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猫》教学设计详案-j9九游会登录入口

《猫》

文体分析:

关于郑振铎先生的《猫》的文体,长期以来就有争议。“把它作为散文教可以,作为小说教也可以,但要有区别。”生活化的情节会让我们觉得这篇文章很像散文。“如果作为散文教,它就是由一条感情的线索串联了三只猫。在这之中表达了作者情感的变化和自我反思。作为散文来教,猫就是猫,就是作者家前后养的三只猫,这不是精心安排的,就是作者的一段生活。”若为散文,教学指向与重点在于作者情感的变化和自我反思。但收录此文的《家庭的故事》是郑振铎的一部写实短篇小说集,且作者在书《自序》中说:“他们并不是我自己的回忆录,其中或未免有几分是旧事,却决不是旧事的纪实。”所以,本次的教学设计将本文作为小说进行教学。在小说中,这三只猫就不仅仅郑振铎先生家里的三只猫,也不仅仅是猫,而是他精心塑造的文学形象,是他阐述对生命价值的思考以及对自我以及人性进行剖析的精神寄托。

教学目标:

1.继续学习默读的方法,理清文章思路,梳理作者三次养猫的经历。

2.学习文章的细节描写以及强调特征、生动刻画的写作手法。

3.细读品味三次养猫经历中人物的情感,体会作者对人性和生命价值的思考,培养自省精神。

教学重点:

细读品味三次养猫经历中人物的情感,体会作者对人性和生命价值的思考,培养自省精神。

教学难点;

学习文章的细节描写以及强调特征、生动刻画的写作手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同学们,你们养过猫吗?养过猫的同学举手给老师看看。好,那你们能不能跟老师分享一下你们与猫猫之间的趣事?

同学们,不知道你们有没有人看过日本作家夏目漱石的作品《我是猫》。这部作品以一只穷教师家的猫为主人公,通过猫的视角来观察明治维新后的日本社会。在小说中,有这样一句话——我和人同居,经过仔细观察,我断言,他们都是极其任性的。为什么在猫的眼中,人是“极其任性”的呢?带着对这个问题的思考,让我们一起走进郑振铎先生的作品——《猫》。

图片​

师:在课前,我们已经预习过课文了,那么老师先来提几个简单的问题。课文中出现了几只猫?
生:三只。
师:文中“我”对于这三只猫的感情,分别是怎么样的?接下来让我们进入——

【学习活动一】细读文本,品“爱猫”
请同学们默读全文,圈点勾画、寻找问题的依据,并说明理由。
步骤:
1.选定句段:我关注到文中第( )段的……
2.斟酌内容:句中有标点/关键词/句式……
3.理解作用:这样写可以……//从中我读出了……
预设:第一只猫、第二只猫:喜欢,第三只猫:不喜欢。
师:好,那么无论是喜欢还是不喜欢,都是有据可依,有理可循的。那么导致“我”的不同情感态度的原因是什么?在课前,老师已经让大家完成了课后的表格,现在让我们结合这个表格,一起来解决一下这个问题。
预设:原因:来历:家养(主动)与流浪(被动);外形:好看与难看;性情:活泼与忧郁。这些相对立的属性引发了“我”一家对三只猫的喜爱与不喜欢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情感。

师:本来一个真正的爱猫之人,对各种猫应该一视同仁,美丽活泼的猫固然爱之,而不甚美貌、忧郁的猫,也应怜悯观照。但文中的“我”呢?

预设:我之爱猫,并非爱一切的猫。这份“爱”是有条件的,“我”完全是从个人利益出发,感情用事——第一、二只猫活泼、好看,可以用来“玩耍”,于是“我”喜爱它们;第三只猫忧郁、难看,不能给人带来欢乐,“我”便不喜欢它。“我们”对于猫的爱,只是人们作为高高在上的“万物之长”,对可供娱乐、消遣的工具的恩宠,是虚伪的。

师:这三只猫的结局是怎样的?

生:猫都“亡失”了。

评价:这位同学非常好。文中第一自然段说了“结局总是失踪或死亡”,用课文中的这一个词来概括非常贴切——“亡失”,请大家在课文中找出这个词(第四自然段)并把这个词圈画起来。

师:好,面对三只猫的亡失,“我”的情感有何不同?请同学们速读课文,找出能体现我当时心情的句段。

我心里也感着一缕的酸辛,可怜这两月来相伴的小侣!当时只得安慰着三妹道:“不要紧,我再向别处要一只来给你。”

我也怅然地、愤恨地,在诅骂着那个不知名的夺去我们所爱的东西的人。

我对于它的亡失,比以前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

师:所以文章中哪只猫的亡失最让我难过?

