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在《月夜忆舍弟》中看见“情圣”杜甫-j9九游会登录入口

唐,立秋后。在远离长安的边远地区,杜甫对着月亮写下了《月夜忆舍弟》。从此,这首诗便让每一颗思乡怀人的心为之震颤。四百年后的南宋爱国词人刘辰翁读到这首诗说:“浅浅语使人愁。”八百年后的明代文学家钟云读到这首诗说:“含情往复不可言。”一千年后的清朝爱国诗人杨伦读到这首诗说:“凄楚不堪多读。”

《月夜忆舍弟》究竟潜藏着怎样的情感,居然能无惧时光阻隔,让千年前诗人的情愫在千年后读者心中依旧能荡气回肠?

图片
月夜忆舍弟

唐·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图片
“浅浅语使人愁”——语言
图片
图片
图片

诗歌题为《月夜忆舍弟》,诗人却不从“月夜”落笔,而是先描绘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这是怎样的图景呢?路断行人,为所见;戍鼓雁声,为所闻。沉重单调的更鼓和天边孤雁的叫声不仅没有为这个秋夜带来生气,反而使边塞显得更加冷落、沉寂。

诗句中最惊心动魄的是“断”字,《说文解字》说:“断,截也。”因此,这个“断”字联结上文的“戍”和下文的“边”,突显出战事的紧张。当时杜甫身处的边关叫秦州,也就是今天的甘肃天水。古时候,该关被称为阳关或玉门关。王维在《渭城曲》中说“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之涣在《凉州词》中写“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昌龄在《从军行》里说“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串联这些诗句,再读“断”字,便能发现该字与下文中的“一”“分散”“无家”“长不达”“未休兵”等字词暗合,说明声声“戍鼓”声中,“断”的是眼前人迹,“断”的是家人音信,“断”的是遥遥未知的生机。

图片
图片
“凄楚不堪多读”——意象
图片
图片
图片

“戍鼓”声里,还有“一雁声”。“一雁”,是孤雁,是失群之雁。这个意象有什么内涵呢?我们可以联系学过的诗句,如“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组合这些诗句大致得出以下六种“大雁”意象的象征义:代指书信、音信;雁行喻为兄弟;触发乡情、亲情,抒发游子思妇的绵绵思念;比拟自身,表现落寞孤单之苦;状写景物高远寥廓;渲染气氛,写悲壮凄凉之景。结合这些象征义,再去听“一雁声”,便觉其中的凄楚之情扑面而来。

到了颔联,诗题中的“月夜”一词终于突显出来了。“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白露秋风夜,一夜凉一夜,凉的是天气,凉的更是诗人的心。这是一句“反常”的表述。为什么月是故乡明?张九龄也写明月也写思念:“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明明是普天之下共有的一轮明月,本无差别,杜甫为什么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最明亮?

仇兆鳌在《杜诗诗注》中说:“中国文化中,月亮意象反映着古代文人寻找母亲世界、寻找精神家园的心理。月亮是昭然于天际凝然不动的乡愁。”借着这个解读,诗句中的“反常”就具有合理性了。这“故乡月明”显现出的是诗人内心深深的乡愁,折射出的更是诗人内心层层叠叠无穷无尽的复杂愁思。

图片
图片
“含情往复不可言”——意境
图片
图片
图片

战乱,他乡,秋夜,戍鼓雁鸣,露白月明,杜甫想到了:“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与前两联相比,这两联显得平常些,但串联前两联内容,就会发现这常语中却有着深意。

首联和颈联写戍鼓、写边、写秋、写一雁声、写露、写月,已经将苍凉孤寂之意推向了极致。这时,颔联起句将情感缓冲了一下:“有弟”。在这兵荒马乱、朝不保夕的人世间,杜甫还有手足相望。啊呀,真高兴啊!可是没等读者高兴,情势转下,“皆分散”就将这种希望打散。再细细一想,只是分散,那就还有重聚的时候。在情感再次缓和时,诗人却说“无家”,于是情感再次在这二字中急转直下。

唐肃宗乾元二年九月,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一时山东河南陷入战乱。杜甫不得不举家来到秦州,从此和弟弟们失散。杜甫后来托人打听到弟弟们的消息,知道有的在山东,有的流落到河南。这一消息令人振奋,毕竟还活着。山东和甘肃距离近千里,路途遥远,本来就音信不便,更何况是战火连天的现在。月光洒满大地,映着地上的露水,莹白剔透却又寒冷透骨。远远,戍鼓已经响起,一下一下,将人气一点点赶出了这座城。夜静了,人寂了。只有夜空中离群孤雁在凄婉哀鸣。这一切怎能不让杜甫愁思百转?

