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上课,同学们好。
学:老师您好。
师:好,同学们请坐。课文都预习过了吗?
生(齐):预习过了。
师:生字词会写吗?
生(齐):会写。
师:好,拿出本来听写。准备好了开始。
第一个词,监生。监生的监还有另外一种读音。
监生是什么意思?谁知道?请你。
师:古代国子监的学生,对了,读书人称呼监生。国子监的学生闫监生。
国子监的学生哈,有人还说,可以用钱来买这个称号捐来的。
在小说里,闫监生是一个特别有钱的人。
于是有人说,有学者考证说他的监生就是用钱捐来的。
啊,有可能。好监生。
第二个词,侄子。
都写对了很好,字很漂亮,真棒。这字很好。
闫监生有几个侄子?
生:五个。
师:五个。
闫监生有五个侄子。刚才有人说两个。几个?
生(齐):五个。
师:只不过在课本里有两个?
生(齐):五个。
师:对,这五个侄子是闫监生的哥哥的孩子,这五个侄子如狼似虎一样地窥视着严监生的所有家产。因为他有钱呢。
好,这两个词都是我们生字,要写的,生字表里要写的。很容易。我考大家一个难一点的。行吗?好,准备好了。第三个。哥子。
(师巡视,生书写)
师:完了难住了。难住了。真给难住了。有人笑了啊,哎呀。你们俩写的真跟别人不一样啊。你俩写的鸽子是天上飞的呀。课文里不是这个,课文里没有天上飞的鸽子。课文里的哥子是什么意思?你来说。
生:课文里的哥子是古代对男孩子的称呼。
师:对,对小男孩的称呼。你姓什么?
生:张。
师:张,你如果你很小的时候,你就是。
生:哥子。
师:是吧,哥子。好,同学们,你看都改过来了哈。来同学们。我们发现。
课文里还有像哥子这样的一些词语,古今义不同,比如说郎中。
意思就是…
生(齐:)医生。
师:对中医是吧,在课文里还有一些其他的古今义不同的词语啊,我们说这样的课文是古白话文。
读这样课文的时候,要注意这些词语现在的意思和原来的意思的区别,可以借助
下面的注释来读课文好吗?下面就请你们把课文纸拿出来。
放出声音自由地来朗读这篇课文。
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些注释,有不理解的地方,你可以看看屏幕上的注释,好吗?
好,把词语读准确,句子读通顺。老师走到你身边的时候,能够听到你洪亮地读书声。开始吧,自己读自己的。
(生自己朗读中)
师:都读过了?有没有不理解的词语?都没有,很好,五年级了,你有问题?
生:诸亲六眷。
师:诸亲六眷,谁能帮着解释?
生:诸亲六眷是指所有亲戚的总称。
师:啊,你看我屏幕上已经有给你注释了,你看一眼就知道了。哈哈啊,没关系。好,你还有?
生:我想问一下这个课文里面说的赵氏是谁?
师:赵氏是谁?
生:赵氏是闫监生的老婆。
师:知道了吗?
生:知道了。
师:啊,好,还有吗?都没有了哈。好,来同学们这是一篇写人的文章。
我们学习写人的文章的时候,可以抓住一个问题来学习,就能够清清楚楚地把这个人物的形象学明白,学清楚。我们应该抓住哪个问题来学呢?
平时你们这样学过吗?
(生纷纷摇头)
师:没有哈,我们一般的时候说写一个人的时候,学一个人物的形象的时候,一般都说他是一个…
生: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师:那我们就问问闫监生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不着急。
请你再次的默读课文,用一两个词语概括出闫监生是一个怎样的人,写在这个题目的旁边,然后划出你的依据,找到相关句子划出来好吗?好,开始。
你觉得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你就概括一两个词语写在题目的旁边。
(师巡视,一个学生上台板书)
师:好,写的差不多了。
好了,大部分同学都写的这几个词是吧?我发现写好多同学都写节约和节俭。
节约,谁写的?好,请你说说为什么?
