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主题单元的教学,立足目标意识,进行整体教学规划设计,思路往往不是唯一的。不同的单元,由于主题、选文和单元其他内容各不相同,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思路不同便是自自然然的事了;同一个单元,在学习目标定位科学的前提下,为了带给学生不同的学习体验,从不同的角度建构学习意义,也可以有不同的整体设计思路,从而创造出风景各异的教室课程。
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这个选文都是“长文章”的单元,人文主题是与学生容易产生共鸣的“成长故事”,阅读学习要素紧扣课文“长”的特点定位,习作学习要素指向的是“故事”的写法,口语交际学习要素是借助与成长有关的话题促落实的。再结合具体的选文,这样一个单元的学习活动如何展开,选择是多元的。
第一种整体教学思路,围绕“成长”主题,构建一个话题驱动的研究性、体验性单元学习路径。
第二种整体教学思路,围绕单元“要素”,构建一个任务驱动的基于目标理解的单元学习路径。
第三种整体教学思路,围绕精读课文,构建一个开放的融合的创造性单元学习路径。
“成长”主题导向的整体教学思路设计
儿童对“成长”话题是最感兴趣的。他们看上去好像只知道玩耍,天真单纯,似乎对身边的世界和自身都不太放在心上,实际恰恰相反。如果你有心有有幸深入儿童的世界,就会发现,他们对自身和世界都充满了好奇和敏感,而敏感有来自于好奇,他们希望找到自己关心的所有问题的答案。
毫无疑问,儿童喜欢讨论“成长”,渴望别人承认自己“长大了”。
这是构建以“成长”话题驱动的单元整体教学路径的坚实基础。
这一设计思路,可以分为个板块展开和深入。
第一个板块:开启话题,激发兴趣和期待。(课上1课时,课前提供准备单,列举自己一年级以来身体、心理、能力等方面的成长变化)
1.十岁的你,会怎样评价自己的成长呢?回顾一下自己从一年级到现在,身体、本领等方面的成长变化。
2.你读到过哪些与儿童成长有关的故事,主人公哪方面的成长变化给自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成长故事,都有自己独特的成长体验和感受,这些故事和体验就是每个人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值得分享、回味和珍藏。生活在不同年代、地域的儿童,既会有相似的成长故事和体验,更有带有时代、地域特征的独特的成长经历。比如,爸爸妈妈的童年、爷爷奶奶的童年,一定与我们自己的童年有很多不一样的地方。接下来我们来看看课本上三篇课文中的主人公,分别有怎样的童年成长故事。
第二个板块:自主阅读,梳理故事,建立联结。(2课时)
图片
第三个板块:再读故事,梳理主人公的成长线索。(2课时)
注:这个学习板块,将加小标题、换小标题的任务融入其中。
1.自读思考批注:你从哪些情节和描写中看到了主人公的成长?你觉得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成长表现?
2.勾勒三个主人公的成长路线图。
提供不同的学习支架选择:
(1)表格式,以《小英雄雨来》为例——
图片
(2)导图式,以《我们家的男子汉》为例(学生自己补充完整)——
图片
3.借助表格或思维导图,介绍一个故事中自己印象最深刻的情节,分享自己的感受。
第四个板块:发现单元“成长”任务,在任务中体验成长。(4课时)
1.通读单元后面的内容板块,批注这些内容任务与“成长”的关系。
2.师生一起规划任务完成的目标、时间和具体学习活动。
3.按照规划逐项完成学习任务。
注:
(1)口语交际由学生来组织开展课堂学习活动,聚焦的是成长的两个角度——与朋友友好相处,话题讨论时如何记录、整理和汇报。
(2)习作除了凸显成长体验,理清行文思路,同时鼓励学生结合单元课文,发现还有哪些写法可以迁移到自己的作品中,重点讨论《小英雄雨来》中环境描写的作用并尝试迁移运用。
(3)语文园地“词句段运用”在习作前学习交流,与“成长”话题自然关联——学习就是成长,学以致用就是成长。
第五个板块:整本书阅读《绿野仙踪》。(课上2-3课时)
注:阅读策略聚焦于联结,从三个维度建立联结,即文本与自己、文本与文本(《绿野仙踪》与教材文本以及自己读过的其他成长故事)、文本与世界,重点是前两个维度。
基于要素落实的任务驱动式整体设计思路
这是最常用的单元整体设计思路,最能呼应“用教材教”的认识和理念。
要落实要素,就要将要素研究透彻,要明晰要素所隐含的单元学习目标,要厘清目标落实的凭依和路径,要找到单元各版块学习内容之间的关联,然后进行学习活动的整体性设计。
本单元的阅读学习要素是“学习把握长文章的主要内容”,要落实这一学习要素,必然会选编篇幅较长的课文。《小英雄雨来》三千多字,《我们家的男子汉》一千五百多字,《芦花鞋》二千多字,相对于大多字数在四五百的课文,的确是很长的文章了。
在以往循序渐进学习运用不同方法了解、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现在专门安排一个单元学习如何把握“长文章”的主要内容,说明把握长文章的主要内容相对于以往学习的短文章难度要大一些,能力需要一个进阶。
