔子的博学和在弟子心目中的地位,以及孔子以天下为大任、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处世态度,让孔子有了话语的权威性。
d.《论语》的记录体形式因时代的发展而逐渐呈现出其局限性,不过它对其它文体的意义却仍然深远。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后人解读《论语》时采用治经的方式,这与《论语》本身所呈现的开放式特点是分不开的。
b.后人可以通过合理的推测想象来解读《论语》,同时在解读时也需要对文本进行重新诠释,以适应社会环境的变化。
c.作者认为在解读经典时,要融入新思想、新观点,这一看法与孔子“述而不作”的主张是不谋而合的。
d.孔子对同一人会有不同的评价,源于孔子有着自己的价值判断标准,这也使得他的评论往往呈现出随意性的特点。
3.下列选项中不符合本文作者所认为的“孔子评论具有随意性”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樊迟问仁。子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b.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c.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d.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子曰:“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4.请结合本文第4段,分析下面材料中孔子教育方法的特点。(6分)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
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
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论语·学而篇第一》
(二)现代文阅读二(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5-7小题。
文本一:
算细账
乔叶
叔叔仍是隔三岔五地打来电话,主题永远是盖老房,核心永远是算细账。前些时候的重点是结构设计。因只有三间宽的地皮,老宅就成了细长的一块。叔叔说他找了好几拨人商量方案,共同的结论是:房子必须换个朝向,就是面对着路,坐东朝西。这样的话长就变成了宽,咱房的格式就大不一样啦。盖三层没必要,上头早就放出了话,两层以上的都不包赔。那就只需盖两层。整块地皮差不多三十米长九米来宽,留出楼梯,每层能盖出八间来,也就是二百七十个平方。上下共十六间,是五百多个平方。
听得我一个头两个大,我说,叔叔你做主,你都做主。
方案敲定后便是施工。叔叔说如今盖房有两种方式:包工包料和包工不包料。我说包工包料省事,被他否决,说,青萍,这是房子呢,哪能光图省事,不得虑虑成本?等到盖妥当了,上头要是几年不拆迁,那不得虑虑出租?就不能盖得太差。包工包料就是全托给人家,你知道他从哪给你进的水泥钢筋?用多少标号?啥价?还是咱们自己进料,光包工给他们就中。分分钱花光家当,蒙蒙雨打湿衣裳。这些都不能不细算。
无论他怎么谋划,我自然都是完全同意。下一阶段又商量定什么档次的建材。有高中低三档。他说高档的话最好是自住,咱这情况肯定不是自住,那就犯不上用高档。一来包赔时也是按面积的,不按用料的贵贱,高档也是白高档,折不出钱来。二来若是不拆迁就得出租,租户也不会因这多给价,里算外算都不合算。用低档建材虽然看着省钱,那盖出来却不好租的,只能单等拆迁,若是几年里拆不了——这情况还真不少见,咱村的情况确也难说——也还是得去出租,可这种房子即便有人租,咱也得担着风险,一旦有啥差池不是耍的。来回忖度,唯有中档最合适,花钱虽比低档多了些,却能落个踏实。尤其咱这地块紧临街,如今很多快递公司和物流都往咱村这边投靠,租的话咱这房可是一点儿不愁,一年进项个三五万不在话下。
再接下来便是定哪个村的工程队,工价多少,怎么付款,从哪里进砖,哪里进水泥,什么渠道定预制板,种种繁杂事宜,使得我前听后忘,难以备述。我几乎从不敢主动不提头儿问他什么。你一条语音发过去,他能有一堆语音发过来。简直就是请神容易送神难,不好招架。我能尽力做到的便是及时接听并反馈,同时贡献出一副好态度,嗯嗯嗯地应,是是是地答,且备有充足的表情包点赞,夸好,666,疯狂鼓掌,献花,你真棒。
今天的微信电话里,叔叔已经开始谈及出租,畅想着是租作旅馆还是餐馆,我诧异问,谁来住?谁来吃?叔叔笃定道,青萍,这你就别操心了,有的是家儿。东半拉不是成学校了嘛,咱这也是学区房。你可不知道学区房的生意有多好做。
这口口声声的“学区房”让我忍不住笑起来。他反应还挺敏感,问,你笑啥,我说得不对?学校进了学生,家长来看孩子不住店?还有……我都打听得清清儿的。
餐馆呢?谁来吃?
