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导入新课,出示课题。
- (屏显葫芦)你见过这个果实吗?你来叫叫它的名字,轻声读得真好。你也来叫叫,大家一起读。
- 你在哪里见过葫芦呀?生答……(屏显葫芦丝)你看还有一种乐器叫葫芦丝,一起叫叫这个乐器的名称。
- 出示课题,读题。强调轻声的读法
- 出示藤(字卡)读音,藤的下半部分,也读滕,是一个姓。你看藤细细长长的,你们一边读,我一边画藤,葫芦藤,有什么发现?
- (屏显)葫芦藤,形声字,平时还有哪些草字头的字,草字头的字表示草本植物。除了葫芦藤,还有什么藤?
这个字就这样读得很正确了。
(低年级,识字写字是关键。在导入新课和出示课题这一环节,老师注重了生字的读音教学,渗透的识字方法是形声字识字,联系生活识字。)
二、借助插图,概括主要内容。
(屏显)学习提示:
- 借助拼音读课文,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 找出文中描写这两幅插图的自然段,在图下方标上自然段序号。
两分钟后
1.这一幅图对应是哪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在讲什么?
第二幅图对应的是哪个自然段?生三,生四
提问:为什么是第四自然段?师:他很会学习,知道对照文字和图来思考。齐读第四自然段。对照第4自然段的内容,我们再看图,图上就是葫芦变黄了,一个一个都落了。你觉得他们认为第四自然度对不对?
(课堂上允许有不同的意见,最关键的是老师要通过引导比较,告诉孩子,为什么对,为什么不对,从而培养孩子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习惯。通过图来感知文字,图文对照学习,符合低年级孩子的认知水平。)
2.课文的开头是这样介绍,第四自然段又是这幅图,那么这个故事在这两幅图中间,课文没画出来,你能说出来吗?谁能把打问号的这幅图说给大家听听?
图片
3.提问,生讲。你能加上问号这部分内容,和同桌讲讲这篇课文讲了什么故事吗?同桌互相讲一讲。
4.提问,借助这两幅图和问号部分,讲讲这篇课文讲了什么故事?
5.指名评,补充,接着讲。
6.师评,小结:你看读着课文,看着插图,就能知道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这一环节,主要是想引导孩子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设计非常巧妙。平常我们是让孩子把课文读一遍,然后提问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难度有些大。而本节课,老师巧妙地利用插图,让学生补充内容,最后连起来就知道课文讲了什么故事了。)
三、学习第一自然段,了解葫芦的生长过程。
7.(屏显开头)师读第一句“从前有个人种了一棵葫芦”。出示字卡“棵”(贴黑板),这句话中的葫芦和课题中的葫芦是一样的吗?
(这一问题设计得好,培养了孩子的高阶思维能力。引导孩子比较辨析,从而学会正确严谨表达,这才是真正有语文味的课堂,始终不离语言文字的训练。)
在我们读的时候,有没有发现描写这一整棵葫芦的句子?用横线画下来。
8.投影一位同学画的句子,有没有补充的?画全。画完了的同学读读这几句话。
9.请三位同学读这三句。
图片
10.师评:要把这三个句子读好,音要读准确,这三位同学很好。江老师提醒大家,要读好这三个句子,还要读好轻声。(出示“的”“了”)谁来试试。
(出示字条)细长的葫芦藤 雪白的小花 可爱的小葫芦 长满了绿叶
把这几个词语放进课文里,你能读好吗?同桌先练习练习。
齐读。
(注重朗读能力的训练,读准还要读好,怎样读好?老师从词到句,逐步指导读好轻声。)
11.读着读着,你觉得这个葫芦长得怎样?(雪白的小花)师在藤上贴花,葫芦
12.出示真葫芦,读好最后一句:多可爱的小葫芦啊!
13.除了小花和葫芦,你还觉得哪个地方可以看出这棵葫芦长得好?
14,读好这句话。屏显,细长的葫芦藤上,长满了绿叶……
15.能说出这棵葫芦是怎么长的吗?(先是葫芦藤上长叶……)
16.出示字卡“谢”,谢谢,感谢,答谢
在这篇课文里,谢是指什么?