生:因为后面写的是:你为的是那灯盏里点的是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
师:然后呢?
生:我如今挑掉一茎就是了。
师:从这里……
生:从这里我看出了他在临死前都在想着还费不费油。
师:节约是吧?很好。“吝啬”是你写的吧?你说说为什么。
生:我也是从这句,你为的是那灯盏里点的是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我如今挑掉一茎就是了。因为他已经快死了,他应该先想想自己该怎么活下去,最后他还是在想恐费了油,临死还在想省钱。
师:啊,临死还在想省钱,他没想怎么活下去啊。
同学们,好多同学都说是节约,我们还真得好好研究研究它是节约还是吝啬,这个词认识吧,一起读…
生(齐):吝啬。
师:干净利索,不拖长音一起读。
生(齐):吝啬。
师:很好。节约,什么意思?大点声说。
生:不浪费。
师:不浪费。该用的用,不该用的…请你说
生(齐):不用。
师:吝啬呢?请你说。
生:虽然吝啬也属于节约,但是他就是太吝啬了,不能省的他还要省。
师:他的意思你们听明白了吗?就是不该用的不用,该用的也不用,是这意思吧。那这就能证明闫监生是吝啬的吗?
我们还真得好好研究研究是吧?我看到好多同学划的都是这几个词语,是不是啊?来,我们看看吧。(师读板书)
大侄子说,他伸着那两个手指头,那意思是惦念的,对,两个亲人。
一个人即将离开这个世界了,可能惦念的是他至亲是吧?也有可能是什么?
对呀,钱财啊,两笔银子。
奶妈说?
生:两位舅爷。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闫监生这两位舅爷可不简单。在闫监生的世界中,他们两个是他的主心骨,什么事儿都让他来参谋,帮着来解决。生命中可能最后惦念的是他们俩。是吧。我们一起读一读。来,同学们。
闫监生即将离开这个世界了。他惦念的不是…
生(齐):两个亲人。
师:第二个也不是……
生(齐):两笔银子。
师:更不是……
生(齐):两位舅爷。
师:而是…
生(齐):两茎灯草。
师:干净利索。同学们,闫监生马上就去世了,奄奄一息,甚至两根手指头啊用尽全身的力气惦念的居然不是…
生(齐):两位舅爷。
师:也不是……
生(齐):两笔银子。
师:更不是……
生(齐):两个亲人。
师:而是……
生(齐):两茎灯草。
师:你有话说。
生:其实就是两茎灯草和两笔银子、两位舅爷相比起来太微不足道了,但是他临死前还是在惦记着这个微不足道的事情。
师:就是,微不足道。说的太好了。
那你判断的意思是节约还是吝啬呢?
吝啬哈,有同学说。那我们还不能讲最终的结论。
来,我们尝试着走进闫监生的内心。
有同学也划了这样的句子是吧?你看。(指板书)
他就把头摇了两三摇,伸着两根手指头。你猜猜这个时候心里在想什么呢?啊?
生:怎么还没有人知道我要表达什么意思呢?
师:怎么没人知道呢?下一个:狠狠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这个时候想什么呢?
生:你想什么呢?你想什么呢?竟然还想着我的两笔银子。
师:急得要命了是吧,很着急。第三个:把眼闭着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啊。
这时候你会说他可能会在想什么?
生:我的生命快结束了,你竟然还猜不对。
师:这么理智啊?
生:你们怎么还没有想到我在想什么。
师:急死了,要绝望的感觉是吧?真是。那你看同学们。惦念的不是…
生(齐):两位舅爷。
师:也不是……
生(齐):两笔银子。
师:更不是……
生(齐):两个亲人。
师:而是……
生(齐):两茎灯草。
师:那你说它是节约还是吝啬呢?
生:吝啬。
师:就这么轻易的决定了?同学们,我还真的下了功夫研究研究这件事儿。
我查了个资料,给同学们看看。自己读。
(生看板书)
师:有同学特别吃惊啊。你吃惊什么?
