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镜头”之一“忆往昔”
师:9月25日是鲁迅诞辰142周年,魏桥实验学校九年级(12)班决定拍摄“寻找照亮中国的那一束束光”纪录片。请你以《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这篇文章为拍摄材料,协助导演组完成这项任务,帮助鲁迅先生寻找那一束束温暖的光。
生充满期待。
师:“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这种错误言论是谁提出来的?
生:不太确定。
师:《大公报》1934年8月24日:民族之自尊心与自信心,既已荡然无存,不待外侮之来,国家固早已濒于精神幻灭之域。《大公报》发表的言论是国民党反动政府的言论。
生:国民党反动派。
师:这一谬论的依据是什么呢?
生:依据是:“两年以前……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
师:这就是对方用来论证论点的论据。读这一段,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感情基调来读?
生:嘲笑。
师:仅仅是嘲笑吗?1935年,鲁迅居住在上海闸北四川路帝国主义越界筑路区域,即“半租界”。收集1934年所作杂文,命名为《且介亭杂文》, “且 介”即取“租界”二字各一半而成,意喻中国的主权只剩下一半。将“租”与“界”的“禾”与“田”去掉,也表示先生不愿将自己国家的“禾”与“田”让给帝国主义。二字形象地讽刺了当时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黑暗现实。
生静听。
师:听完老师的背景介绍,你有新的想法吗?
生:嘲讽。
生:讽刺。
师:所以,这一段,我们应该读出讽刺、嘲讽的感情。请同学们沉浸在文字中,把情感融进去,试着读一读。
生自由读–指生读。
生:有嘲讽的味道,但不够浓烈。
师:老师想夸张地读一读,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一听,能否感受到嘲讽之味呢?
师范读–生静听。
师:采访一下,老师的范读如何?
生:夸张的范读,读出了浓浓的嘲讽之味。
师:你能试一试吗?
生:读得声情并茂。
师:同学们,我们再回看这段文字,老师做了修改,改句:两年以前,我们自夸着“地大物博”。原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老师把“总” 字去掉,同桌互读,看一看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同桌互读–全班交流。
师:一个“总”字,你读出了什么?
生:这个“总”字表现了反动政府的骄傲和夜郎自大的情态。
师:你还读出了什么?
生:反动政府很自夸,以为国家很“富有”。
师:你觉得,鲁迅先生写此文时,作为中国人应该这样洋洋自得的自夸吗?
生:不应该。
师:为什么?
生:因为当时的日本帝国主义已经侵占了我国东北三省。
师:所以这个“总” 字表达了?
生:鲁迅先生对反动政府辛辣的嘲讽。
师:对,那这一段还有哪些词语也表达了对敌人的辛辣嘲讽?
生:“只” 是仅仅、唯一的意思,从这个“只”字,也可以看出当时国民党反动派把希望寄托在“国联”上,就像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仰人鼻息的丑态。
师:真是丑态毕现。
生:“一味 ”体现了当时的国民党反动政府身陷求神拜佛之中,不愿自拔,一副顽固不化的嘴脸。
师:这段文字真是越咀嚼越有味道,我们一齐读一读,要读出那种炫耀的、嘲讽的味道。
学生齐读。
师:作者为什么认为这一观点是错误的?我们来模拟当时情景。老师饰演国民党反动派,同学们饰演鲁迅先生。
生跃跃欲试。
师(国民党)失望地说:唉!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生气愤地反驳:哼!什么自信力,你们从来没有过自信。你们失掉的只不过是他信力,现在他信力也没了,发展着自欺力!
师(国民党)反问:他信力也好,自欺力也罢,反正我没看到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生: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师(国民党)质问:口说无凭,你们有什么证据?
生: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
师(国民党)反驳道:这些都是古代的人,现在这样的人已经没有了!
生: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
师(国民党)挑衅地问:现在有这样的人吗?
生:有!他们有自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只不过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之中,不为大家所知道罢了。
师(国民党)满面愁容的问:难道就没有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吗?
生: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师:“一部分人”指哪些人?
生:“一部分人”就是指你们国民党反动派。
师(国民党)若有所思地自言自语:原来不是所有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而是我们国民党失掉了自信力,我们究竟错在哪儿了?
生:你们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
师(国民党)质疑:唉!我承认我们错了,但你们口中的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哪?
