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好的故事》教学分析思考-j9九游会登录入口

《好的故事》被定位为“难文章”,不好学不好教。的确,这真的是一篇不好懂的文章,或许很多老师也不一定能读懂,学生就更不必说了。家里没有《野草》的老师,建议先买一本读读,然后再教这篇课文。
这篇难文章在教的时候如何定调,统编版教材总主编温儒敏教授做出了如下的指导——
《好的故事》这篇课文写水中的倒影,村姑、狗、茅屋都往云里飘,借着梦境说印象。写光色的交织有点类似印象派的图画,那么对小学生来说不一定要这样去讲,我们老师要掌握,要理解。老师要帮助学生扫除字词句等阅读障碍,因为鲁迅的语言的运用是比较陌生化的,他不完全是我们的普通的语言。
要帮助学生读懂读通,那有的老师问:“是不是要求学生理解鲁迅的感受,还是要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呢?”这是有代表性的问题。我想两者都有。前者是个基础,要理解作品的基本内容,但目的是要引发学生的想象力,学生的理解。不能只扣住一端,也没有必要非要寻找主题教育思想意义,这就是一个对故乡、对童年美好的回忆。但你非要一定要说它是对黑暗社会的抗争、对理想的追求也可以,但是有点牵强。这是鲁迅他自己写的一篇情诗,所以这篇课文是比较难的。小学语文有很多都是文学类的课文,除了通常讲的听说读写,一定要非常注重基本知识和关键能力,关键能力包括认字、阅读。但还有一点可能就是我们老师以前注意不够的就是审美能力、想象力。也就是直觉思维、形象思维的能力,发挥其他任何一科难以替代的作用。
温教授承认这篇文章很难学很难教,还指出了这篇文章教什么——“要帮学生读懂读通”“要理解作品的基本内容,但目的是要引发学生的想象力,学生的理解”。“要帮助学生读懂读通”,我想,他的意思其实指的就是“读通”,“读懂”,他已经说了“这篇课文的比较难的”——更何况,“读懂”到底指的是哪个层面的懂呢?当然,他也说明了“读懂”指什么,就是知道“这就是一个对故乡、对童年美好的回忆”,然后说要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想象力”“直觉思维、形象思维的能力”。这些说的得都十分有道理。毕竟,读这篇“散文诗”,如果不用上“图像化”的策略,鲁迅先生笔下的“好的故事”是很难“看得见”的。看不见,看不清,也就感受不到,或说没有感受,也就领会不了鲁迅先生为什么说这“好的故事”是“很美丽,幽雅,有趣”的,也就理解不了鲁迅先生为什么要“追回他,完成他,留下他”了。
温儒敏教授还指出:“不能只扣住一端,也没有必要非要寻找主题教育思想意义,这就是一个对故乡、对童年美好的回忆。”这一观点,我有自己不成熟的想法。
其一,要让学生读懂这是鲁迅先生对故乡、对童年美好的回忆,似乎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山阴道”可以叫人联系上鲁迅先生的故乡浙江绍兴,“曾坐小船”大概不能一定与童年有关吧。若不与《社戏》中的写他小时候和伙伴们坐船去看社戏的描写建立联系,或者补充其他资料,那就只能做“牵强”一回了。
其二,要理解鲁迅先生何以执着于这份“对故乡、对童年美好的回忆”,一定离不开文本内部内容和情感表达的逻辑,这逻辑就是进入梦境之前的现实环境——昏沉的夜,与梦境中明亮多姿的画面情景,形成了鲜明的对照。鲁迅先生十分强烈地表达了对梦境中所见景象的不舍和执着:“但我总记得见过这一篇好的故事,在昏沉的夜……”鲁迅先生同时再次强调了“在昏沉的夜”,这又是值得注意的文本意义表达的重要逻辑。
其三,阅读任何一篇文章,的确没有必要“非要寻找”主题教育思想意义,尤其是“思想教育”意义,但一定应该自觉地去思考“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过通过查阅资料,结合“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而况,这个单元的阅读训练要素就是“借助相关资料,理解课文主要内容”,学生从理解鲁迅先生“对故乡、对童年美好的回忆”这一层,更进一步揣测文章要表达的主题思想,也是很自然的事情了。我并不觉得“有点牵强”。
其四,温儒敏教授大概是知道《好的故事》后面有两则“阅读链接”的,一则选自冯雪峰的《论<野草>》,另一则选自李何林的《鲁迅<野草>注解》。链接的这两段内容,都是告诉读者鲁迅先生这篇《好的故事》是“有所象征和寄托”的。如果这层“有所象征和寄托”的主题思想是“有点牵强”的理解,教材编写者又何必要那这两段来凑热闹呢?
其五,窃以为,让学生以自己的经验和能力自由地、尽情地去建立自己对一篇文章的理解,只要能做到“有理有据”,一定是值得大加鼓励的。那么,学生尝试站在更高一点的位置上,或者经过教师的点拨,对某一篇文章有了社会意义的主题理解,又何尝不可呢?我们的学生不是多了从文本中学会对社会的关切,而是以呵护的名义被屏蔽了这方面的了解,阻截了这方面的思考,所以才缺乏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批判精神的。语文课堂一定要让学生“有思想”!
说回“审美能力、想象力”“直觉思维、形象思维的能力”,这大概不是六年级语文课堂才关注和落实的,应该是中低年级语文课堂学习的重点——“审美能力”的确是需要一直作为“目标”提升的。读懂《好的故事》,“想象力”“直觉思维、形象思维的能力”是基础,是拿来运用的,而不是阅读这篇课文的学习目标。我以为,这样的理解,大概不会“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吧。
分享到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非常感谢你的打赏,我们将继续提供更多优质内容,让我们一起创建更加美好的网络世界!

支付宝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