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统编五年级下阅读理解《王蓝田性急》-j9九游会登录入口

(一)王蓝田性急

王蓝田性急。尝食鸡子①,以箸②刺之,不得,便大怒,举以掷地。鸡子于地圆转未止,仍③下地以屐④齿碾之,又不得,瞋⑤甚,复于地取内⑥口中,碾之即吐之。〔选自刘义庆《世说新语》〕

注:①鸡子:鸡蛋。②箸:筷子。③仍:通“乃”,于是。④屐:古人穿的一种木制鞋,鞋底由木齿支撑。⑤瞋(chēn):发怒时瞪着眼睛。⑥内:通“纳”,放入。

1.解释下列加点字在句中的含义。

尝食鸡子(      )以屐齿碾之(      )啮破(      )

2.在文中描绘王蓝田“性急”的动词下面画横线。

3.作者抓住王蓝田的()来说明他“性急”这一特点。(多选)

a.动作b.语言c.神态d.心理

4.翻译下列句子。

(1)鸡子于地圆转未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复于地取内口中,啮破即吐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生活中我们也会遇到个性鲜明的人,试着用典型事例来说明他/她的性格特征。(不超过10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解析:

1. 尝:曾经。我们五年级上学过的“余尝谓”,尝就是曾经的意思。

碾:踩。联系上下文理解,以屐齿碾之,就是用木鞋子踩它。

啮:咬。联系上下文理解,啮破指的是把鸡蛋咬破。

2. 刺之,掷地,碾之,碾之,吐之

3. a,c

4. (1)鸡蛋在地上旋转不停  (2)又从地上捡起来放入口中,把鸡蛋咬破了就吐掉。

5. 脾气暴躁的妈妈:早上我磨磨蹭蹭,迟迟不出门,妈妈眼睛瞪得圆圆的,似乎能射出一道道冷光来,破口大骂:“马上给我出门,不然就别上学了”。

(二)____________

①当你在路边草地或自家庭院里发现一两只从未见过的甲虫时,你肯定不会感到惊讶。但在生物学家和生态学家们看来,这或许不是件寻常小事。专家们把它们形象地比喻为“生物入侵者”——它们不仅会破坏某个地区原有的生态系统,而且还可能给人类社会造成难以估量的经济损失。

②在人类早期社会,陆路和航海技术尚不发达,自然界中的生态平衡并没有受到太大破坏。在自然条件下,一颗蒲公英的种子可能随风飘荡几十千米后才会落地,如果各种条件适合,它会在那里生根、发芽、成长;山间溪水中的鱼虾可能随着水流游到大江大河中安家落户······凡此种种,都是在没有人为干预的条件下缓慢进行的,时间和空间跨度都非常有限,因此不会造成生态系统的严重失衡。

③如果一个物种在新的生存环境中不受同类的食物竞争及天敌伤害等诸多因素制约,它很可能会无节制地繁衍。1988年,几只原本生活在欧洲大陆的斑贝(一种类似河蚌的软体动物)被一艘货船带到北美大陆。当时,这些混杂在仓底货物中的“偷渡者”并没有引起当地人的注意。它们被随便丢弃在五大湖附近的水域中。然而令人始料不及的是,这里竟成了斑贝的“天堂”。由于没有天敌的制约,斑贝的数量便急剧增加,五大湖内的疏水管道几乎全被它们“占领”了。到目前为止,人们为了清理和更换管道已耗资数十亿美元。来自亚洲的天牛和南美的红蚂蚁是另外两种困扰美国人的“入侵者”,前者疯狂破坏芝加哥和纽约的树木,后者则专门叮咬人畜,传播疾病。

④“生物入侵者”在给人类造成难以估量的经济损失的同时,也对被入侵地的其他物种及物种的多样性构成极大威胁。二战期间,棕树蛇随一艘军用货船落户关岛。这种栖息在树上的爬行动物专门捕食鸟类,偷袭鸟巢,吞食鸟蛋。从二战至今,关岛本地的11种鸟类中已有9种被棕树蛇赶尽杀绝,仅存的两种鸟类的数量也在与日俱减,随时有绝种的危险。

⑤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已开始认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并采取了相应措施。

1. 阅读全文,在文前横线上拟一个恰当的标题。

2. 文中主要介绍了“生物入侵者”带来的_______和_______两方面的危害。

3.文章主要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来表现“生物入侵者”带来的危害?(     )

a.打比方 b.举例子c.作比较

4.为什么在人类早期社会,没有“生物入侵”现象,近现代却频频发生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读了本文后,你认为可以采取什么措施来防止或降低“生物入侵”对人类社会的危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解析:

