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古通今的孔子一生周游列国,到处讲学,但却远远赶不上如今的学术明星风光,更无法像那些学术明星一样赚得盆满钵满。他的一生可以说是穷困潦倒,倒霉透顶,时常在别的国家发出“归欤之叹音”。他晚年更是欲想乘桴槎于海角,隐居于古代所为的蛮夷之地。
而不平的是,他的很多学生却都一个个在政坛为官作宰,意气风发,叱咤风云。虽说“师不必贤于弟子”,但对于积极于用世的孔子来说,你让他的老脸往哪里搁,其尴尬的处境又怎不让他汗颜?所以,我上文说到的,孔子说在家尽孝也是一种为政,恐怕也是他对为政的一种意淫与对自己不能为政的一种自嘲吧。
三千弟子,就有七十二贤人,而且他们当首长的当首长,作统帅的作统帅,权位是那么高。于是就有一种观点出来说,孔子不被用是那些诸侯霸主怕他,怕他有那么多厉害的学生。给小官,与孔子的身份不相配;给大官,又怕孔子为了强行推行他的思想,带领学生乱动,以至动摇国本。既然有人都这么说了,那么他的学生之中到底有些什么厉害角色呢?
先让我们来温习一下《史记》中的一段话: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人,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此三人,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这是刘邦的自我炫耀之语,更是刘邦的大实话,三个“吾不如”就是他取得天下的根本。以我目前的读书心得,个人觉得孔子的学生中也有三个“吾不如”。
其一,子曰:“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贡也。”
对,不错。孔子的张良就是子贡。在孔子看来,子贡可以称之为世外高人,用孔子的话说子贡就是古代中央政府用来供于庙堂之上“瑚琏”——一种玉器。除非有大事,这种玉器是不回轻易拿出来亮相的,因为其具有震慑一方之功效,大才不轻易小用。或许是由于孔子把子贡比喻成瑚琏的原因吧,后世人也多把瑚琏用来比喻定国安邦之才。孔子没有替子贡吹牛,司马迁是佐证,其在《史记》中对子贡更是大书特书,说其是精通内政、外交、工商经济的治国全才。空话少说,下面我们以实例为证。
孔子的祖国鲁国就要被人攻占,火烧眉毛之际,拖着一把老骨头的孔子爱国之心不减,想亲自出马解决,一时间孔子身边的学生怎么劝他也劝不动。这时候,子贡来了,见老师一片赤诚又年老体衰,子贡就连忙说:“老师,我去!”简短的四个字,一下子就让孔子安静了下来。孔子立刻就答应了让子贡去。
真是行家一出手,就知有没有。子贡在国际间走一遭之后,鲁国立马就稳定了下来。那么他是怎么做的呢?他可没干好事,而是一路挑起战争,在他的挑唆之下,鲁国周边的国家就不断地发生战争,先是吴齐之战,再是越晋之战,最后是吴越之战,而鲁国呢,就这么坐收渔翁之利,发战争财。
其二,子曰:“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子路也。”
嗯,子路就是孔子的萧何与韩信。在孔子看来,子路既像萧何具有管理国家政务、后勤的才干,又像韩信具有决胜千里行军打仗的才干。
一次,孟武伯来到孔府求人才。因孔子整天仁不仁的说别人,孟武伯一进门就问子路是否懂得仁道,是否是一个仁人。孔子很顽皮竟然说不知道,估计是有些生气吧——我这么好的弟子你都不了解,竟然那么多废话。这孟武伯可没有像他的父亲一样任由孔子欺负,上次问孝道他的父亲被孔子弄得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或许是求贤心切,亦或是孟武伯早就看上了子贡,他可没有像他的父亲一样随便饶过孔子,而是紧追不舍地又问。俗话说好女缠男,这孔子也怕缠男,孔子见自己冷漠的态度竟然没有打发掉孟武伯,也不好意思紧摆谱,于是就推心置腹地对孟武伯说:“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千乘之国,在古代可是大国。赋,古代指的是赋税、军事的征调,乃至政治、经济、军事联合为一的制度。由此可知,子路也是个大才,可备大臣之数。
更难能可贵的是,子路在人们的印象中还很忠诚。上文谈到,孔子晚年因不得志想乘桴槎到海外过隐居生活,在谈到他的这种想法时,他说了一句话:“从我者,其由与?”意思是说,我去隐居,愿意跟从我的人大概只有仲由(子路的名字)一个人吧。子路听说后,大喜。我想,如果是一般的人能够喜得起来吗?车子,房子,票子,位子,女子,哪一样又是人们愿意轻易舍弃的呢?一般的人会愿意舍弃这些去过那清苦的隐居生活吗?而子路,一听说就大喜,没有经过半点思考。为了忠诚,他可视前程功名如粪土啊!
其三,子曰:“有教无类。”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有教无类什么意思?意思是指,不因为贫富,贵贱,智愚,善恶等原因把一些人排除在教育对象之外,对谁都可以进行教育,都能被教化得好。孔子嫁女儿这件事,就是对孔子这种思想最好的例证。孔子竟然把女儿嫁给一个因不守信用而被判刑坐过牢的人,这个人就是公冶长。这个人精通鸟语,有兴趣的人,可以查阅资料去了解一下他的事迹,这里不多述。
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孔子真能够感化人外,也是一种对于特殊人才的爱惜。孔子不但爱惜他们,还肯于向他们学习,这也就是孔子所说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经常能够看到别人的长处,和自己不如人之处,并不断的向别人学习,是孔子最大的优点。有识人之明的人,往往都会赢得更多的知遇之恩,况且又善于虚心求教的孔子,如面临困难需要帮助,孔子那些对他怀有知遇之恩的有特殊才能的学生,又怎会不愿意去帮他一把呢?
吾不如子贡,吾不如子路,吾不如其他许许多多的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就是孔子的三个吾不如,是不是比刘邦更厉害,更虚心呢?虚心的人,最能得人心,得人心者得天下,如此厉害的人,又有谁不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