故事类的长文章,一般而言,情节会更加曲折,人物经历会更加丰富,人物关系会更加复杂,因此主要内容的把握就更有难度。成熟的阅读者,把握长文章的主要内容,会有自己的经验,比如将目光聚焦在故事主人公身上,抓住故事发展的主要线索,梳理主人公的经历等。四年级学生也有过很多阅读长文章或长篇小说(整本书)的经历,也与他人分享过长文章或长篇小说的主要内容,只是口头的分享可能随意性较大,对思维的条理性、概括性和语言的准确性、简洁性几乎没有要求,当然也没有有意识的方法积累和运用。
现在要学习的,是“把握”的常用方法,对思维和语言运用都有了相应的要求。也就是要学习“如何把握”“如何梳理组织文章主要内容”“如何运用准确、简洁的语言概括并表述出来”。
习作学习要素“按一定顺序把事情的过程写清楚”,强调的是事情的“过程”。单元习作话题指向的事情与课文比较要简单得多,如果学生能够有条理地梳理清楚课文的故事线索、发展过程,自然对自己的习作表达会有实际的促进作用。
再思考得细腻深入一些,除了在“成长”主题上,口语交际与阅读或习作能不能从内容或目标上建立起比较自然的联系呢?学会“有朋友相处的秘诀”或者如何在小组讨论时进行记录、整理和汇报,是不是也可以作为习作内容的选择呢?当然是可以的。当然,展开目标任务驱动的学习活动,这样的联系并不是必须的,口语交际也可以作为一个独立的目标任务来完成。
目标任务驱动的单元整体学习,需要确保学生经历一个目标导向的真实的学习体验过程,需要教师和学生一起设计适切的任务驱动的学习活动。
活动一:明确单元学习目标,了解单元内容,勾勒学习路径(1课时)
1.阅读导语页,了解单元学习内容,讨论单元学习目标。
(1)从“深深浅浅的脚印,写满成长的故事。”这句话告诉了有关这个单元的什么信息?
(2)读一读右下方的两句话,批注自己希望弄明白的问题。(如:怎样算“把握”长文章的主要内容?如何把握长文章的主要内容?)
(3)浏览单元内容,师生一起细化单元学习目标。
2.讨论:怎样展开学习活动,可以帮助我们一步一个脚印达成学习目标。
在讨论的基础上,勾勒单元学习活动和路径。
活动二:自主阅读探究,掌握把握长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4课时)
1.阅读《小英雄雨来》,学习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
(1)边读边围绕“为什么说雨来是小英雄”这一问题批注自己的发现和想法。
(2)结合自己的批注,尝试有条理地讲一讲“为什么说雨来是小英雄”。
(3)发现:这么长的文章,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4)探究:怎样用简洁明了的语言将小英雄雨来的故事概括给别人听呢?(先读懂每个部分的内容,概括每个部分的内容——运用小标题的方式,再将每个部分连起来组织语言,概括介绍。)
2.运用方法,概括介绍《我们家的男子汉》《芦花鞋》的主要内容。
(1)自主运用方法,尝试概括介绍。
(2)交流遇上的困难,讨论如何解决困难。(如《我们家的男子汉》一文,直接借助已有小标题很难概括清楚故事内容。)
3.灵活运用方法,检验把握长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
(1)结合“交流平台”,分享学习收获。
(2)提供一篇没有用空格、序号、小标题等分清楚不同部分的长文章(2000字以上),成长主题的,如《君伟上小学》系列中的一章、《绿野仙踪》中的一章等,学生尝试“把握主要内容”。
(3)分享交流,概括介绍长文章的主要内容,说说运用了怎样的方法和思路来帮助自己把握主要内容的。
活动三:学习口语交际,体验两个成长。(1课时)
1.想一想,说一说:自己是不是一个善于和朋友相处的人,为什么?
2.明确这次的学习目标——两个成长:相互学习如何和朋友相处;怎样根据讨论目的进行记录、整理和汇报。
3.分小组阅读教材内容,进行讨论分工和准备。
4.小组讨论,记录重要信息。
5.分类整理小组意见。请一个小组分享自己小组分类整理的方法、过程。
6.派代表在全班汇报,其他组员做补充,教师进行针对性引导评价,鼓励学生在汇报秘诀时,分享自己学会某个和朋友相处的秘诀的故事。。
7.全班总结,围绕两个成长交流学习心得和收获。
活动四:完成习作任务,回味成长故事。(3课时)
1.表达小热身:做一做“词句段运用”。
2.自主作文。
(1)自主明确要求。
(2)自主规划完成习作任务的步骤、路径,组织简单分享交流。重点交流怎样选材,怎样运用表格等工具确定要写的内容和顺序,单元课文有没有可以借鉴的写法等。
(3)自主作文,自主修改。
3.交换分享成长故事,欣赏同学作文中的精彩。
4.取长补短,二次修改。
5.课堂讲评,三次修改。
6.誊写发表,感受成长。
大胆拓展的创意设计思路
——语文与电影的整合
教室课程生活需要有创意。
在准确理解和把握单元学习基本目标的基础上,为了创造性地用好教材文本等内容,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成长需要,结合单元文本内容和主题特性,大胆突破教材单元框架,构建一段开放的、开阔的教室母语课程,是真正的“为儿童全生活着想”。
单元三篇课文,《小英雄雨来》是精读课文。这是一篇什么样的精读课文呢?