梁启超在《情圣杜甫》中说:“我以为工部最少可以当得起‘情圣’的徽号。因为他的情感的内容,是极丰富的,极真实的,极深刻的。他表情的方法又极熟练,能鞭辟到最深处,能将他全部完全反映,不走样子,能像电气一般一振一荡地打到别人的心弦上。”

再读诗题《月夜忆舍弟》,扣住题眼中的“忆”字,翻开杜甫的诗集,再读他的诗,我们就看见他在《野望》中的“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看见《第五弟丰独在江左,近三四载寂无消息,觅使寄此二首》的“十年朝夕泪,衣袖不曾干”;看见《得舍弟消息》中的“烽举新酣战,啼垂旧血痕”……看见他在诗句中的至情至性。

“情圣”杜甫,他带给我们的是灵魂的震撼。

图片
图片

图片
思维拓展
图片
题目:从诗中读出“情圣”杜甫的至情至性。

……

请你收集一两首杜甫的诗摘录下来,从语言、意象、意境等角度出发,思考诗人潜藏在文字背后的情感。将你的思考整理成一篇小短文,记录自己的体会,题目自拟,300字左右

图片

春望

 

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01
望春

●箬横镇中学八(4)班 林以诺

时代不停更替,岁月不断流逝。整个时代的国忧家愁在这烽火弥漫中愈演愈烈……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烽火燃烧,战火席卷青山。长安又一年逢春,而这一“破”字却写出国都的残破,暗示战火的纷扰。所谓“草木深”,在“国破”背景之下,不过是荒草肆意蔓延生长。然而,枯木逢春终也抵不住连天的战火,再好的春天也安顿不了流离的百姓。“深”字掩盖了他们的生机……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此句以花拟人,感时伤别。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诗人见之反而坠泪惊心。此句貌似落笔之人的触景生情,实则是诗人本就有愁,见花则移情于物。面对岁月长河、国势兴衰,诗人却无力逆转,那种无奈的感慨引发的绵绵愁绪,随着这字字句句,将一思一情皆辗转于字里行间,犹如黄河之水泄下,无穷无尽。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战火持续长久,仅“抵万金”三字,就点出了那个时代几多生死离别的苦楚。诗人因消息隔绝而久盼亲人回信却不得,心中自然急切。然而,这种苦痛又何止于诗人呢?这里对家人的期盼,又何尝不是那个时代中多数百姓的愿景?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白发为愁所致,“搔”也为想要解愁的动作。最后两句通过寥寥十字,便将一位愁绪满怀的老者形象兀立在读者眼前。

《春望》,以“望”字贯穿始终。诗人“望”的是那个昔日繁荣绚丽的长安;“望”的是国家的兴起;“望”的更是百姓的安定生活。

所谓“春望”,更为“望春”。盼人间春景再现,盼天下苍生皆富有、和平与大爱……

02
有限诗行,无限情丝

●箬横镇中学八(3)班 张琳依

安史叛军攻进长安,纵火焚城,繁华壮丽的京都变成废墟。杜甫把家小安置在鄜州,只身前往灵武想要投奔肃宗,却不幸被俘,押送到已经沦陷的长安。而此时的杜甫已逾半百。时值暮春,他触景伤怀,书写下《春望》。

国都已经沦陷,虽那些壮丽的山河依旧存在,但已物是人非。诗人看着荒芜破败的长安城,感慨万千。一个“深”字写出春天国都的满眼草木。只是,在“国破”的背景之下,稀少的人烟与繁茂的草木形成了对比,显出长安当时的一片死气沉沉。首联借“破”“在”“春”“深”几字,描写了一幅山河破碎的场景,让强烈的乱世之悲一下冲向读者心头。

颔联中“溅”字表示快速落下。是什么快速落下呢?是杜甫因感伤国事,在看到鲜花后落下的泪。花朵的姹紫嫣红,不仅没有让杜甫心情愉悦,反而使他落泪,可见其对国事忧心之重。“惊”表示心惊,说明杜甫久别家人,无意间听到几声鸟鸣,联想到远方不知音讯的家人时的忧心忡忡。在这句诗中,杜甫通过“花”“鸟”两个意象,充分抒发自己忧伤国事、思念家人的深沉感情。

颈联中“烽火”指古时边防报警的烟火,这里借指战事。战事接连几个月没有停息,无数起家破人亡的景象在诗人眼前上演。他想施以援手,却无能为力,因为他自身难保。“家书”这一意象的出现,写出了在消息隔绝,久盼家人音讯不至的地方,诗人内心的辛酸和期盼。

杜甫忧虑着,身体日渐消瘦,头上白发越搔越稀少,简直连簪子都插不住了。最后一联自我形象的描摹凸显出诗人内心的痛苦。

战火连天,国都沦陷,这个忧国忧民的诗人将自己心中无限的情丝寄托在一字一句的诗行之中,将其唱给了世人听。

 

江畔独步寻花(其六)

 