生:他竟然有十多万的银子。
师:你呢?
生:我吃惊的是,他有十多万银子,而且还有很多牛、马、米什么的,他竟然在临死之前还想着两茎根草。
师:是啊。杨老师查的资料。那个年间,一两银子相当于现在六百元人民币。
(生惊讶状)
师:把下巴稍微收一收啊。乘以十万,多少钱?
生:六亿。
师:怎么六亿了呢?多少钱?哎呀,这数学学的。
生:六千万。
师:对,六千万啊!六千万是吧,千万富翁对不对?对,千万富翁啊!
有钱吗?有钱。真有钱。一两银子等于十文钱。你猜灯草多少钱?我告诉你
一两银子十文钱呢,一文钱能买两大捆。好。你说他是节约还是吝啬呢?
刚才我们经过这样的讨论之后,我们发现它已经不单纯的是节约。我们读了这个资料之后,我们发现呀,他好像连吝啬的人都不是了。
是什么?啊,吝啬的鬼了哈,就是啊,他都生命马上结束了,他还守着他那些钱财哦,他连守财的人都不是了,是什么?
守财的奴,是不是守财奴,对不对?好,节约还是吝啬?
生:吝啬。
师:同学们,这是我们很多学者都共同趋向的一个认知。他是吝啬的人,著名的吝啬鬼形象啊,学到这儿,闫监生是一个怎样的人,你学明白了吗?
一个写人物的文章,我们抓住这一个问题,就能把它学清楚,学明白是吧?很好的方法。同学们,学到这儿人物已经学懂了,那还应该学点什么呢?
还要学点什么呀?请你说。
生:如何去描写人,把他描写的吝啬,
师:是吧?好。
我们真的研究研究吴敬梓先生是怎么写他的。我特别好奇,有一个问题想问问大家,看谁动作做得快,做的齐。准备。
从此以后,如果你在听到吝啬鬼三个字的时候,你会想起哪一个人?
生(齐):闫监生。
师:说起闫监生的时候,你会想起他的哪个动作?一起做出来给我看看。
我再说一遍哦,一说起闫监生的时候,你会有哪一个动作?
(生齐伸出两指)
师:我得提醒同学们一下哈,以后拍照的时候慎用这个动作啊。容易引起歧义,哈哈。
来同学们。为什么会镌刻在你的脑海中呢?这个经典的形象我们真得好好研究研究。好吧,看看吴敬梓先生到底用了什么写作方法,写出了这样一个经典的人物。
好吗?来,下面小组内同学一起来合作学习,讨论一下这篇文章作者用了哪些写作方法?
讨论的结果,请记录的同学一、二、三、四这样的顺序把它记下来,好吗?我会让小组内的同学一会儿到黑板上来写你们讨论的成果,听懂了吗?开始。
(生开始小组讨论,师巡视)
师:来同学们,我看了一圈,大家写的基本上都一样。除了一个组跟别人有一点点区别哈。
很多同学都写了动作和神态,大部分的研究的成果都是写一个人物进行细节的描写,就要抓住动作和神态。这篇课文也是抓住了闫监生的动作和神态,写出了这样经典的人物形象。是不是?
好,同学们,你看现实生活中也是,我们用上这样的动作和神态,就能把这句子写的生动,说的形象。
你看(指板书)“妈,渴死我了!”这句话我们加一句。
其他同学谁能讲?请你说。
生:我满头大汗地说:“妈,渴死我了!”
师(指板书):我用手擦着汗,气喘吁吁的说…
生:妈,渴死我了!
师:对呀,表现出这个形象了。说着我端起一大杯水,咕咚咕咚猛喝起来…
生:妈,渴死我了!
师:我舔着干燥的嘴唇,拉着妈妈的手…
生:妈,渴死我了!
师:你看就表现出来了。我皱着眉头跺着脚喊…
生:妈,渴死我了!
