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解析: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抓住景物特征,以“清香”这一嗅觉开端,之后转为视觉角度,将月色中朦胧的河面轮廓描绘出来。)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的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抓住“连山”“淡黑”这一颜色,从视觉的角度展开联想,将“连山”比作“兽脊”,以动写静烘托出“我”去看社戏的急切心情。)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从听觉的角度,写歌吹,接着是视觉上的景物——“几点火”,再加入联想与想象,推测那是“戏台”或“渔火”。)
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此段从视觉的角度写起,在“横笛”的“宛转”“悠扬”声中,融入心情的描写,接着又回到“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这一嗅觉角度。)
仿点阐释:
五觉二想绘景:“五觉二想”就是五种感觉加联想与想象的综合运用,这是景物描写最常用的方法,即抓住景物特征,从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这五个方面,将看到的、听到的、闻到的、尝到的和摸到的如实描绘出来,使景物更具体可感,给人如临其境的语言效果;在此过程中,在实景的基础上再调动联想与想象,描绘出虚景,使笔下的景物既显得细腻生动,又具有绵密深厚的意蕴,会将读者带入如诗似画般的境界,产生极强的感染力。
类文荐读: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朱自清《荷塘夜色》
荐语
本段以视觉开篇,写荷塘、荷塘上的叶子及叶子上的白花,分别从形状、颜色、状态等方面进行描写;接下来借微风从嗅觉角度写花香;最后又转回视觉写叶子和花在微风中的状态,写叶子底下流水的状态。无论从视觉还是嗅觉的角度,作者又都运用了联想与想象,将“叶子”比作“亭亭的舞女的裙”,将“白花”比作“明珠”、“星星”和“美人”,将“叶子与花”的“颤动”比作“闪电”,“肩并肩密密地挨着”的“叶子”比作“一道凝碧的波痕”。正是五觉法加上联想与想象的运用,才使得这段景物描写成为经典段落。
仿段练习:
请运用五觉二想法描绘早晨上学路上所见景物,字数不限。
学生作品一
伴着第一缕阳光,我独自走在上学的路上,街道空无一人,但我却不觉孤单,今日似与往昔不同,朦胧的晨雾竟夹杂着淡淡芳草的鲜香向我扑面而来,抬头,不远处的小山,仿佛一夜之间就变幻了装束,往日的银装素裹已然不见,竟露出了点点嫩绿。不觉间,已初春!路边的小草吐出的嫩芽,竟被露珠压得佝偻着背,伸手,刹那间,晶莹剔透,如活泼好客的精灵跃上我还未触碰到的指间,却已不再有昔日那样的刺骨冷寒。
——昌黎四中初二(3)班 刘佳欢
师评
小作者从视觉、嗅觉和触觉的角度描绘了上学路上的景色。将阳光、晨雾、远山、小草、露珠一一描绘;在写小山与小草时,运用联想与想象,将小山的样子形容为“装束”“银装素裹”,将“小草”的姿态想象成“佝偻着背”,将“露珠”想象成“活泼好客的精灵”,这种五觉二想法的运用,使景物描写丰满灵动。
学生作品二
我走出家门,小区的路细细长长,镶嵌的形状不一的小石子像朵朵小花,静静地等着我的脚落在上面,发出清脆微小的声响。旁边的柳枝抽出娇小枝丫,像腼腆的小姑娘,欲出还羞。沿着石子路走过一个又一个绿色垃圾桶,来到小巷,那萦绕着缕缕薄烟的空气中弥漫着诱人的香味,是水煎包、早茶、还是豆浆油条?再加上早餐店喇叭的吆喝声,和来来往往熟识的人的招呼声,我不由停下脚步,这喧嚣的巷子竟令我如此安心,真想搬把椅子,坐下来享受这春日清晨的烟火气息。出了巷子,侧耳倾听,清脆婉转的鸟鸣声来自那一棵棵大梧桐树,一阵柔和的春风吹动衣襟,阳光透过树枝慷慨地落在刚刚洒过水的街道上,广场上喷泉的水珠如顽皮的孩子,在进行着特殊的表演,空气中夹杂着鲜花嫩草的味道,我不觉加快脚步向学校走去。
——昌黎四中初二(3)班 董芮含
师评
小作者从走出家门开写,抓住小区路的视觉特点,将镶嵌形状不一的小石子想象成朵朵小花,又从听觉角度写脚落在上面发出的声响;把路旁柳条的小枝丫想象成腼腆的小姑娘;最出色的是从嗅觉的角度写食物的各种香味,从听觉的角度写吆喝声、招呼声、鸟鸣声,将喷泉的水珠比作顽皮的孩子这一想象等,将春日清晨的烟火气息描绘得真实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