唐·杜甫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03
漫步花间的杜甫

●箬横镇中学八(3)班 陈青瑶

761年春,阳光明媚,诗人逃离了祸乱,在成都浣花溪畔建了草堂,度过了一段清悠惬意的时光。在此,他写下了《江畔独步寻花》。这首诗语言丰富,情感表达通透而直接。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春光灿烂,周围的生机让人仿佛忘了这里还曾存在着战争。

“黄四娘家花满蹊”中的“满”字可以解释为“溢”,写出了在阳光充沛的时分,花都盛开了,甚至都要爆满这一片土地。它们奋力占据每一个地方,不留一点空隙,用自己的明媚装点春天的大地。这是作者在此地能安逸生活时的满足欣喜之情的表现。“压”字的程度极深,有挤压的意思,写出花朵之多。繁盛的花朵在春光之中互相挤压,争着展示自己的美丽,那就摆脱了它们身上原先那种柔弱的刻板印象,带给人们花海如潮般汹涌的澎湃力量感。这是春天的生机,更是诗人内心的愉悦。此种情感与下一句中“留连”一词相呼应,“留连”是留恋,表面写出蝴蝶不肯离开,更是诗人对美好事物的留恋。

诗中还有多种意象,“花”“戏蝶”“娇莺”,它们的出现彰显着诗人内心的欢喜。“花”这一意象暗含春天的生机和明丽,门口是大片大片的花田,它们散发的香味,愉悦着诗人,让他深刻意识到自己已然来到了一个清新安逸的地方。这一小片地方的生机烘托出一整个春天的神奇,也与战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情感上自然有了一个较大的落差,更体现出诗人对这一块地方的喜爱。“娇莺”这意象则是春天的代表,它的声音是最美的旋律,在召唤着诗人那颗受伤的心灵回归田园。

全诗的画面都覆盖着一层暖色调,那些温暖文字仿佛要挣脱书页的桎梏,向人们传达诗人对这片景、这段时光的无比热爱。整首诗就好似一个球,五彩斑斓,将其拆开细品,又仿佛如同一股温温的泉水,从人们的心间潺潺流过,温柔而绵长。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04
忧愁小老头” 的开心一刻

●箬横镇中学八(3)班 陈昱涵

大抵是因为杜甫生于唐朝的“转折点”吧,他后期的诗歌总是带着忧郁的灰蓝色。我们一想到他,眼前总会出现一个满头白发,总是皱着眉头的“忧愁小老头”。

这样的“忧愁小老头”却得到梁启超先生一句“情圣”的评点。这一评价有别于常人对杜甫的认知,但只要读他的诗,就知道梁启超先生说得没有错。“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这些诗句“能像电气一般一振一荡地打到别人的心弦上”。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写于762年冬季。那年冬天,唐军终于打了胜仗,叛军将领纷纷投降,杜甫终于可以回家了。

全诗字里行间无不透露着“忧愁小老头”内心的喜悦。首联的“满”指充满,展现了诗人听到消息后泪水打湿衣服时的模样。这泪不再是杜甫以前的那种忧国忧民之泪,而是喜悦之泪,是他对自己终于能返回故乡的快乐。

颔联写出妻子的“愁”一下子烟消云散,自己“喜欲狂”。家人的欢乐让诗人的那份喜悦之情更加浓郁。这个“狂”字指疯狂,用字极大胆夸张,描绘出杜甫卷着书卷不知所措,喜悦得近乎发疯的样子。我想,此时的他如果再看到书卷上曾经写的诗歌时,心中应该会释怀吧。

颔联写到他在白日唱歌、喝酒,想着正好春天的时候可以回家。可能之前的他还在搔头发,想着国家的安危,而今却在春天就要到来的时候,可以趁着大好的时光返回家乡。两相对比,“放歌”一词自然显现出诗人内心的愉悦快乐。我想,这个春天肯定比《春望》中的春天更加迷人。

尾联是他想象的回家的路程,“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在听闻消息的瞬间,他已经想着回家的路程了,四个地点的罗列,呈现出他的欢乐。

纵观杜甫的一生,出生于盛唐,却生活在安史之乱后的中唐。命运给了他惊人的才华,却让他一直抵达不到理想的彼岸。所以,年少时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就在岁月的磋磨中变成了晚年时的“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时代的动乱,将这个意气风发的少年变成了满头白发闷闷不乐的小老头。而这首诗是杜甫诗中难得的“快诗”,他呈现了一个与平常不同的杜甫,一个终于展开笑颜的小老头。

如果没有安史之乱,或许杜甫也会写出“轻舟已过万重山”类似的诗句吧。

“潺潺流水终会穿过群山一座座,多年的执着终将随风消散。”

分享到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非常感谢你的打赏,我们将继续提供更多优质内容,让我们一起创建更加美好的网络世界!

支付宝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