师:加上动作和神态就暴露了你们平时生活的样子。
可是问题来了,同学们。你们是五年几班?
生:一班。
师:你猜五年二班、三班、四班、五班能不能发现这个写作特点?
生:能。
师:能啊?大家都能发现这个写的特点还叫妙招吗?
四年级的时候我们也学过动作和神态的描写,对不对?嗯,五年级的时候依然在发现。太简单了吧。你们自己都觉得简单呢。
好像吴敬梓先生不只用了这一招啊,还用了什么呢?为了便于大家讨论。
我把这段话出示给你们(出示板书),现在请你第二次小组内讨论,真的思考思考,动动脑筋想一想。吴敬梓先生到底还用了什么写作方法,开始。
(生开始第二次小组讨论,师巡视)
师:如果你现在讨论不出来了,你可以看看这段话。有没有发现?
哎呀,你们都发现了。好厉害好厉害。
他一说,你们都发现了啊。
都是啊?怎么跟别人都一样啊?啊,你们是什么?好,来。
刚才他一说的时候,好多同学都说了,反复是不是?反复什么?
生:他在反复闫监生的动作,你看这上面的第一句话。第一句话是伸着两个指头,第三句话,第四句话都会有这个动作的描写,然后把摇头摇了两三摇。这是一个对他摇头的描写,二、三、四节都有。他摇头表示否定的这个描写。
师:他否定他的想法,对,否定别人的想法是吧?好,同学们,你们听懂了吗?
伸着两个指头,越发指得紧了,指着不动,都在描写这个是不是?而且一次比一次强烈,一次比一次深入,是不是啊?变化发展对吧?层层递进,层层深入的神态和动作是不是?不是平的哟,一层比一层深入。
我们在写其他的一些活动的时候,能不能用上这个?
比如比赛,看比赛的时候。
假如你就说我吧,我在看比赛,我们可以抓住哪个动作,手是不是啊,我们一起来,比赛马上开始了,我手上什么动作?
生:观众不停的举着手助威。
师:比赛激烈进行…
生:比赛激烈进行,观众把手高高举起在那里呐喊助威。
师:好,比赛结束了。夺冠了。
生:场下的观众们将手高高举起,高兴地跳起来。
生:跳起来了,不单单高高举起来,跳起来是吧?好像这个很简单同学们。你看我们抓住一个动作就可以层层深入的来写,是吧?问题来了。
写一个人物的时候,平时我们还能抓住什么动作来这样层层深入的进行动作和神态的描写呢?
刚才有个同学写的反复特别好,你看我们看这段话啊。一直在写闫监生伸着的两个指头。一说起吝啬鬼,你会想起…
生(齐):闫监生。
师:一说起闫监生,你会做哪个动作?同学们,你看。
这个动作反复的在进行描写,对不对?一个动作反复描写加上神态的配合。
同学们现实生活中,一个人什么时候有反复性动作呢?比如习惯性动作。
习惯性动作特别多。我想问你们班主任老师有没有习惯性动作?有没有?
不敢说哈。
你爸爸妈妈,身边同学有没有习惯性动作?有没有?
生:举手。
师:举手,每堂课都举手。你说。
生:我有个女同学很喜欢撩头发。
师:什么时候撩头发?
生:她下课上课都会撩头发,只要头发到前面来都会撩头发。
师:好,我们来说一下来,来请起立来。好,她坐在教室里面准备打开书包,先…生:撩头发
师:撩头发哈。然后认真听老师讲课的时候,她这段可能没听明白,皱眉思考。
生:她要撩一下头发。
师:撩一下头发。好,这道题终于做出来了,心情爽快,眉飞色舞。
生:她要撩一下头发。
师:是吧,请坐。一层一层地写习惯性动作,能够表现出这个人物的形象是吧?挺好玩的。你还有?