那更是大有人在。你可不知道城里人都多好吃农家乐。
咱这还能叫农家乐?
咋不能叫?那些比咱还靠市里的郊区村开了多少农家乐,咱这要开农家乐,不比他们货真价实?他不耐烦道,这些都是后话,先把房子盖出来再说。
挂断后看看时间,便给坤打了微信电话聊了一会儿。他问这房子一盖一拆能落多少钱,我说按照西半拉的行情,应该能挣个大几十万。他笑道,好吧,也算是一笔钱,不枉叔叔和你费这些心思。我说其实也不只是钱的问题,还有面子问题。
什么面子问题?
人家都翻盖了咱们不翻盖,就没面子。人家都知道能挣拆迁款咱们不去挣,就没面子。
咱们都不在老家,管他们咋看呢。
叔叔在老家啊,碍着他的面子了。你能说叔叔跟咱没关系?
有有有,哪能没有呢。坤在那边笑道,不过亲爱的姐姐我求求你,这事儿你不用每一步都跟我说,真的,全权做主就行。
叔叔说你是正经房主,必须得让你知道。
唉,你不也是吗?
我笑。我这傻弟弟。在叔叔眼里肯定不是我的。嫁出去的闺女泼出去的水,哪有我做主的份儿。
将来这房子有了拆迁款,也没你的份儿?
嗯,按老家规矩肯定没我的份儿。没事儿,我不介意。
我介意。坤说。沉默片刻又道,姐,我做主,如果将来真有拆迁款,咱俩必须一人一半,你必须要。
好啊,天大的便宜干吗不要,谢谢老弟。我笑道。
谢啥啊谢,不许说谢。那是你该得的。
一边笑着,收线后,泪水还是很没出息地掉下来。虽然对未来的那笔拆迁款确实不介意,可听坤这么说,不知怎么的,我也确实抑制不住难过,莫名难过。
(摘编自2022年乔叶《宝水》)
文本二:
《宝水》的故事构思和叙事策略,体现的是现实主义家族里的新生代风采。在凸显人物与故事的非凡一面与描摹它们的素朴常态中,《宝水》偏向于描摹素朴常态。在编织故事情节和营造情境氛围中,《宝水》侧重于营造情境氛围。在勾勒历史变迁与刻画当下社会风貌中,《宝水》选择了更多更琐细的当下社会风貌刻画。这种收缩了视野、拉近了焦距、削弱了情节的波折跌宕和人物形象的独特性及复杂性,同时,却加大了静态微观视角下故事情境的渲染力度、描写密度和内容占比的现实主义手法,或可称为“情境现实主义”。
(摘编自李林荣《乡土文学的新开掘和新问题》)
5.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叔叔在谈及盖房子时,无论是结构设计还是施工方案上都在用心思考谋划,足可看出叔叔的精打细算。
b.叔叔和我商定盖房子的繁杂事宜时,我前听后忘,难以备述。说明我对盖房之事很排斥,不放在心上。
c.我一条语音发过去,叔叔有一堆语音发过来。我对此很是厌烦不已,所以几乎不主动不提头儿问他什么。
d.叔叔对房子的未来进行了畅想,甚至提出了“学区房”概念,这让我心中很不屑,甚至笑出声来。
6.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与鲁迅所代表的现代文学时期乡土小说的启蒙批判姿态不同,具有很强的时代感和现场感。
b.小说采用了散文化的笔法,用“拉家常”的行为展开情节,方式生动又巧妙,对当代乡土小说的创作具有多元的启示意义。
c.小说中“我”的人设,是一位乡村生活的参与者,这一叙述视角,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
d.小说以小见大,展现了当下中国乡村的巨变,变的不是更加美观的建筑和更加红火的日子,而是农村人更加先进的观念和心理。
7.乔叶的《宝水》是以新农村建设为主题的小说,具有“情境现实主义”的特征。请结合文本二的分析,谈谈文本一“情境现实主义”特征的具体表现。(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共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8-12小题。
文本一:
宓子贱为单父①宰,辞于夫子,夫子曰:“毋迎而距也,毋望而许也;许之则失守,距之则闭塞。譬如高山深渊,仰之不可极,度之不可测也。”子贱曰:“善,敢不承命乎!”宓子贱过于阳昼,曰:“子亦有以送仆乎?”阳昼曰:“吾少也贱,不知治民之术。有钓道二焉,请以送子。”子贱曰:“钓道奈何?”阳昼曰:“夫投纶错饵,迎而吸之者也,阳桥②也,其为鱼也,薄而不美;若存若亡,若食若不食者,鲂也,其为鱼也博而厚味。”宓子贱曰:“善。”于是未至单父,冠盖③迎之者交接于道。子贱曰:“车驱之,车驱之,夫阳昼之所谓阳桥者至矣。”于是至单父,请其耆老④尊贤者,而与之共治单父。
孔子谓宓子贱曰:“子治单父而众说,语丘所以为之者。”曰:“不齐⑤父其父,子其子,恤诸孤而哀丧纪。”孔子曰:“善,小节也,小民附矣,犹未足也。”曰:“不齐也所父事者三人,所兄事者五人,所友者十一人。”孔子曰:“父事三人,可以教孝矣;兄事五人,可以教弟矣;友十一人,可以教学矣。中节也,中民附矣,犹未足也。”子贱曰:“此地民有贤于不齐者五人,不齐事之,皆教不齐所以治之术。”孔子曰:“欲其大者,乃于此在矣昔者尧舜清微其身以听观天下务来贤人。夫举贤者,百福之宗也。不齐之所治者小也,不齐所治者大,其与尧、舜继矣。”
