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的教学用书,在讲读《安塞腰鼓》时这样结尾:
“这篇文章,内容和形式取得了完美的结合。”
这句话让我想到了著名的文艺理论家童庆炳教授对美的理解:“美在内容与形式的交涉部。”而这种美的实现需要“内容与形式的相互征服”。
从这个角度理解《安塞腰鼓》的美,或许可以这样表述:
安塞腰鼓自身所洋溢的慷慨激昂的情感,雄浑磅礴的力量召唤着最慷慨最磅礴的语言形式;雄浑慷慨的语言又用自己的力量重新表现塑造了安塞腰鼓的磅礴与激情。两者在相互征服,相互表现的过程中,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于是,诞生了这篇经典的散文——《安塞腰鼓》。
简而言之,这篇文章的美学意义在于,用“鼓”一样的语言形式写“鼓”一样的内容和精神:
鼓语一:感叹号
粗略地读一篇课文,你一定会被一个频繁出现的标点所吸引——“!”
端详感叹号“!”的样子,像一个重重锤下的鼓槌,落在鼓面上,把它放在一句话的结尾,带着强烈的情感重量,仿若能发出“咚!”的声音。
许正因为如此,在《安塞腰鼓》这篇散文里,感叹号出现了二十六次,惊人的多。抛开句子的内容,我们细究这二十六个叹号的分布形式,排列出来,就可以清晰地看到一场击鼓表演的起承转合:
一声鼓点开场,掀起一段小高潮,然后节奏舒缓再掀一个小高潮,接着舒缓一口气,用密集的鼓点将整场表演推向最终的高潮:
!——
……!
!!!
!
!
……
……
……
!
……!
!
……!
!
!!
……
!!!!!!……!!!!!!!
从标点符号的选择上看,文章作者对于鼓一样的感叹号的使用简直是霸道放纵的:词语之间,短语之间,排比的句子之间,可以使用顿号,逗号,分号的地方,大部分都被他使用了感叹号,甚至开头的那一声,“看!——”已经有了破折号,也要塞入一个感叹号,毫无章法。
换一个角度思考,感叹号使用的如此频繁是一种艺术上的情难自禁,是艺术形式上的大胆放纵。
这种放纵与尼采笔下的酒神精神如此相似:
“‘哀哉!哀哉!’个体带着他全部的界限和适度,湮没在酒神的忘我之中,忘记了日神的章法。”
这种酒神精神与安塞腰鼓契合一致:
安塞腰鼓起源与战争与祭祀,是种与黄土地相契合的、充溢着生命原动力的民间舞蹈。
酒神精神来源于希腊的酒神祭。酒神祭的狂欢中,禁忌被打破,欲望被放纵,束缚被解除,一切复归于原始的赤裸。
这样看来,有什么比放纵的感叹号更适合表达那让人震惊,陶醉的安塞腰鼓呢?
鼓语二:短句
抛开标点,抛开内容,什么样的句子最像急促的鼓点?短句子。
这篇文章里短句子尤其短,也尤其多:
有单字成句:看!——
有两字单词成句的:交织!旋转!凝聚!奔突!辐射!翻飞!
有三字短语成句的: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
有四个字成句的:隆隆隆隆 愈捶愈烈
有五个字的:落日照大旗 马鸣风萧萧
这些短句子排列在一起自然就成了短而急促的鼓点,铿锵激昂:
咚
咚咚
咚咚咚
咚咚咚咚
咚咚咚咚咚!
不仅句子短,《安塞腰鼓》的段落也短小精悍,一句话一段,两句话一段,即使偶有出现的长段落,也是伪长段,可以一句话,一句话把它划分出来,独立成段,毫不违和,试举一例:
“每一个舞姿都充满了力量。每一个舞姿都呼呼作响。每一个舞姿都是光和影的匆匆变幻。每一个舞姿都使人战栗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使人叹为观止。”(原文)
分段之后(完全自然,贴合):
每一个舞姿都充满了力量。
每一个舞姿都呼呼作响。
每一个舞姿都是光和影的匆匆变幻。
每一个舞姿都使人战栗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使人叹为观止。
这样的段落形式,文中比比皆是。
细心研究,读者就会发现,文中的每个句子,无论长短,单独成段都没有问题。
正是句子与句子之间的独立性,使得文章行文间不是绵长悠扬的旋律,而是充满鼓点一样的节奏,这种节奏感极强的语言形式与节奏感强的打击乐——安塞腰鼓和谐一致。
鼓语三:排比
再深入思考,哪种修辞最像气势磅礴,排山倒海的鼓点,当然是排比。本文的排比有着多种多样的形式:对偶式,反复式,递进式。
仔细品读这些排比的句群,他们组织着如鼓点一样的句子,用整饬的形式,逐渐有力的步伐,喊出了最气势磅礴的乐音,这些片段里交错着铿锵的短句,抒情的长句,重重的感叹号,将整个演出渐渐推向了沸腾。
试举一段感受:
愈捶愈烈!形体成了沉重而又纷飞的思绪!
愈捶愈烈!思绪中不存任何隐秘!