生:第三只。

师:我们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得知,作者最不喜欢哪只猫(第三只)诶,同学们,那为什么第三只猫“我”最不喜欢,但它亡失之后,“我”却最难过?接下来,让我们进入——

图片​

【学习任务二】品味情感,看“人性”

师:其实,同学们,在文章中已经有一句话很准确、精炼地回答了这个问题。同学们能不能快速地在文中找到。

预设:“我的良心受伤了,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

请同学们把这句话划起来。老师在这段话中关注到一个词“妄下断语”,请同学们再把这个词圈画出来。正是我“妄下断语”的这一行为,间接或直接地导致了第三只猫的死亡。

在现代汉语字典中:

“妄”:1.荒谬不合理;2.非分地,出了常规地;胡乱。

“断语”:断定的话;结论

那么,同学们,你们能不能去文章中寻找一下“妄”和“断语”。……

“妄”1.那只花白猫对于这一对黄鸟,似乎也特别注意,常常跳在桌上,对鸟笼凝望着。

2.张妈便跑来把猫捉了去。隔一会儿,它又跳上桌子对鸟笼凝望着了。

3.它躺在露台板上晒太阳,态度很安详,嘴里好像还在吃着什么。

4.然一只鸟是死了,羽毛松散着,好像曾与它的敌人挣扎了许久。

“断语”1.我:“一定是猫,一定是猫!”(语气:愤怒、厌恶、笃定)

2.妻:“不是这猫咬死的还有谁?它常常对着鸟笼望着,我早就叫张妈要小心

了。”(语气:难过、生气、责怪)

3.三妹:“猫在这里了。”(语气:抓住凶手的庆幸)

所以,到底是什么导致了“我”妄下断语?

是对于第三只猫的不喜欢与厌弃所产生的偏见。同学们,那么请你们再思考一下,这种偏见只存在于人对猫之中吗?在我们这边文章中,有没有哪个人物与这只猫一样,遭受着偏见与压迫。

【在社会中,有“缺陷”的人总是饱尝着生活的不幸,不受欢迎的人,往往会成为冤案的牺牲品。 ——郑振铎《文艺作家们向哪里走》】
预设:不是。寻找张妈——

张妈:“默默无言,不能有什么话来辩护”。
第三只猫:“冤枉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

所以,人对猫的偏见背后,是人对人的偏见,这是人性所固有的缺陷。而这种缺陷也不仅仅是体现在文章中的家庭故事之中,更会深刻地体现在我们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之中。

预设:因为我意识到了,自己凭借着个人的好恶,带着私人的偏见去看对待第三只猫,对于它来说是多么的不公平,因此良心受到谴责,追悔莫及。所以这份难过的情绪中,除了对于生命逝去的愧疚,还有“我”意识到了自身人性中的弱点——习惯于带着偏见与有色眼镜去看待像“猫”这样的弱势群体。他们无法争辩,无法反抗,无法摆脱自己被误解的命运,我们甚至经常并不知道自己的错误,就像文章中一样,如果不是这只黑猫的出现,“我”一辈子都不会意识到自己的错。所以人任性吗?任性,太任性了!
图片​

【学习任务三:链接材料,探“永不”】
我们现在来看到文章的最后一句话——“我家永不养猫”。为什么我家永不养猫?这仅仅是对于第三只猫被冤死的愧疚吗?请同学们结合文中的猫的结局及链接材料,四人小组合作,深入探究,相互完善,形成小组最佳答案,并选一人为代表回答问题。

【第三只猫的命运是一个悲剧,三只猫的命运都是悲剧】
资料一:
郑振铎(1898—1958),字西谛。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他积极投身反帝反封建运动与社会改造。在文学理论方面,他是文学革命初期“为人生而文学”的重要倡导者之一。
【五四运动】中国人民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要求民主平等,个性解放。
【为人生而文学】强调文学反映人生,关心民生疾苦,同情“被损害者和被侮辱者”。
资料二:
《猫》是郑振铎短篇小说集《家庭的故事》中的首篇。书中的小说创作于1924年至1928年之间,总体上是悲剧性的,表达对下层百姓不幸的同情,对弱势群体苦难的关注,以及对被侮辱、被践踏者的哀怜。

作为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郑振铎深受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将平等、民主的价值观作为人生追求。作者深刻地意识到,在腐朽的封建制度之下,底层百姓、劳动人民等弱势群体,他们的命运总是不幸的——就像文中的这只猫一样,“压迫”“侮辱”“冤屈”“死亡”随时可能降临到他们的身上,而他们无力逃脱,也无力抵抗。
所以,文末这一句“自此,我家永不养猫”,暗示着作者不希望此类悲剧重演下去。
【永不】的背后是什么?
对民主、平等的追求;
对造成人物悲剧命运根源的深刻思考,
以及希望“悲剧”不再发生的悲天悯人的宽厚情怀。

总结:同学们,人固然是“极其”任性的,但当我们发现、正视,并尝试着去改变自己人性中的缺陷之时,每个人都不再会成为那只无言、孤独的、被冤枉的猫。

作业:
1.完成作业本《猫》的导学部分与课后拓展。
2.课外阅读夏丏尊先生的《猫》、靳以的《猫》,从作者情感角度与本文进行比较阅读。

图片
分享到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非常感谢你的打赏,我们将继续提供更多优质内容,让我们一起创建更加美好的网络世界!

支付宝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