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王林波《咏柳》(二下1课)教学实录-j9九游会登录入口

借助图片,激趣导入

  1. 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师:(出示图片)同学们,看到眼前的这幅图, 你立刻想到了哪首诗?

生: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师:真好,这是唐代诗人骆宾王的作品,题目是——

生:《咏鹅》。

师:来,一起读这个字——生:咏。

师:会组词吗?生:歌咏。

师:很好。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诗是——生:《咏柳》。

  1. 借助图片,感知特点。

师:同学们,谁能跟大家说说你眼中的柳树是什么样子的?

生:柳树的枝条是垂下来的。

生:柳树的枝条像春姑娘的头发。

生:柳树是绿色的,而且枝条非常柔软。

师:说得真好,让我们一起再来欣赏欣赏柳树,感受一下它的美吧。

(配乐播放图片)

师:我发现大家都看得特别投入,还有人边看边发出了感叹。你为什么发出了感叹?

生:我感觉柳树的枝条像绿色的荧光条,特别好看。

生:我觉得很多柳枝垂下来,就好像绿色的窗帘。

生:柳树的枝条下垂,风吹来时,叶子随风飘舞,很美。

评析:

由《咏鹅》过渡到《咏柳》,唤起学生已有学习经验,“咏”的意思便无须多讲了。“说说你眼中的柳树是什么样子的”, 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将古诗与学生的生活拉近了。“欣赏欣赏柳树”,这是借助摄影艺术家的镜头,感受柳树的婀娜。通过学生前后表达的对比,能感觉到学生的认知、语言都有明显的变化。这就是王老师的匠心所在!

初读古诗,感受诗韵

  1. 借助注释,理解字义。

师:柳树可真美啊,在诗人笔下又是什么样的呢?赶快来读一读这首诗吧,注意把字音读准, 把诗句读通顺。

(生自由读)

师:哪位同学来读一读这首诗?

(指名读)

师:读得不错,王老师把这首诗中最容易读错的一个生字写到黑板上,谁来读一读?

生:绦。

师:真了不起,这个很容易读错的字他读得很准确。大家看这个字,左边是绞丝旁,根据你的经验,这个字所表示的意思和什么有关?

生:(齐)和丝线有关。

师:根据形旁推测一个字的意思,是一种不错的方法。大家猜得没错,“绦”就是用丝编成的带子。

  1. 趣解生字,指导书写。

师:同学们, 这首诗的第一行有一个字读zhuānɡ, 看到这个字你一定还会想到另一个读 zhuānɡ 的字。

生:“装东西”的“装”,也是“假装”的“装”。 师:(出示图片)同学们,图片上是亲子装。你们看,爸爸、妈妈、姐姐、弟弟都穿上了相同的服装,服装就是衣服,“装”字的下面就是一个“衣” 字。大家再看下一幅图,图上是谁在干什么呢?

生:是妈妈在化妆,小女孩也学着妈妈的样子在化妆。

师:你发现了什么?

生:化妆的一般都是女的。

师:所以“妆”的右边是“女”字。来,看老师写这个字,右边的“女”字先写撇点,再写撇,两个笔画的大小要匀称,最后再写长长的一横。

(生练习书写,师巡视指导)

师:我们再来猜一个字谜——王老师和一个姓白的小朋友共同坐在一块石头上, 猜猜看,这是诗句中的哪个字?

生:碧。

师:你是怎么猜出来的?

生:上面是“王”和“白”,下面是“石”,组合起来就是“碧”。

师:假如她就是那位姓白的同学,同学们观察观察我们俩的身材,你觉得我们怎么坐会更安全、更舒适一些?

生:王老师比较胖,应该侧一点儿身子,这样才不会把旁边的这位同学挤下去。

师:说得很好,在写“ 碧” 字时一定要注意, “王”的最后一笔要写成提,让出一点儿地方来,如果写成长长的横,就会把旁边的白同学挤到石头下面去。我们两个要坐得平稳安全,这块石头应该是什么样的?

生:“石”字的“口”要宽一点儿。

生:“口”不能写成倒三角或者圆形的,不然你们两个人都会掉下去的。

师:对,看老师写这个“碧”字,左上的“王”最后一笔一定要写成提,下面“石”字的“口”要宽一点儿,这样整个字才稳当。同学们,你们也来写一写吧!