(节选自《说苑·政理》)
文本二:
川渊深而鱼鳖归之,山林茂而禽兽归之,刑政平而百姓归之,礼义备而君子归之。无土则人不安居,无人则土不守,无道法则人不至,无君子则道不举。故土之与人也,道之与法也者,国家之本作也。君子也者,道法之总要也,不可少顷旷也。得之则治,失之则乱;得之则安,失之则危;得之则存,失之则亡,故有良法而乱者有之矣,有君子而乱者,自古及今,未尝闻也,传曰:“治生乎君子,乱生于小人。”此之谓也。
(节选自《荀子·致士》)
【注】①单父:春秋时鲁国邑名。②阳桥:一种白色的鱼。③冠盖:泛指官员的冠服和车乘。④耆老:年老而有地位的士绅。⑤不齐:宓子贱以名自称。
8.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在答题卡方框内依次填入与正确答案相对应的字母。(3分)
乃于此a在矣b昔者c尧舜清微d其身e以听观f天下g务h来贤人。
9.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过,拜访,与《劝学》“则知明而行无过矣”中“过”的词义不相同。
b.而,并且,与《师说》中“择师而教之”中的“而”词义和用法相同。
c.孤,指年幼丧父的孩子,与现代汉语中“孤儿”的内涵不完全一样。
d.“……来贤人”与《陋室铭》“往来无白丁”中“来”的含义和用法不同。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孔子教育宓子贱说,对待不同的人要有不同的态度,并以高山和深渊为喻,说明做官的道理,宓子贱谦虚地接受了孔子的教导。
b.阳昼送两条“钓道”给宓子贱,意在告诉宓子贱鉴别人才的方法,即要看这个人是否善于逢迎及其对待名利的态度。
c.宓子贱治理单父非常好,孔子认为他不仅能使百姓亲附,还是一个能成就大事业的人,并赞扬他是继承了尧舜一样政绩的人。
d.土地、人民、正确的原则和法制这些东西,是国家的本源,但是君子是国家能否治理好的关键,关系到国家的治与乱。
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共8分)
(1)此地民有贤于不齐者五人,不齐事之,皆教不齐所以治之术。
(2)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12.综合两则材料,试概括出文中蕴含的“御才之术”的做法。(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13-14小题。
观田家
唐 韦应物
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
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
丁壮俱在野,场圃亦就理。
归来景常晏,饮犊西涧水。
饥劬不自苦,膏泽且为喜。
仓禀无宿储,徭役犹未已。
方惭不耕者,禄食出闾里。
插秧歌
宋·杨万里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注】①劬:qú,辛劳。②膏泽:滋润作物的雨水
1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韦诗首句运用白描手法,一个“新”字既写出万木逢春雨的欣欣向荣,又流露出诗人的欣喜之情。
b.“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总写农家耕作。“几日闲”更是用反问句式道出了农民劳作的艰辛。
c.“仑廪无宿储,徭役犹未已”写农夫的无存粮与徭役之苦,笔墨虽朴实,但同情之意流注其间。
d.韦诗层层铺陈的前十四句与深化主旨的尾句,用笔繁简对比鲜明,突出了作者被贬闾里的艰辛。
14.有人认为,韦应物的《观田家》相较杨万里的《插秧歌》,思想情感更深沉。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8分)
1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中用“文”和“质”对君子下定义的句子是“ ▲ , ▲ ”。
(2)《师说》中韩愈准确地把握住了时代的症结,洞穿了士大夫的心理,“ ▲ , ▲ ”就一针见血的指出了“士大夫之族”不愿从师的荒谬心态。