生: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那里有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奋起抗争的广大抗日军民。
师:同学们,情境模拟地真好,一股热血在我们的心中涌动啊。我们把这种热血融进第七段的朗读中,应该读出怎样的感情?
生:自豪。
生:骄傲。
师:请小组内轮读,看谁能读出这份自豪、骄傲。
小组轮读–指生读。
师:谁来展示一下你的朗读?
生:读得声情并茂。
师:那份爱国心在我们的胸膛里跳动,让我们齐读第七段,读出骄傲,读出自豪。
师生齐读。
“艺术镜头”之二“看今朝”
师:记录片最后,让我们一起去寻找那一束束温暖的光吧!
师: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同学们,此时此刻,你能想起哪些古代中国的“脊梁”?
生:埋头苦干的人,像毕昇、祖冲之、李时珍、詹天佑等人。
生:拼命硬干的人,像岳飞、文天祥、戚继光、林则徐等人。
生:为民请命的人,像屈原、关汉卿、海瑞、白居易等人。
生:舍身求法的人,像商鞅、谭嗣同、玄奘、鉴真等人。
师:鲁迅先生说,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你想起了谁?
生:坚持抗战和民族解放的人。
生:中国共产党。
生:所有为新中国成立而献出自己生命的人。
师:新时期,又涌现出了许许多多的“中国脊梁”,你又想起了哪些人?
生:白衣天使。
生:消防员。
生:普通劳动者。
生:人民教师。
生:边防战士。
生:缉毒警察。
生:无数在救国救民中牺牲的无名英雄们。
师:无数人幻化为一束束温暖的光,照亮了祖国,照亮了世界。此时此刻,你还想起了谁?
生:邓稼先,袁隆平,李四光,竺可桢……
生:邓亚萍,马琳,王皓,王楠……
生:杨利伟,翟志刚,景海鹏,刘伯明……
师:对,就是这些“中国的脊梁”撑起了祖国的命运。正是先生的语言,把我们从黑暗带到了光明;正是先生的行动,鼓舞着我们从建国初的一穷二白奋斗成了今天的繁荣富强,今天我们可以大声告诉鲁迅先生,他的愿望实现了。
生热血沸腾。
师:原来《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是一曲鼓舞人民士气的赞歌!如果此时给作者的情感涂色,你会用什么颜色?
生:红色。
生:中国红。
师:对,信仰若有颜色,那就是中国红。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鲁迅先生是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世界十大文豪之一,新文化运动的领导人、文化运动的支持者,是中国无产阶级文学的奠基人,也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一面旗帜。起初,他想实业救国,但不济。后从事文学创作,希望以此改变国民麻木的内心。鲁迅一生写作计有600万字。对“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文学产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鲁迅先生一生的写照。鲁迅先生以笔代戈,奋笔疾书,战斗一生,被誉为“民族魂”。
生:他是弃医从文的热血青年,他是奋笔疾书的革命斗士,他是富宝万年的文学巨匠。他用文字滋养青年,他用呐喊唤醒民众。
生:鲁迅先生用行动诠释了“每个中国人的身体里,都跳动着一颗爱国心”。
师:今天的盛世中国已经如先生所愿,我们一起看视频《厉害了,我的国》,一起热血沸腾吧。
师生观看视频。
师:你能用一句话表达你现在的心情吗?
生:我为祖国的腾飞而骄傲。
生:我的国太厉害了,我自豪,我骄傲。
生:身为中国人,我自信,我自豪。
生;我激动,骄傲。
师:今天,《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让我们看到了中国的脊梁们那一颗颗跳动着的爱国心。至此,那一抹中国红填完了我们的胸膛,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也瞬间爆棚。同学们,时代在发展,“中国的脊梁”们还在前仆后继地为中华民族的腾飞努力奋斗着。未来的发展要靠大家。我希望,同学们也能成长为“中国的脊梁”。
生热血沸腾。
师:踏着先生的步履,充满自信的中华儿女正在用自己的满腔热情,谱写一曲曲动人的自信之歌。现在,让我们一起通过视频《中国自信》,感受今日中国之自信。
生观看视频。
师:五星红旗,你是我的骄傲,五星红旗,我为你自豪。感受了“今日中国之自信”,让我们一起对“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了吗 ”作出响亮回答吧。
生:中国人没有失掉自信力!中国人充满了自信!
师:最后,老师送给大家一句话: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观中国发展,定属你我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