(生写,师巡视指导、评价)

评析:

教师对“绦”“妆”“碧”这三个重点生字的处理, 方法各不相同, 但是都恰到好处。“绦”是形声字,教师便从字理入手,引导孩子们识字。“妆”容易与“装”混淆,于是,教师特地引导学生将它们放在一起进行比较, 发现它们的不同之处。“碧”的学习,重点指导三个部件的组合,突出书写。生字教学,教师真正做到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 对比朗读,感悟诗韵。

师:同学们,这首诗最后一个词是“剪刀”,生活中我们也称它为——

生:剪子。

师:通过刚刚的学习,我们还知道了丝绦就是丝带,那这首诗也可以写成这样——

(出示)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子。

(生笑)

师:为什么这样大笑?

生:虽然意思对,但是这样就不押韵了。生:这样读起来不顺口,而且感觉怪怪的。

师:好,我们再读一读这首诗,感受其中的韵味。

评析:

对比朗读,感受古诗的韵律之美。古人作诗,是非常讲究押韵的,这首七绝便是典范,第一、二、四句尾字都押 ɑo 韵,ɑo 是开口呼,一般用来表达欢乐明快的感觉。当然,教师不必跟学生讲这些艰深的知识,但是很有必要让学生通过形象直观的方式感知韵脚的存在。将韵脚换掉, 让学生对比朗读,于是,学生“大笑”“感觉怪怪的”, 这充分说明学生感受到了区别所在。如果教师在这里再提示一下就更好了,比如,第一句, 诗人将“一高树”改为“一树高”,也是为了入韵。

品读赏析,体悟诗情

  1. 换词比较,感受“碧”字的精准。

师:同学们,我们再来看看图片,观察一下这棵柳树,关注它的颜色、样子,看看它有哪些特点。

生:柳树是绿色的,充满生机。

生:柳枝很柔软,垂了下来。

师:很好。其实无论是古人写诗,还是我们写文章,都要抓住事物的特点来写,贺知章在写柳树时也不例外。请同学们再读一读这首诗,想一想哪几行诗写出了柳树的特点。

生: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生:“碧”写出了颜色是绿的。

师:“碧”是什么意思呢?我们可以通过查字典来理解。在《新华字典》中,“碧”有两个解释:

①青绿色的玉石。②青绿色。联系这一行诗,你觉得“碧”在这里表示什么意思?

生:应该是青绿色。

师:“碧”就是一种绿色,那这行诗就可以写成:绿玉妆成一树高。意思没有改变,可以这样改吗?

生:这样改应该不太好吧。

师:联系下文读一读,你会有所发现。

生:我知道了,不能这样改,这样改就和下面

“万条垂下绿丝绦”中的“绿”重复了。

师:看来,联系上下文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学习方法。来,我们一起读读这两行诗,体会用词的准确。

(生齐读)

  1. 借助图画,理解“万”字的含义。

师:学习古诗还有一种非常重要的方法,那就是借助图画。有一位同学不仅看图理解,还根据诗句“万条垂下绿丝绦”画了这样一幅画。

(出示图画,画中的柳树只有八根枝条)

生:这样画不对,“万条垂下绿丝绦”说明有很多条柳枝,而他的画上只有八根枝条。

师:需不需要在画的时候数一数,真的画一万条呢?

生:数量不重要,应该把枝条画得多一些,密集一些。

生:不需要画一万条,看起来很多就行了。师:有很多词语、诗句中都带有“百、千、万”,

这样的词语、诗句并不表示具体的数量,而只是表示数量多。我们一起读一读下面这些词语。

(出示,生读)

万水千山 万家灯火 千军万马

千言万语 百里挑一 百花争艳

师:我们再来读一读下面这些诗句来体会一下。

(出示,生读)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唐·柳宗元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宋·王安石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宋·朱熹

评析:

古人作诗讲究“字斟句酌”,“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引导学生读诗,应该让学生充分感受这来之不易的劳动成果。对“碧”和“万”这两个字的深入理解,是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诗意的两把钥匙。“碧”写出柳条之青翠,且与下句“绿” 不重复;“万”写出柳条之繁茂,突出春天之生机。在理解生字的过程中, 教师始终不忘方法的渗透———借助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结合相似诗句等,可谓既“授人以鱼”,也“授人以渔”。

  1. 品析比较,体会比喻的妥帖。

师:同学们,你们再读一读这首诗的后两行, 有没有发现哪两个字表达的意思是相同的?

生:“裁”和“剪”。

师:同学们,“剪”是一个形声字,下面的“刀” 是形旁,表示意义类属。说到刀呀,生活中有很多,各式各样的,比如水果刀、菜刀、小刀、大刀, 为什么不能说“二月春风似菜刀”或者“二月春风似大刀”呢?