(3)“骏马”是古诗文中的常见意象,常以正面形象出现。而《劝学》却反其道而行之,以“ ▲ , ▲ ”两句,从反面论证了坚持的重要性。
(4)《劝学》中说,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的句子是“ ▲ , ▲ ”。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16-18小题。
很多时候,生命的“成长”表现为一条从简单到复杂、从明晰到混沌、从纤盈到臃肿、从摇篮到罐头的路径。
对少年心理有着诱惑和塑造功能的并非课本,而是成人世界的生活模型和价值面貌。不管少年的天性如何纯真,无论童年教育多么诗意和美好,一旦他离开童话和教室,面对实际的社会挑衅与竞争敌意——尤其生活的诸多不公、复杂人际和“潜规则”,在经历了短暂的惊愕、迷惘、沮丧、失措后,他便开始了适应世侩秩序、遵守集体契约的人生实习。
渐渐,他开始以“成熟”“稳重”自居,以嘲笑同辈的“幼稚”“单纯”为能事了。
至此,在其心目中,他才真正“长大”。他为自己终于换来的“老道”沾沾自喜,引为生命资本。其实,“老道”又何尝不是“势利”“圆滑”“乖巧”“投机”“见风使舵”“趋炎附势”的同义语?可惜,他已不觉有何异常了。即使他童心未泯,良知犹存,偶尔也会对某些阴暗和不公露出愤懑,但这并不改变什么,为了保全自己,他同样会向“复杂”妥协、对“臃肿”微笑、向“龌龊”献媚、与“潜规则”合作,甚至倚仗俗恶扩充自己的生存实力和地盘……
褪去了天真,生命也就失去了生动,剪掉了羽翼。当一个人的灵魂因饥饿而狼吞虎咽,因不节食而变得臃肿,他就真的衰弱了,生命亦变得可疑。就像煮熟的扇贝,你已听不到涛声,嗅不出海的气息了。
生命终于变成了“成品”。
16.下列句子中的破折号和文中的破折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里总共不过两分钟,等我们再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永远地睡着了。
b.灯光,不管是哪个人的家的灯光,都可以给行人——甚至像我这样的一个异乡人——指路。
c.她的意志,她的纯洁,她的律己之严,她的公正不阿的判断——所有这一切都难得地集中在一个人身上。
d.“亚洲大陆有世界上最高的山系——喜玛拉雅山,有目前地球上最高的山峰——珠穆朗玛峰。”
17.文中划横线部分的四个短语之间能否调换语序,为什么?(3分)
18.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形象又蕴藉,试分析这一表达效果是怎么取得的?(4分)
四、课内知识考查(本题共3小题,9分)
19.下列对相关课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通讯作者通过不同的渠道采集材料,在记述新闻事实时,往往不直接表达自己的观点。
b.《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通过刻画细节让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内容更加真切感人。
c.《芣苢》重章叠唱,节奏明朗、轻快,通过动词变换描绘劳动过程,自然流露出劳动的喜悦。
d.《拿来主义》将不同现象进行分类并予以批驳,再确立、论证自己的观点,这属于破立结合的写法。
20.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词义和用法,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3分)
a.秧根未牢莳未匝 匝:周、圈 风雨兴焉 焉:兼词,“于此”
b.唤渠朝餐歇半霎 渠:他 用心躁也 用:因为
c.则群聚而笑之 群:名作状 成群地 君子不齿 齿:名作动 看不起
d.非利足也 利:使动 使走得快 师不必贤于弟子 不必:不需要
21.下列句子中句式特点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a.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b.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c.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d.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五、名著阅读(本题共2小题,7分)