生:我有个同学,他经常会皱着眉头,除非他高兴的时候才会把眉头舒展开来。做题的时候他也皱眉头。然后回答问题的时候他对自己感觉没有信心,也会皱眉头。
师:来来来,我们来看同学们,我们来一起跟他来还原这个情景。好,他遇到了一个难题……
生:他会皱眉头。
师:眉头拧成了个疙瘩是吧,啊,皱起了眉头啊。老师提问他,叫他回答这个问题。
生:他不会答,然后又皱着眉头。
师:他眉头拧成了个疙瘩支支吾吾地答不上来是吧?然后呢,还什么时候?
生:还有玩游戏的时候,玩游戏的时候其他同学不跟他一块玩,他又会皱着眉头。师:是哈,他自己孤零零的在那儿的时候也会皱起眉头。你看,同学们还有好多是不是啊,好多同学都发现了哈,这样写就能把这一个人物写的生动,写的形象,对不对?
层层深入的神态和动作是吧?同学们真厉害,非常好。诶,你发现了第二个写的妙招。
闫监生,这个经典的形象镌刻在每个人的心中。吴敬梓先生还用了一个特别特殊的写作妙法。一般人不能发现呢。
来,我再帮帮你,这么多人发现了?那你说。
生:他运用了讽刺手法。
师:讽刺啊,很好,请你说。
生:环境。
师:环境。哪一句?
生:晚间挤了一屋子的人,桌上点着一盏灯。
师:特别强调了那一盏灯是吧?满屋子的人都不理解他自己,只有赵氏理解是吧?环境,可以。
生:我觉得作者在前文埋下了一个伏笔,他首先写出了这个。但是如果不写的话,就不能突出后面的那个挑两茎灯草。
师:伏笔,真棒。你看逐渐地在发现写人物可以埋下伏笔,还有吗?
没有了哈,老师再帮帮你。假如我把这篇课文改一改。
只留前面的一段,后面的一段,中间那几个人说话都去掉,不要了。你知道闫监生很有钱,能不能看出他吝啬。
生:能。
生:不能。
师:有的人说能,有的人说不能。他即将去世了,还伸着两个手指头,然后挑掉一茎。差不多也能看得出来吧,是吧?
哎,如果去掉了,那你说就不能表现的这么具体充分哈。作者到底又用了什么写作方法?这事儿真得好好研究研究。小组内迅速再讨论一下。
(第三次小组讨论)
生:对比,用两个亲人,两笔银子,两位舅爷来对比两茎灯草。
师:对比是吧?很好,我发现你们每次合作学习都能出一个同样的结果。
你们是这样故意安排的吗?不是呀。
怎么样个对比呢?同学们。
来我们看看。(看板书)如果不写这些,能不能表现出他吝啬鬼的形象?
生:应该也是能的,如果加的话会更具体一点,因为前面的那段都比两茎灯草重要多了。
师:言之有理。
生:这是一个对比。因为如果把他们中间的话去掉的话,只知道赵氏说他是为了恐废了油。但是如果说他死前还渴望惦记着他的油,然后把中间加上的话,把油和两茎灯草和亲人他们的对比。
师:很好,就到这来同学们。
大家已经发现出对比、衬托、侧面是吧?啊,都说差不多了。
闫监生,这个经典的形象,吴敬梓先生用了一个极其特殊的手法,你的手一直举着哈,我不叫你不好意思,你说吧。
生:可以把闫监生的吝啬表现的淋漓尽致的。
师:嗯,很好,同学们。怎么能把闫监生的吝啬表现的淋漓尽致?
作者用了一招,你看。
一个人说…,不是。
第二个上来说…,也不是。
奶妈抱着哥子插口道说…,也不是。
最后一个人赵氏过来说是对的,结果出来了,这用的是什么?