课文《小英雄雨来》节选自管桦的同名小说《小英雄雨来》,是小说前五章的内容。关于这篇课文,有这样几点是需要考虑的——
●学生以自己的生活和知识经验与文本展开对话,会在哪些地方与文本内容、主题产生共鸣或形成联结?学生经验所不及的是什么?
从要素指向的重点学习目标来看,学生需要经历怎样的学习活动和过程才能初步学会运用具体的方法把握课文主要内容?能通过联系课后思考题、交流平台自主达成学习目标吗?
●课文中景色(环境)描写作用的理解,仅仅停留在课文本身,能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起对环境描写一般作用的认识并迁移到今后的阅读理解中吗?
●如果教师通读了统编版教材,会发现六年级第一学期的“快乐读书吧”安排的整本书里有《小英雄雨来》,为什么不在学生学习课文《小英雄雨来》时很自然地拓展阅读整本书呢?
●战争年代的童年和成长故事,与和平年代,尤其是今天学生自己的成长故事,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分别是什么?探究这些异同,对学生认识、思维、情感等方面的成长应该具有积极的意义,那么,仅仅一篇《小英雄雨来》就能支撑起探究任务吗?如果需要提供更丰富的资源,应该提供哪些资源,探究的具体行动和目标如何定位?有没有可能将要素指向的学习目标、环境描写的作用领会等设计进探究学习活动中?
基于对以上问题的思考和回应,可以借助课文《小英雄雨来》,创造性地构建“战争中的童年”主题课程,课程资源包括课文《小英雄雨来》、短篇小说《夜莺之歌》,整本书《小英雄雨来》,电影《小英雄雨来》《伊万的童年》等,在这个主题探究的基础上,可以延伸下去,探究“不同年代的童年”,将《我们家的男子汉》《芦花鞋》(也可以有《青铜葵花》或者其他类似主题的整本书自读)以及习作(自己的童年和成长故事)作为探究学习的对象和活动内容。
课程的大致构想如下:
板块一:对比阅读《小英雄雨来》和《夜莺之歌》
一、自主提取文本信息,整合并初步理解内容信息,完成表格。
《小英雄雨来》与《夜莺之歌》阅读对比
图片
二、组织交流对话,聚焦人物塑造和环境描写
1、请运用文本信息,对雨来和夜莺做出评价并进行比较。
根据学生的交流,引导学生认识:雨来和夜莺都是二战中保家卫国的小英雄,他们都有一手绝活,他们都以智慧和勇敢取得了对敌斗争的胜利;不同点是他们属于不同国家的小英雄,雨来与敌人遭遇后的处境比夜莺更残酷……
2、对话环境描写。
(1)《夜莺之歌》中有哪些环境描写,作用是什么?
(2)《小英雄雨来》中一共有几处环境描写?分别起什么作用?
3、讨论:《小英雄雨来》为什么要先写“游泳”和“读书”两个部分?
板块二:观看电影《小英雄雨来》《伊万的童年》,发现“不一样”的战争小英雄
三、观看电影《伊万的童年》,关注伊万的命运;观看电影《小英雄雨来》,关注雨来的英雄表现。
四、组织讨论:《小英雄雨来》《夜莺之歌》中的小英雄与电影中的小英雄给你的感受一样吗?
1、伊万为什么要上前线?
2、电影中伊万的命运与雨来、夜莺的命运有什么不同?你认为哪个更符合实际情况?
3、两篇课文和两部电影,让你对战争有了怎样的认识?
4、在电影中,伊万回忆中童年的幸福温馨场面用的是彩色画面,他在沼泽中奔突的场景用的是灰暗的黑白画面。电影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处理?小说《小英雄雨来》《夜莺之歌》中有哪些类似的处理手法?
5.布置自主阅读整本书《小英雄雨来》,结合讨论话题和所得,在阅读中进一步通过批注或与同学分享的方式进行思考。
板块三:发现不同年代的童年和成长故事。
五、阅读《我们家的男子汉》和《芦花鞋》,运用方法,概括两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六、讨论:《我们家的男子汉》和《芦花鞋》中主人公的成长环境与雨来、“夜莺”、伊万的成长环境有什么不同?在不同的年代,儿童的成长有什么相同点和相同点?给今天我们的成长带来了哪些思考和启发?
板块四:写一写自己的童年成长故事。
习作实践活动与前面分享的两种课程设计思路中的基本一致,可以鼓励学生在写作自己的成长故事时,与雨来、“男子汉”等的故事建立起联结,在合适的部分提到自己对这些人物的联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