生:因为春天有很多燕子,燕子的尾巴像剪刀,所以作者写“二月春风似剪刀”。

生:因为诗句中说的是“细叶”,只有剪刀才能剪出细叶,所以说“似剪刀”。

生:如果是菜刀或者大刀,估计柳树枝就直接被砍断了,那柳树姑娘就没有长发直接成光头了,而只有用剪刀裁剪出来的细叶才刚刚好。

师:说得真好,我们再来读读这两行诗。

(生齐读)

师:书写“剪”时,要注意上面的“前”和下面的“刀”都要扁一点,看老师写。

(师范写,生练习书写,师巡视指导、评价) 师:同学们,这首诗不仅要会背诵,还要会默写,大家再读几遍,同时注意看看诗中哪几个字比较难写,可以重点识记。

(生练习背诵、默写)

评析:

抓住“裁”“剪”二字,体会春天和大自然之神奇、灵气,体会诗人对大好春光的赞美,选点精准。孩子们的理解非常富有童趣,“春天有很多燕子,燕子的尾巴像剪刀,所以作者写‘二月春风似剪刀’”,这是多么有趣的联想啊!虽然理由上有些牵强,但是,这说明学生已经沉浸在春天的美好情境中了,柳树、燕子、春天,不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吗?由柳树想到春天,由春天想到燕子,再把燕子和柳树联系在一起,不是很自然的吗?入诗境,悟诗情,乃学诗之正道也。不过,对这个比喻的巧妙,教师似乎还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感受得更深刻一些。

拓展诗句,布置作业

师:同学们,古诗中有不少咏物诗,除了今天学习的这首《咏柳》,还有很多呢!大家看,这幅图上,在白雪映衬下更加鲜艳的是——

生:梅花。

师:你想到了哪首诗?

生:宋代诗人王安石的《梅花》:“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师:同学们,古诗中还有很多类似的诗作,课后请大家再去找一找,读一读。

评析:

大自然一切美好事物皆可吟咏,皆可入诗。这里,教师适时引出咏物诗《梅花》,与开课时引入的《咏鹅》呼应,让学生对咏物诗有了更多的了解。

总评

王林波老师执教的《咏柳》是一节很清新的古诗教学课。王老师这节课尤其注重了以下几个方面,充分体现了小学低段古诗教学的特点。

一是注重古诗的诵读。古诗文的学习,首要的便是诵读,用声音将文字还原,还原为画面,还原为情景,还原为意境。这节课上,王老师安排了多次诵读活动,在诵读中,学生一步步走进古诗, 感受到诗句的音韵美、节奏美、画面美、修辞美, 并将经典诗句积累下来。

二是注重字词的揣摩。古诗创作, 历来讲究“炼字”。那么,古诗学习,自然也要遵循此道,揣摩这些字词的精妙, 揭示出背后丰富的意蕴。教学《咏柳》,王老师敏锐地捕捉到“碧”“绦”“万”“裁” “剪”等字,引导学生感受了柳树色之翠、形之柔、枝条之繁茂,领略了春天之神奇、春风之灵性。

三是注重方法的渗透。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这节课上,王老师二者兼得,既“授人以鱼”,又“授人以渔”。对于字词的理解、诗句的理解, 王老师引导学生运用的方法就有字理猜测法、借助字典法、联系生活法、删换比较法等。这些方法切实可用,反复使用,一定可以内化为学生的习惯与能力,有助于学生今后的古诗文阅读。

四是注重书写的指导。对二年级学生,生字书写怎么指导?王老师采用了随文指导的方式, 与古诗学习融为一体。这节课上,王老师着重指导了“妆”“碧”“剪”等生字的书写,每一次指导都是要言不烦,切中肯綮,效果自然可想而知了。

关于此诗诗情、诗境的理解感悟,我个人觉得似可再细腻深入一点。此诗最大特色在比喻的叠用,把整棵树比作碧玉,把柳枝比作丝绦,把春风比作剪刀,层层设喻,从多个层面、多个角度写出了柳树的美、春天的美,表达出诗人对大好春光的无限热爱。

(本文发表于《小学教学》,来源:王林波小语工作室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附属小学 广东东莞市黄江镇宣教文体局)

分享到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非常感谢你的打赏,我们将继续提供更多优质内容,让我们一起创建更加美好的网络世界!

支付宝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