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学生能从原因之中体会到作者对少年时代的人、事、时光的深深的怀念。
3.体会结尾言有尽意无穷,耐人寻味、余味悠长的高明之处。
同学们,《社戏》结尾说“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但是在我们看来,那夜的豆不过是普通的豆,那夜的戏不过是无趣乏味的戏,那“我”为何感觉那是后无来者的“好豆”“好戏”呢?作者以这句话作为小说的结尾有什么深意呢?这样的结尾在写作构思上有何巧妙之处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过关斩将,一一破解谜题。
【破题】循序渐进,步步深入
第一关:那夜的豆,那夜的戏,好在哪里?
(环节一)图文对比,联系生活,指引思考方向。
同学们,很多时候,阅读需要我们学会换位思考。根据刚才的几组情境对比,我们可以总结出一物的感受不完全取决于事物本身,还受到各种外界因素的影响。因此,想要明白“豆”和“戏”好在哪里,就要结合人物、时间、地点、环境、过程、条件等因素。
(环节二)自由发言,探索原因。
现在请同学们结合文章内容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
比如:“豆”好是因为和伙伴们一起吃,有意思。
学生仿照示例表达自己的见解。
“豆”好是因为当时大家都饿了,吃什么都香。
“豆”好是因为豆是偷来的,有着做坏事的刺激感,兴奋感。
“豆”好是因为豆子是大家自己煮熟的,有劳动的成就感。
“豆”好是因为吃完把豆壳丢进河里,有毁尸灭迹的得意感。
“戏”好是因为第一次在乡下、在船头站着看戏,有新鲜感。
“戏”好是因为经历了波折,机会得来不易,格外兴奋。
“戏”好是因为一路上有小伙伴作伴,说说笑笑,心情愉悦。
……
(环节三)教师小结,概括提炼
同学们分析太透彻了,如果迅哥儿知道都会忍不住赞叹“你们真是比我还了解我!”牛!牛!牛!
正是:
醉翁之意不在酒,吃豆之意不在豆。
戏外更加有好戏,别有情趣在其中。
第二关:结尾有何言外之意?
聪明的同学们,相信经过上一回合的思考,你们对于本轮的问题,早已经胸有成竹了,现在就来说出你的答案吧。
结尾借对“豆”和“戏”的怀念,表达了“我”对少年时期那段快乐时光的怀念,对那些纯真善良的小伙伴的怀念,以及对农村淳朴民风和江南水乡优美风光的怀念。
你说的太完整了!满分!恭喜你顺利进入下一关。
第三关:这样的结尾有何妙处?
给大家一点小小的提示:依然是换位思考,不过这次不是站在小说主人公的角度,而是站在作者鲁迅的角度,从文章主题、结构安排(与上文的关系)、表达效果等方面去琢磨这篇小说结尾的高明之处。
加油哦,最后一关了。
时间到,请亮出你的答案。
结构上总结全文
内容上点名主题
表达上一语双关,委婉含蓄,耐人寻味,言有尽意无穷。
ok,恭喜你闯关成功,送你一枚战神勋章,祝你今后在学习上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同学们,这节课就到这里,下次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