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目标:
1.认识“依、尽、欲、穷、层、瀑、布、炉、烟、遥、川”11个生字,会写“依、黄、层”等10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3.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中描述的画面,感受大自然的壮丽。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揭示课题
1.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山川秀丽,我们的美丽中国行出发了。在这个单元中,我们要去哪些地方游玩呢?(了解目录)
2.出示诗人和诗题。读诗题,说说发现。
二、初读,读出节奏
1.自读古诗,要求: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指名读古诗,不仅要读准字音,还要注意停顿,读出诗的节奏。
3.诗歌读正确了,还要想象画面,读出诗情画意。
三、再读,读出画面
1.出示鹳雀楼图片,讲述鹳雀楼得名原因。
2.自己读读古诗,边读边想象:你看到了怎样的美景?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1.出示词卡“白日”:指的是太阳。
2.理解“依”的意思,请两位同学上来做“依”的动作。白日依山尽是谁依着谁?
3.傍晚的太阳紧紧地依着大山,慢慢地下沉,最后看不见了,这就是“尽”。读“白日依山尽”。
4.站在鹳雀楼上,你还看到了什么?黄河入海流就是——黄河流入海。学习汉字“流”。
黄河水是怎样流的呢?(看图片想象画面)积累词语:奔流不息,浩浩荡荡,波涛汹涌,气势磅礴。 指名读“黄河入海流”。
5.这两行诗,一行写白日,一行写黄河,白日向西落下山,黄河向东流入海,多么雄伟壮丽!指名读句子。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1.指名读,说说这一句诗的意思。“千里目”指看到更远的风景。都达到尽头了,就是“穷”。
2.想要看到更远的风景,要登上更高的楼层。想要取得更大的进步,就需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3.《登鹳雀楼》带领我们欣赏了辽阔的景色(板书:景),还教会了我们哲理:站得高才能看得远(板书:理)。试着背诵《登鹳雀楼》。
4.拓展阅读,很多诗人登上鹳雀楼写下了诗篇,选择你最喜欢的一首读一读。
四、教学生字
1.“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做什么事都是如此,写字也是。还有几个生字,我们好好学习方法,字才能写得更上一层楼。(课件出示生字:依、尽、层、黄)
2.,这些字要想好看,有没有要提醒大家注意的?教师补充。
(1)“依”的最后一笔捺要注意穿插,捺不落地。
(2)再读字帖,两个字虽然同样是“尸”字头,又有细微的差别,“层”比“尽”的“尸”部更扁一点,“尽”的两点要在中线,稳稳托住整个字。
(3)学生练写,点评,修正。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和诗人王之涣一起到了山西,登山了鹳雀楼。站在楼顶看到了不一样的风景,谁想来背一背?学生背诵《登鹳雀楼》。
2.离开了山西,让我们一起去江西省九江市的庐山,和李白一起《望庐山瀑布》。
二、学习古诗,体会诗情
1.(出示古诗)同桌合作读古诗:一人朗读古诗。一人说说看到的景象。
2.一起读读诗句,想象画面。
3.学习“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1)出示句子,指名读。你看到了怎样的一番景象?
(2)出示“香炉”图片,比较山峰和“香炉”像吗?(出示词卡:生紫烟)教学“烟”:原本指火燃烧冒出的烟(标红“火”字旁),阳光照在山峰上,紫色的云雾冉冉上升。
(3)我们还看到瀑布像一条挂在山前的河流。教学“川”:就像一条倾泻而下的瀑布。想象不仅看到了瀑布,还能听到巨大的水流声,指名读“遥看瀑布挂前川”。
4.学习“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1)这又是怎样的一番景象?交流:“飞”“直”,瀑布在悬崖峭壁上直泻而下,非常壮观。飞流直下。
(2)出示词卡“三千尺”,想象三千尺有多长,体会诗人夸张的写法。
(3)出示词卡“落九天”(出示九天图片)介绍银河,体会瀑布的壮美。
5.拓展阅读:
(1)(出示:《庐山瀑布》唐 徐凝:虚空落泉千仞直,雷奔入海不暂息。今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学生读。
(2)和李白的诗比一比,有什么相同地方?
三、比较古诗,深入体会
1.比较《登鹳雀楼》《望庐山瀑布》,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都写到了山、水和太阳;两首诗前两句都是写景,但是《登鹳雀楼》后两句写的是理想,《望庐山瀑布》后两句是抒发自己的感情。)
2.(出示课后词语)自己读读,说说有什么发现。(四字词语中含有二字词;都是描写自然风光的。)
四、学习写字
1.(出示“烟”“炉”“挂”):这几个字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左右结构)提醒学生:“烟”“炉”的“火”做偏旁,捺画变成点;“挂”右边两个“土”。
2.教师范写,学生描红、临写。
3.实物投影反馈,师生共同评价。
4.(出示“照”)上边窄,下边宽。教师范写,学生描红临写。
5.(出示“川”“直”)学生自主写。
五、布置作业
1.给爸爸、妈妈说一说这两首诗的意思。
2.收集一篇李白描写祖国山水的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