17.借助板书,说说这棵葫芦是怎么生长的?生答……
图片
18.师小结,你看借助表示动作的词,看看板书上的画面,就能把小葫芦的生长过程讲得这么清楚。
(注重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教师在备课时善于抓学习语言的生成点。教给孩子方法,借助表示动作的词,看画面,就能把生长过程讲清楚。)
19.你们平常有没有种过什么植物?生答。看到你们自己种的植物开花结果了,心情怎样?这个种葫芦的人,看到自己种的葫芦长得这么可爱,心情怎样?(非常高兴)
20.从哪里看出来非常高兴?(每天都要看几次)你能不能把他高兴的心情读出来。两句话连着读,齐读。高兴得不得了,喜欢得不得了。
(引导孩子联系生活实际,体会人物的心情。把课文与生活链接,丰富了孩子的读书体验。)
- 可是这么喜欢,到最后,“小葫芦慢慢地变黄了,一个一个都落了。”
怎么都收获不了好果子呢?我看很多人都知道了,下节课再去交流这其中原因。
四、读词写字(10分钟)
图片
这节课江老师先请大家看看黑板上,能干的孩子已经认识了这多么字,一起读。
2.想不想玩摘葫芦的游戏?开火车
3.葫芦都跑到我们的课堂作业本上了,同桌互相读,打星评价。
4.请大家写这四个字,你有什么发现?左右结构。
左右结构的字写起来要注意什么?(左窄右宽,注意穿插)
5.师范写“怪”,生提示笔画,师强调穿插。
6.生自己写这四个字。
(读词这部分很扎实,开火车完了后,接着同桌又互相读,加强了识字效果,没有流于形式。写字的时间很充沛,但老师没有强调写字姿势。在低年级,写字姿势是每节课老师都要强调的。)
7,投影书写。评:画星
8.这节课,我们写了四个左右结构的字,下节课,我们再写剩下的字。
事实证明,一节好的语文课,一定满足以下几个方面:
- 设计感十足,科学,有料。回想我们的低年级语文课第一课时,很常规,也很枯燥,读课文,识字,写字。这节课,其实老师也处理的是这些内容,但由于匠心设计,使得整节课灵动鲜活,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趣味性。如,在揭示课题时,顺势将“葫芦藤”三个表示草本植物的形声字放在一起识记,还画了细长的“藤”,由字形到字音再到字义,符合低学段孩子的认知规律。还有在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时,老师也是别具匠心。让孩子找出插图对应的自然段,然后两幅插图之间的空白,让孩子根据课文内容补充,最后连起来,借助插图和课文内容,概括主要内容,很巧妙,也培养了低学段儿童图文结合读书的习惯。
2.始终不离语言文字训练。语言文字的训练,是一节语文课的灵魂。这节需要教师在备课时,有着敏锐的语感,找到适合训练孩子表达的生长点。当然训练语言表达的前提是读,多读,多品悟,多积累。如本节课当中,教师让学生借助表示动作的词,看看板书上的画面,就能把小葫芦的生长过程讲清楚。学语言的目的就是用语言表达,教师在经过这样的语言训练后,学生就知道怎样去表达葫芦的生长过程,会学习的孩子可能还会用到生活当中,这样去描述其他植物的生长过程。
3.高阶思维训练。一节课当中有低阶思维的训练,也要有高阶思维训练,否则孩子的语文素养很难提升。如本节课当中,老师问,“从前有个人种了一棵葫芦”,这句话中的“葫芦”和课题中的“葫芦”是一样的吗?如果老师没有高阶思维习惯,是很难捕捉到这一问题的。这个问题就把孩子引到辨析比较的思维过程当中,从而培养了学生在读书时要多设疑的习惯。还有学习“谢”这个字时,教师并没有停留在常见的意思“感谢”这一层面上,而是引导学生学会辨析在不同语言环境中不同的意思。
“双减”政策的实施,对我们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怎样让我们的课堂提质增效?总之,要想设计一节这样的好课,需要教师沉下心来研读文本,备教材,还要备学生的学情,了解儿童的认知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