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实录:探究原因
师:相信大家已经发现了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在《黄河颂》中作者主要运用了——哪种抒情?
生:直接。
师:而在《土地的誓言》中主要运用了——
生:间接抒情。
师:是吗?
生: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都有。
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别?
(生沉默)
师:小组相互讨论一分钟。提示一下,大家可以结合两首作品的创作背景。
(生讨论)
师:哪个小组有答案了?先说《黄河颂》。(生举手)你来说。
生:《黄河颂》写于1939年春,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中国军民的抗日热情亟需激发。用直接抒情可以更直接、更有效地鼓舞人们的斗志。
图片
师:说得太好了!采用歌词的形式直接抒情,热情呼告,大声疾呼,可以更有力地唤起民众的集体发声,增强民族共同体的凝聚力和行动力,即众志成城,抗战到底。《土地的誓言》呢?
生:《土地的誓言》写于“九一八”事变十周年,作者怀着对家乡的深切思念抒发个人情感,用两种抒情方式可以更准确、更恰当地体现这种复杂情感。
师:你用了“复杂”这个词,解释一下,怎么复杂了?
生:作者不仅有对故乡的爱,还有对日本侵略者的恨,对土地沦陷的痛,对解放家乡的迫切期待等等。
师:你解释得既深刻,又全面,咱班的孩子果然优秀。作者怀着浓烈的故土之爱和沉重的沦丧之痛写下这篇文章,情感中有热情,也有冷峻;有强烈,也有悱恻,有怀念,也有沉痛;有无奈,也有深情。是个人复杂情感的呈现和表达,代表的是个体发声,因此抒情方式呈现个人化、多元化的特点。
师:由此,我们发现,抒情方式的确定受制于——
生:写作背景。
生:情感特点。
生:个人气质。
师:都有道理。写作背景、情感特点,综合起来说,应该属于——
生:写作意图。
图片
师:说得太精准了!其实是写作意图决定了抒情方式。(板书“写作意图”)好,我们看着大屏幕,伴随音乐齐读一下两篇课文的片段。
屏显:
老师:
我站在高山之巅,
望黄河滚滚,
奔向东南。
惊涛澎湃,
掀起万丈狂澜;
男生:
浊流宛转,
结成九曲连环;
从昆仑山下,奔向黄海之边;
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
女生:
我想起那参天碧绿的白桦林,
标直漂亮的白桦树在原野上呻吟;
我看见奔流似的马群,
深夜嗥鸣的蒙古狗,
我听见皮鞭滚落在山涧里的脆响;
我想起红布似的高粱,
斑斓的山雕,
带着松香气味的煤块;
我想起幽远的车铃,
狐仙姑深夜的谰语,
原野上怪诞的狂风……
男生:
啊!黄河!
你一泻万丈,浩浩荡荡,
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
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
将要在你的哺育下发扬滋长!
女生:
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
在那稻棵上我捉过蚱蜢,
在那沉重的镐头上留着我的手印。
在春天,东风吹起的时候,
土壤的香气便在田野里飘扬。
劳动的声音从这头响到那头。
秋天,银线似的蛛丝在牛角上挂着。
稻禾的香气是强烈的,
碾着新谷的场院辘辘地响着,
多么美丽,多么丰饶……
男生:
我永不能忘记,
因为我答应过她,
我要回到她的身边,
我答应过我一定会回去。
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
出现在我的面前
——或者我的坟前。
而我将用我的泪水,
洗去她一切的污秽和耻辱。
合:
我们祖国的英雄儿女,
将要学习你的榜样,
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
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
师:写作意图决定抒情方式,而选择合适的抒情方式才能更好地表达自我,打动别人。欣赏了这两篇文章的情感,你是否也会有一点表达欲和萌动的情感?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情况从这两项写作任务中选择一项完成。
屏显:
一、仿照《土地的誓言》中“景物铺陈”的部分,选取你的至爱/挚爱,人、地、事皆可,用间接抒情写一段话。100字以上。
二、仿照《黄河颂》,以《新时代的中国》为题目,用直接抒情写一小节歌词。100字以上。
啊,黄河!
我今天来到你的身边,向你轻轻地诉说,新时代的中国:
师:下课!
生:老师再见!
师:同学们再见!你们都很棒,感谢你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