愈捶愈烈!痛苦和欢乐,生活和梦幻,摆脱和追求,都在这舞姿和鼓点中,交织!旋转!凝聚!奔突!辐射!翻飞!
欣赏完这场慷慨淋漓的表演之后,不能忘了文章的开端和结尾。因为美是需要对照的,美是一个整体:
开端和结尾运用了和中间表演部分完全不同的语言形式:陈述句,散句,其作用正是恰当地烘托了安塞腰鼓表演的慷慨激昂。
比如开头的这句:“一群茂腾腾的后生。”这是半句话,只有主语,没有动作,且是陈述句。所以是安静的,但是这句话深处又不是安静的:
“一群” “茂腾腾” “后生” ,这三个词语从数量,年龄以及精气神方面体现着生机与力量,这个开头对于安塞腰鼓是一个很好的蓄势——
比如结尾:“耳畔传来一声渺远的鸡啼。”依然是一句简单的陈述句。很多人认为这最后一句以动衬静,欣赏的格局显然小了,从审美的角度来说:“渺远的鸡啼”是模糊的悠长的,是一种柔软的旋律,和刚才我们耳畔缭绕的鲜明急促的有力的节奏——安塞腰鼓的表演在审美感受上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渺远的鸡啼宣告着腰鼓表演的结束。
同时鸡啼代表的是现实生活,渺远的鸡啼表现了观众们从安塞腰鼓表演的迷醉中渐醒而未全醒的一种审美状态,意味深长。
学生仿写:
1.
一群朝气勃勃的莘莘学子!
他们的身后是茫茫书海,他们认真得就像贪婪的书虫。
傍晚丝溜溜的风吹过剪影般的教学楼,也吹动了他们的书页。
他们的神情沉稳而安静,紧握在他们手中的笔,伴着内心的旋律,刷刷地舞动着……
刷刷刷刷地严峻的思考,刷刷刷刷地快速地判断,刷刷刷刷思绪的飞舞!
愈写愈爽!烦躁的情绪成了轻快悠扬的小调!
愈写越爽!小调中不存在任何苦恼!
愈写愈爽!痛苦和欢乐,明白和懵懂,高分和低分,都在这笔尖和试卷上,舞动,缠绕,抓狂,腾飞!人,成了茫茫一片,题,成了茫茫一片。
日落了,太阳为他们镀上荣光,窗外是繁星点点
耳畔是一声渺远的蝉鸣。
2.
一打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
炼钢一样,是沉稳的击打;堕石一样,是有力的落地;虎啸一样,是雄浑的姿态;龙吟一下,是豪放的气势!
以动制敌,以静化动,这是太极强大之处。
当表演慢慢停下,周围静了,耳畔只剩下了热烈的掌声。
3.
四十三个步履稳健的后生,如四十三棵挺拔的松树,屹立在你面前。磐石一样,是平稳的马步;流云一样,是轻盈的动作;鹤鸣一样,是清脆的口号;竹柏一样,是略动的身姿;烟雾一样,是奇巧的变幻!运动场上,演练出一场多么奇妙、多么清新、多么典雅的表演啊!—-太极拳!
4.
这疯狂的笑声,使困倦的课间立即变得亢奋了,使枯燥的作业立即变得渺远了,使打响的铃声立即变得活跃了!
使人想起:滚滚黄沙中奔腾的骏马!
使人想起:枞金伐鼓下榆关!
容不得打扰,容不得规矩,容不得安静,是释放了,逃脱了的那么一股劲!
好一个热闹的一班!
5.
窗外的风“呼啦啦”地吹着树枝,摇下一两片枯黄的叶片。嬉闹的风从窗挤进屋内,拂起窗边的帘子和窗台上一本本印着“素描基础”、“静物临摹”、“大师速写”、“人物头像”的书。屋里坐着七八个人,面对着画板,手中的铅笔或炭笔刷刷地动着。线条,不是软绵绵的,是生动的、是有力的,是笔直的,!定点!打形!勾勒!刻画!
一支笔,分出了明暗!
一支笔,分出了远近!
一支笔,分出了虚实!
笔在纸上跳跃,画的是罐子,画的是高脚杯,画的是素描,画的是艺术,画的是人生!
6.
一群朝气蓬勃的少年!
他们身后是一大片球场,他们将自己的一腔热血倾注到手上的羽毛球拍上。一次次有力的击打,球拍挥击所带动的风掀起了他们的衣角。他们神情沉着,眼里隐隐燃烧着一团火,球拍举在头上,做出准备的姿势,衣服平平整整地贴在身上。但是:看—-!
一打起来就发狠了!
追随着球的踪迹,在球场上旋转,跳跃,从前场到后场,左边到右边,勾球!吊球!杀球!放网!他们打的衣角飞起,打得汗流浃背。输了一球激起他们的斗志,赢了一球更是鼓舞他们的信心!即使体力耗尽,对胜利的渴望使原本所剩无几的体力重新燃烧起来。没力了,没事!我还有我的斗志,我的信念!
没力了,没事,下场喝口水继续打!
无论如何,我就是要赢!就算败北,也要把比分尽量拉小,输的不留遗憾!
燃烧着热血的球场!燃烧着热血的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