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谈话导入,感受文言文特点
师: 上学期我们学过一篇文言文,它是什么呢?请你说。
生1: 精卫填海
师: 对了,你发现文言文有什么特点?好,请你说。
生1: 字都很少。
生1: 都是用简洁的语言来说。
师: 简洁,还有吗?你发现文言文下面都有什么?
生(齐):注释
师:对了,注释有三种,我们刚才说的文中出示的叫文中注释,我们自己查资料记在书上的叫自己注释,老师在讲课的时候提醒你们做的叫老师给的注释,这非常重要,要记在书上。
师:刚才同学们已经说准了文言文的特点。板书”文言文”,指第二个“文”,这个文是:语言文字。指第一个“文”,这个文是:花纹。文言文就是修饰过的语言文字,所以它很简洁很美丽、生动,每个字都是用心修饰过的,背后含有丰富的含义,这节课我们就来感受文言的文字。
【评析:谈话导入,让学生回顾文言文的特点,顺势引导学生从“文言文”字义深入把握文言文语言艺术美,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二、猜字引路,读懂课题
师:课件出示“戎”甲骨文,同学们猜猜这是哪个字?
生:戎
师:你是怎么猜出来的?说说理由
生:······
师:你没有理由,是凭感觉猜出来的,你的感觉很准确!请坐,孩子。
课件出示楷书“戎”
师:你是怎么猜出来的?说说你的理由
生:中间一个“十”,右边一竖像撇,竖下面一横像个勾······
师:我听出来了,你是说他们长得很像对不对?好,请坐!
师:这是“戎”最早的字形,孩子们,这个“十”字符号,它是古代防御的铠甲,去掉“十”字符号右边是古代进攻的一种武器,叫作“戈”。那这两部分合在一起再来猜猜是什么意思呢?
师:两种兵器放在一起,它就有了·····? 课件出示:武器 军队
生(齐):武器、军队
师:你能用这个“戎”组词,造句吗?
生:王戎
师:哦,这个戎可以用在名字里,还有吗?
生:水火不容
师:谁会写“水火不容”的“容”字?你会写,你说“水火不容”的“容”怎么写?
生:上面一个宝盖头······
师:孩子,你知道“水火不容”的“容”怎么写了吧。
生:知道了,是宝盖头·······
师:你要谢谢他,他是你的一字之
师。孩子们,谁还能用“戎”字组词?那老
师带来了词语和句子,来,一齐读。
生(齐):兵戎相见,戎装。
师:两国的矛盾越来越尖锐,最后只好兵戎相见了。木兰一身戎装,替父从军。
师:这个戎啊就是我们这篇课文要学的王戎的戎,孩子们从课题上看这棵李树长在哪里?
生(齐):道边。
师:这个“道”指的是“官道”,繁华的道路,那课题李树长在哪里?
生:长在道路边。
师:怎样的道边?
生:繁华的到道路边
师:那课题中的“不取”是什么意思呢?
生:不摘。
师:那课题是什么意思呢?请你说
生:王戎不摘道旁的李子。
师:王戎不摘什么道旁的李子?你再说一遍。
生:王戎不摘繁华道路旁的李子
师:好,我们来读课题,请你读!
生:王戎不取道旁李(铿锵有力,停顿正确)
师:读得好,因为我们明白了句子的意思,所以我们读好停顿,读出了节奏。
【评析:教师用猜字引路的方式循循善诱的带着孩子们读懂课题,读好停顿读出节奏。】
三、走进课文,了解故事
师:请同学们结合注释,读两遍课文,读准字音,根据句子的意思读好句中的读好停顿。
生自由朗读。
师:请你读给我们听
生读课文。
师:读得准确流利,再请你读一读
生读全文。
师:你的节奏真好!
师:再读课文想想,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结合注释说一说。
生:王戎七岁时,和很多小伙伴一起游玩,他们看到路边一颗李子树上很多李子,朋友们都跑着去摘李子,只有王戎不动,别人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他说:“李树在路边却有很多李子,肯定是苦李子,如果是甜的话,早就被摘完了。”那人取了颗李子尝了尝,信了那人的话。
师:他能把文章意思弄懂,掌声送给他。
师:出示“王戎七岁······游”请同学们读这个句子。
生读句子。
师:“诸”是什么意思?
生:·······
师:很多学
生说我们是诸位,你一个人能用“诸”吗?
生:是很多的意思。
图片
师:谁知道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生:王戎七岁时经常与很多小朋友一起游玩
师:很好,出示“看道旁·····折枝”谁来读这句?请你!
生:读句子,
师:”折”是什么意思?
生:把树枝压弯。
师:请坐,这就是弯曲的意思,请写下来。
师:当时是战乱,孩子们处在饥饿之中,看到这样的李子,他们想吃吗?
生(齐):想
师:所以,出示“诸儿竞走取之”读
生读。
师:给这个“竞”组词,请你!
生:竞争
生:竞赛,竞技这些竞都有什么意思呢?
生:争着
师:对,那走在古代汉语中是什么意思呢?
生:跑
师:对了,我们学过“儿童疾走追黄蝶”,在这句诗中走就是跑的意思。人们一说起文言文就会想起之乎者也,看来这个之是文言文的一个常用词语,那在这个句子中,“之”指代前面的什么呢?