不让大家猜了,这是在相声艺术里面经常用到的一种方法,叫三翻四抖。
来我们看一下什么叫三翻四抖。
一个人说这是第一翻;
两个人第二个人说这是什么?二翻;
三个人说是三翻;最后四抖抖出来。这结果是吧,你看相声小品里面经常用这个是不是也是在对比呀?嗯,很好。
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可以用哦。
我们最著名最敬爱的贾老师。
在原来讲作文的时候就用到了这个方法,讲爷爷找手机。
我们来还原一下。
爷爷年纪大了,有些糊涂,眼镜拿在手上还唠叨着我的眼镜呢?这不,早上爷爷的手机又找不到了。
我们得让爷爷找几次?
至少三次。
第四次找到是不是?好,第一次在哪找?
我和妈妈在客厅找能不能找到?
哎,你会发现我们依然在用层层递进的神态和动作,是不是也能描写。
这时候,爷爷的眉头皱了起来找不到了。
爸爸在卫生间找,也找不到。爷爷,眉头拧成了一个川字是吧。
生:心急如炭。
师:心急如焚。心急如焚,就是那时候炭已经开始烧了。对啊。
奶奶在卧室找。依然找不到啊,那这时候爷爷呢?
生:爷爷垂头丧气。
师:哦,垂头丧气了。
生:急得跺脚。
师:急得跺脚。爷爷这么不沉稳啊?
生:爷爷的眉头越发皱得紧了。
师:啊,有可能。很有可能。
生:爷爷急得汗都流下来了。
师:是吧!手机这么重要?
生:爷爷急的都要气晕了。
师:没有!同学们,有可能爷爷一耸肩膀,哎呀,我找不到了,有可能眉毛开了。
唉,找不到就算了吧,当然也有可能哈,那就是失望了呗,对吧?最后第三次找到了,在哪找到?手里呀?拿着手机找手机,口袋里呀?
都没猜对。贾老师说:原来爷爷的手机在冰箱里呢。
这个时候,爷爷怎么样?
生:这个时候爷爷眉开眼笑。
师:眉头舒展。
生:这个时候爷爷喜笑颜开。
师:很好,你看手机找到了。好了,同学们。
我们以后在写一个人物的时候,就可以用上这样的方法。杨老师给大家准备了学习单啊,一会儿呢请班长同学到我这来取。我们把这三个描写的方法用上去,再接着练一练,是不是?你以后再写人物的时候,这种方法就会用了,听懂了吗?
这节课祝贺同学们收获这么多,我们得感谢两个人。
第一个人,感谢闫监生。
他牺牲了自己,让我们学习了这样好的方法。
我们还得感谢吴敬梓先生,他运用这样奇妙的方法告诉我们,以后写作就要这样运用,对吧?为了表达我们内心的喜悦和庆祝我们的学习成果,请同学们共同喊出一个字,用一个动作来祝贺我们的学习。预备一、二、三。
生:耶。
师:下课。
教学 设 计
理解生字词
监生侄子 舅爷 喉咙
二、初读课文
引导学生借助注释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监生:明清时期人们对于在国家最高级学府国子监读书者的称呼。
·再不回头:病情再不见轻。
·诸亲六眷:所有亲戚的总称。
·郎中:(方言)中医医生。
·管庄的家人:管理庄户的管家仆人。
·一声不倒一声:一声连着一声。
·哥子:古时对男孩子的称呼。
·揩揩:擦擦:抹抹。
·不相干:没有任何的关联。
·登时:马上,当时,立刻。
三、了解人物
1.说说用什么方法学习写人的文章: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2.你觉得严监生是一个怎样的人,从文中画出句子来,在标题旁边用一两个词语概括出来
(学生板书:小气节约 爱财如命)
他是不是一个节约的人?节约是什么意思?(不浪费、抠门、不大度)
指名读句子:
大侄子走上前来问道:“二叔,你莫不是还有两个亲人不曾见面?”
·二侄子走上前来问道:“二叔,莫不是还有两笔银子在那里,不曾吩咐明白?”