1. 生物入侵者

2. 经济损失,威胁生物物种

3. b

4. 因为在人类文明的早期,时间和空间跨度都非常有限,人为干预很少,大规模的物种迁移难以形成,因此不会造成生态系统的严重失衡。

5. 示例:制订专门的法律进行约束;在国际贸易中加强监管力度。

(三)访兰

①父亲喜欢兰草,过些日子,就要到深山中一趟,带回些野兰栽培。几年之间,家里庭院就有了百十余品种,像要做一个兰草园圃似的。方圆十几里的人都跑来观赏,父亲并不以此而得意,反而倒有几分愠怒。此后进山去,便不再带回那些野生野长的兰草了。这事很使我奇怪,问他,又不肯说,只是有一次再进山的时候,特意招呼我说:“访兰去吧!”

②我们走了半天,到了山的深处。那里有道瀑布,从十几丈高的山崖直直垂下,水沫扬起来,弥漫到半空,日光在上面浮着,晕出七彩迷离的虚幻。我们沿谷底走,便看见有很多野兰草,盈尺高的,都开淡淡的兰花,就像地上铺了一层寒烟,香气浓极了,气浪一冲,站在峡谷的任何地方都闻到了。

③我从未见过这么清妙的兰草,连声叫好,便动手要挖起一株来。我想,父亲会培育这仙品的。以前就这么挖回去,经过一番栽培,就养出了各种各样的品种、形状呢!

④父亲却把我制止了,问道:“你觉得这里的兰草好呢,还是家里的那些好?”我说:“这里的好!”“怎么个好呢?”我却说不出来,家里的确比这里的好看,这里的却比家里的清爽。“是味儿好像不同吗?”“是的。”这是为什么?一样的兰草,长在两个地方就有了两个味儿?父亲说:“兰草是空谷的幽物,得的是天地自然的灵气,长的是山野水畔的趣姿;一经栽培,便成了玩赏的盆景。”

⑤“但它确实叶更嫩、花更繁更大了呀!”

⑥“样子是似乎美了,但美得太甜、太媚,格调也就俗了。”父亲的话是对的。但我却不禁惋惜了:这么精神的野兰,在这么个空谷僻野,叶是为谁长的,花是为谁开的,会有几个人知道而欣赏呢?

⑦“这正是它的不俗处,它不为被欣赏而生长,却为着自己的特色而存在着。所以它才长的叶纯,开的花纯,楚楚的有着它的灵性。”  

 ⑧我再也不敢去挖这些野兰了。欣常它的这种纯朴,悲痛以前喜爱着它却无形中毁了它。

⑨父亲拉着我坐在潭边,我们的身影就静静地沉在水里。他看着兰,也在看我,说:“做人也是这样啊,孩子,人活在世上,不能失去了自己的真性,献媚处世,就像盆景中的兰草一样,降了品格。低俗的人不会给社会有多大贡献的。”

⑩我深深地记着父亲的话。从那以后,已经是十五年过去了,我一直未敢忘。

1. 短文中最能体现野兰特点的一个词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 本文以“__________________”为线索贯穿全文。为了更好地表达主题,作者采用了________________的写法。

3.本文开头写父亲爱兰、育兰,当人们来赏玩时,父亲却添了几分“愠怒”,且不再从山中带回兰草。父亲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在父子访兰时的对话中有两处交代,请用“     ”在文中画出。

4.第②段的环境描写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短文主要写的是对“兰草”的赏评,可文题却用“访兰”而不用“赏兰”,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解析:

1. 纯朴。

2. 兰草(写“访兰”也正确,2分)托物言志(由物及人、由兰草及人、由物(兰草)及理等相同意思均可,1分)

3. 兰草是空谷的幽物,得的是天地自然的灵气,长的是山野水畔的趣姿;一经栽培,便成了玩赏的盆景。

样子是似乎美了,但美得太甜、太媚,格调也就俗了。

4. 描写兰草的生长环境,衬托野兰的高雅不俗;为后文赞美野兰作铺垫(答对1点得1分,答对2点得3分)。

5. “访”有寻求的意思,对兰草的寻访表明了“父亲”与“我”对兰草的高雅、纯朴品格的敬仰,同时用一“访”字,把兰草人格化,从而更突出了兰草的象征意义。

分享到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非常感谢你的打赏,我们将继续提供更多优质内容,让我们一起创建更加美好的网络世界!

支付宝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