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按要求答题。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学而》)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论语·学而》)
2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孔子非常重视道德实践,强调道德实践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养成良好的道德风尚。
b.孔子要求学生“亲仁”“近仁”,在此过程中得到“仁者”的关心、爱护、指导和感染,以完成学生自身的“成仁”过程。
c.儒家重视人的道德修为,轻视文化知识的学习,这样的教育观,完全是站在剥削阶级的立场上,为统治阶级服务的。
d.子夏认为一个人应该要看重贤德而不以女色为重,对父母要尽孝,对君主要尽忠,对朋友要诚信。
23.结合材料,说说儒家是如何看待道德教育和文化教育二者关系的。(4分)
六、写作(60分)
2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近日,中国作家网发布了中国作家协会2023年新会员名单,其中,火爆网络的55岁“外卖诗人”王计兵赫然在列。其实,职业外衣不会束缚精神世界的闪光点。爆破工、外卖小哥、摊主……在平凡的世界里,许多人的工作平凡,但他们同样有着诗和远方。
以上材料引发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
要求:选取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参考答案
1.b 2.c 3.d
4.①评价反馈具有权威性。孔子对弟子子贡所言的“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作出了明确而权威的评价反馈,他认为这比不上“贫而乐,富而好礼”。②孔子主张启发式教学,点到为止,最要紧的是靠学生自己的领悟。在孔子的启发下,子贡茅塞顿开,用“如切如磋,如琢如磨”非常准确得体地表达了自己进一步修身砺行、精益求精的愿望和决心。
附:【注释】 (1)谄:音chǎn,意为巴结、奉承。 (2)何如:《论语》书中的“何如”,都可以译为“怎么样”。 (3)贫而乐:一本作“贫而乐道”。 (4)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此二句见《诗经·卫风·淇澳》。有两种解释:一说切磋琢磨分别指对骨、象牙、玉、石四种不同材料的加工,否则不能成器;一说加工象牙和骨,切了还要磋,加工玉石,琢了还要磨,有精益求精之意。 (5)赐:子贡名,孔子对学生都称其名。 (6)告诸往而知来者:诸,同之;往,过去的事情;来,未来的事情。
【译文】子贡说:“贫穷而能不谄媚,富有而能不骄傲自大,怎么样?”孔子说:“这也算可以了。但是还不如虽贫穷却乐于道,虽富裕而又好礼之人。”子贡说:“《诗》上说,‘要像对待骨、角、象牙、玉石一样,切磋它,琢磨它’,就是讲的这个意思吧?”孔子说:“赐呀,你能从我已经讲过的话中领会到我还没有说到的意思,举一反三,我可以同你谈论《诗》了。”
5.a 6.d
7.①偏向于描摹素朴常态。小说讲述了叔叔为我家盖老房这一日常情节,展现了寻常叔侄、姐弟间的交往常态。
②侧重营造情境氛围。小说以对话展开情节,通过“我”的微观视角和心理刻画,渲染了叔侄、姐弟间的温情氛围。
③刻画更多更琐细的当下社会风貌。小说涉及乡村建房、拆迁、微信聊天等琐细情节和伦理观念的变迁,具有当下的社会时代特征。
8.beg
9.b “而”的词义和用法不同,文中表并列,“择师而教之”中表顺承。
10.c “并赞扬他是尧舜的后继者” 变未然为已然
11.(1)此地比我贤明/超过我的百姓有五个人,我侍奉他们,(他们)都教给我用以(/用来/怎样)从政治民的方法。(“民有贤于不齐者”定语后置,事,省略句,所以)
(2)(善,神明,圣心,句子通顺)
12.①懂得鉴别贤才
②不轻易拒绝,也不轻易许诺
③要使自身清正礼贤下士
④让贤才君子掌管原则和法制(一点1分,答出三点给3分)
【参考译文】