·奶妈抱着哥子插口道:“老爷想是因两位舅爷不在跟前,故此记念。”
·赵氏慌忙揩揩眼泪,走近上前道:“爷,别人都说的不相干,只有我能知道你的意思!你是为那灯盏里点的是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我如今挑掉一茎就是了。”
3.板书:两个亲人两笔银子 两位舅爷
4.引导学生体会人物特点:吝啬
5.出示句子,体会严监生的有钱(一两银子相当于现在六百多元;一两银子等于十文钱,可以买两大捆灯草)。
板书:守财奴
·这严致和是个监生,家有十多万银子。
·真个是钱过北斗,米烂陈仓,僮仆成群,牛马成行。
——选自《儒林外史》
四、体会写法
吴敬梓到底用了什么妙招写了严监生这样经典的形象?再读课文,划一划相关的句子,然后小组内讨论。
学生板书:神态描写动作描写
1.出示句子:
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
他就把头摇了两三摇。
他把两眼睁得滴溜圆,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
他听了这话,把眼闭着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
众人看严监生时,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就没了气。
2.引导学生说句子:
动作 神态 语言
“妈,渴死我了!”
:“妈,渴死我了!”
我用手擦着汗,气喘吁吁地说: 。
说着我端起一大杯水咕咚、咕咚猛喝起来: 。
我添着干燥的嘴唇,拉住妈妈的手: 。
我皱着眉头、跺着脚喊: 。
3.吴敬梓还用了什么方法写严监生?小组内讨论并记录下来。
学生板书:一个动作反复写
4.说说身边人的习惯性动作
五、总结写法
1.吴敬梓先生可不止用这两个方法,还用了一个妙招,谁能发现?
板书:三番四抖
出示句子:
·自此,严监生的病,一日重似一日,再不回头。
诸亲六春都来问候。五个侄子穿梭的过来陪郎中弄药。到中秋已后,医家都不下药了,把管庄的家人都从乡里叫了上来。病重得一连三天不能说话。晚间挤了一屋的人,桌上点着一盏灯。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
·赵氏揩揩眼泪,走近上前道:“爷,你是为那灯盏里点的是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我如今挑掉一茎就是了。”说罢,忙走去挑掉一茎。众人看严监生时,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就没了气。
大侄子走上前来问道:“二叔,你莫不是还有两个亲人不曾见面?”
·二侄子走上前来问道:“二叔,莫不是还有两笔银子在那里,不曾吩咐明白?”
·奶妈抱着哥子插口道:“老爷想是因两位舅爷不在跟前,故此记念。”
·赵氏慌忙揩揩眼泪,走近上前道:“爷,别人都说的不相干,只有我能知道你的意思!你是为那灯盏里点的是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我如今挑掉一茎就是了。”
2.引导学生用三番四抖帮爷爷找手机。
·爷爷年纪大了,有些糊涂,眼镜拿在手上还唠叨着,我的眼镜呢?这不,早上,爷爷的手机又找不到了。
课后感
杨老师的课堂语言幽默风趣,简洁有力,通俗易懂,极富亲和力。整个教学环节连贯紧密,环环相扣,步步落实,层层深入。并采用多种形式突破教学重难点,最终达到了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学习,自己感悟,达成目标,获得知识的目的。
第一个环节,杨老师用听写词语的方式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同时引导学生理解关键词语的意思,为教学任务的顺利实施开了一个好头。
第二个环节让学生自己朗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并就学生不理解的词语进行交流,真正做到了以学定教。
第三个环节,通过再次读文,让学生自读自悟,小组交流,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走入人物的内心世界,了解人物的性格。
最后一个环节我觉得是本节课的升华,杨老师引用贾志敏老师的课例《爷爷找手机》的片段,告诉学生什么是“三番四抖”并使学生明白了这种写法的好处,掌握了学文用文的方法,为今后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整个教学环节始终体现着学生的主体地位。贾老师曾说过:要简简单单教语文。
我认为杨老师这节课就是一节简简单单的,真正的语文课。
——来自内蒙古刘老师的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