生:李子。
师:出示填空:很多孩子()去摘李子。怎样去?
生:争先恐后
师:他们心情怎样?
生:高兴
生:激动,兴高采烈
师:孩子们,作者用“竞走”这个词把诸儿去摘李子的画面描绘的很生动,目的是?
生:衬托王戎。
师:那诸儿都争先恐后的去摘李子,只有王戎不动,“人问之”这个“之”指什么?
生:王戎去摘李子这件事。
师:好,出示句子“天冷·········改之”这个“之”指什么?
生:我不愿意起床这件事。
师:“可见之”可以指代前面出现的人、物或事。同学们老是这样写是在干什么?
师板书。
生:注释
师:是啊,文言的“文”就是在提示我们每个字都是精炼的,都是修饰过的,你们看这个“之”他可以指代前面的人、物、事,多么奇妙啊!这就是我们要学文言文的意义,简练的背后是美丽的智慧,它是我们古代文化的精粹。
【评析:从难懂的字入手,逐句分析,让学生加深对文章的理解,特别是“之”字指代意的讲解,让学生领会到文言文语言的魅力。】
师:刚才我们提到,有人问王戎·····
生:你为什么不去摘李子呢?
师:出示“树在道边·······此必苦李”读
生(齐)读。
师:请反复读这句话,回答王戎是怎么判断出这是苦李的?
生:因为很多人在路边走过,如果李子不苦早被别人摘光了,不会有这么多,王戎认为还有这么多肯定是苦李。
师:掌声送给他!
师:这李子长在哪里?
生:路边
师:这李子却?
生:很多
师:所以李子?
生:很苦
师:王戎就是根据李子长在路边却多子,进而判断出李子是苦的。谁来说一说王戎是怎么判断出来的?
生:王戎是根据李子长在路边却多子,判断出李子是苦的
师:王戎用什么语气来说这话的?
生;坚定
师:你用坚定的语气读一读
生读“树在道边······”
师:还能用什么语气来读?
生:意味深长。
师;王戎判断正确吗?
生(齐):正确ppt出示:取之,信然
生(齐)读
师;这个“之”又是指什么呢?
生:李子。
【评析:这部分在理解字词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揣摩人物语气,用恰当的语气读,在加深理解的基础上,训练朗读。】
四、讲好故事,读出韵味
师:请坐!同学们,刚那位同学已经把文章内容说出来了,如果你能根据课文内容展开想象,想象人物语言、神态,再加上适当的语气、动作,把这个故事讲给同学们听吗?
生交流讲故事。
师:这个女孩讲第二遍了,请她来讲
生:········
师:旁人问什么?
生:你为什么不去摘呢?
师:请你再讲一遍,加上动作表情
生:·······
师:掌声送给他!
师;孩子,你讲第二遍,比第一次有什么进步?
生:语言更好了。
师:是啊,你的语言更好了,因为你了解了每个字背后的含义。
师:孩子的故事讲得精彩,课文也会读得很好。想把文言文读出韵味,我们可以在停顿处拉长一点。
师范读全文,
生自由模仿。
师:谁想读给我们听听?
生;朗读。
师:孩子,我刚才说在停顿处拉长,如果全拉长就没有韵味,你再试试看
生再读。
师:想把这篇文章记住吗?这个故事的人物有?
生:王戎,诸小儿出示课件:人物()七岁,尝与()游
师:故事起因是什么?
生:看道旁李树多子折枝,
师:经过呢?
生:诸儿竞走取之,为戎不动······
师:结果呢?
生:取之,然也
师:你看我们抓住了故事的主要人物,起因,经过,结果,很快就把课文背下来了,下次我们也可以用这种方法。
【评析:在讲故事的环节,老师要求孩子们能根据课文内容展开想象,想象人物语言、神态,再加上适当的语气,动作,但是究竟可以从哪些地方展开想象,可以在哪些地方用上合适的动作和表情等,这些如果在前面梳理课文的环节中做好铺垫,我觉得讲故事的部分会更加精彩。】
五、走出课文,了解更多人物
出示第八单元序语:时光如川浪淘沙,青史留名多俊杰。
师:同学们,时光如何大浪淘洗掉沙子,把金子留下来,历史上留下名字的多是才华出众的人物。戎七岁,识苦李,十五岁时经阮籍推荐成为“竹林七贤”里年龄最小的名士。学了这篇古文,让你联想到哪位少年俊杰的故事呢?
生1:曹冲称象
生1:孔融让梨
生1:骆宾王七岁写《咏鹅》
生1:郭德纲砸缸(引起哄堂大笑)
师:你很喜欢听相声呀,再想想是谁砸缸?
生:司马光砸缸。
师:你能把这个故事讲讲吗?
生:司马光·······
师:掌声送给他!这就是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在危急时刻,司马光推理判断得出要砸缸放水这个结论,正是由于这个思考,在别的孩子都慌乱时他保持了冷静。长大之后,司马光成为了著名的历史学家,他编纂的《资治通鉴》可以和司马迁的《史记》相媲美,被称为皇帝的教科书。历史上的名人往往具有优秀的思维品质,在第八单元我们将继续学习历史人物故事,学习他们优秀的思维品质。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