文本一:宓子贱将要做单父县令,向孔子辞行。孔子说:“不要因为别人迎合你就拒绝他,不要因为别人对你有所期盼就答应他。随便许诺就会失去原则,盲目拒绝就会闭塞视听。这就像高山深池,仰望它没有边际,测量它的深度又是不可能的。”宓子贱说∶”好,我怎敢不接受您的教诲呢!”宓子贱又去拜访阳昼,并说:“你有什么话来赠送我吗?”阳昼说:“我从小贫贱,不懂得治民的方法。只有钓鱼的两点体会,让我拿它送给你吧。”子贱说:“钓鱼的体会怎么样?”阳昼说:“抛下钓丝投放诱饵,迎上来吞食的鱼,是阳桥鱼,这种鱼肉少且味道不美;如果是若隐若现,似食不食的鱼,是鲂鱼,这种鱼肉肥厚而味美。”宓子贱说:“讲得好。”在他还未到单父的时候,在大道上迎接他的官吏来往不断。子贱说:“快赶车走,快赶车走,那阳昼所说的‘阳桥鱼’来了。”等他到了单父,请出那里德高望重的老人,并与他们共同治理单父。
孔子对宓子贱说:“你治理单父得到众人的好评,告诉我你是靠什么做到这一步的。”子贱说:“我像对待自己的父亲一样对待百姓的父亲,像爱护自己的子女一样爱护百姓的子女,抚恤所有的孤儿并为百姓的丧事而哀痛。”孔子说:“不错,但这只是小的善行,能使平民亲附,但还不够。”子贱又说:“我当作父亲一样对待的有三人,当作兄长一样对待的有五人,所结交的朋友有十一人。”孔子说:“当作父亲一样对待的有三人,能够用来教育人民尽孝道了;当作兄长一样对待的有五人,能够用来教育人们敬爱兄长了;结交朋友十一人,能够以此教育人们互相学习了,这些是中等的善行,中等阶层的人会亲附,但是还不够。”子贱说:“此地比我贤明的百姓有五个人,我侍奉他们,他们都教给我用以从政治民的方法。”孔子说:“要想使自己成就大事业,关键就在这里了。从前尧、舜清心寡欲放下架子,来观察、了解天下,致力于招揽贤人,推举贤人,这是各种福祉的根本,可惜啊!子贱所治理的地方太小了,如果子贱所治理的地方很大,他在政绩方面将会是尧、舜的后继者了。”
(节选自《说苑·政理》)
文本二:江河湖泊水深,鱼鳖就归来;山林茂密,禽兽就归向它;刑罚政令公正不阿,老百姓就归聚到他那里;礼制道义完善周备,有道德的君子就归聚到他那里。没有土地,人民就无法安居乐业;没有人民,就无法守住土地;没有正确的原则和法制,那么人民就不会来归附;没有君子,那么正确的原则就不能实行。所以土地和人民、正确的原则和法制这些东西,是国家的本源;君子,是正确的原则与法制的总管,不可以片刻空缺。得到了他,国家就能治理好;失去了他,国家就会混乱;得到了他,国家就会安定;失去了他,国家就危险;得到了他,国家就能保存;失去了他,国家就会灭亡。所以,有了良好的法制而发生混乱的国家,有过这种情况了;有了君子而政治混乱的,从古到今,还不曾听说过。古书上说:“国家的安定产生于君子,国家的混乱来源于小人。”说的就是这种情况。
(节选自《荀子·致士》)
13.d(“作者被贬闾里的艰辛”错)
14.答:①杨诗写了农人的劳动场景,表达了诗人对农人勤劳乐观精神的赞美。②韦诗除此之外,还通过对农民终岁辛劳而不得温饱的具体描述,深刻揭示了当时赋税徭役的繁重和社会制度的不合理。③韦诗的尾联表达自己身为朝廷官员不事耕种却俸禄来自乡里的惭愧与自责,体现了一个封建官吏的良知。所以韦诗思想情感更深沉。
15.(1)文质彬彬,然后君子。(2)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3)骐骥一跃,不能十步。(4)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16.b (a.表语意转折b.表补充说明c.表示总结上文d.表示解释说明)
17答:不能。(1分)
生命由“复杂”而“混沌”而“臃肿”,最终成为“成品”即“罐头”,前后是层层递进的关系,所以不能调换。(2分)
18答:①运用类比的手法,以描写生理状态的“饥饿”“狼吞虎咽”“臃肿”来形象地描述灵魂,含蓄地写出了灵魂空虚贪婪的状态;
②运用了比喻的手法,以“煮熟的扇贝”比喻生命,以“涛声”“海的气息”比喻生命的生动和天真。生动形象又蕴藉地传达出生命在“成长”过程中丧失纯真与美好的悲哀。
19.a“往往不直接表达自己的观点”错
20.b (a匝:布满、遍及 c齿:并列、排列 d不必:不一定)
21.b
22.c(首先,儒家重视道德修为,并不是轻视文化知识的学习;其次,儒家的“道德修养第一,文化知识第二”的观点,只是强调道德修养的重要性,并不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
23.①从“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中,看出儒家把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放在第一位,而文化教育只是第二位的。②从“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看出儒家认为一个人实行“孝”“忠”“信”等传统伦理道德后,就是有学问的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