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教案】四下第21《古诗三首》教学设计-j9九游会登录入口
1.认识“杂、篱”2个生字,会写“杂、稀”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背诵《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
1.创设情境:你知道哪些描写田园风光的古诗?哪位同学能来背一背?
2.引出诗题:这些古诗都描写了田园生活,接下来我们来学习描写田园生活的古诗词。
1.课件出示诗题《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认识“杂”字。教师指名读诗题,相机指导:“杂”读平舌音,“兴”读第四声。
2.指导书写。教师范写“杂”字,学生边看边书空。教师提醒学生注意“杂”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下面部分不要写成“木”。
3.了解题意。教师引导:“杂兴”就是随兴而写的诗,“四时”在这儿表示一年四季。
1.教师引导:请大家自由朗读这首诗,注意要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顺。
2.学生自由读诗,边读边圈出诗中的生字。(出示课件)
4.教师指名认读,相机引导学生交流识记生字的方法。
形声字识记示例:“蜻蜓”是一种昆虫,所以都是虫字旁,右边的“青、廷”分别是这两个字的读音。
5.教师重点指导“蜓”字的书写:教师在田字格中范写,强调右边不要写成了“延”。
1.教师引导:小声再读读这首诗,想想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田园风光。你是从哪些地方知道的?
3.教师小结:金黄的梅子、又肥又大的杏子、雪白的麦花,还有结了油菜籽的稀稀疏疏的菜花……范成大给我们营造的意境多美呀!联系生活实际来读诗,能带我们快速进入诗的意境。
1.小组合作,根据注释,说说每句诗的大致意思,然后再说说自己头脑中浮现的画面,小组成员相互启发、补充。
(1)第一、二两句: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①教师提问:这两句诗中主要描写了哪些事物?预设:梅子、杏子、麦花、菜花。
②教师提问:诗人是怎样将这些景物的美写出来的呢?你能体会到诗人的心情是怎样的吗?
教师点拨:指导学生紧扣“金黄、雪白、肥、稀”等关键词,想象画面之美。“肥”写出了黄澄澄的杏子个大饱满、汁多鲜美的样子;“稀”写出了油菜花凋落,绿油油的油菜籽开始成熟的样子,两个词语还预示着农作物的丰收。眼前的情景让诗人心情愉悦。
(2)第三、四两句: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
①朗读,思考:这两句诗歌是什么意思?描写了怎样的画面?
理解“日长”:联系生活经验理解,就是指夏天白天时间变长了。
理解“篱落无人过”:出示篱笆图片,理解、体会篱笆在夏日映照下投下影子,乡间小路没有行人经过,村里一片宁静的情境。
想象“蜻蜓蛱蝶飞”的画面:引导学生结合前两句诗句中的事物想象“蜻蜓”和“蛱蝶”在梅子、杏子、麦花、菜花中飞舞的画面。
②教师小结:淳朴的乡村,蜻蜓和蛱蝶在那里悠闲地飞着,好一幅闲适、和谐的画面,让我们想象着画面,一起读读这两句诗。
(1)让学生根据诗句,发挥想象,自由练说想到的画面。
1.背诵《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并预习《宿新市徐公店》。
1.认识“徐、疏”2个生字,会写“宿、徐、疏”3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宿新市徐公店》,背诵、默写《宿新市徐公店》。
(1)课件出示初夏荷塘图片,指名用自己的话说说图中的景色。
(2)教师引导:图中的景色让你想起了哪一首古诗?谁能背诵给大家听?
(4)教师引导了解作者:大家还记得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吗?(杨万里)
(1)教师引导:杨万里是一位我们熟悉的诗人。今天,我们就跟随他的脚步,去欣赏暮春时节的乡村景色。(板书诗题:宿新市徐公店)
①师指名认读“宿、徐”,相机正音。(“宿”读平舌音)
②师指导书写“宿”:上下结构;上面的“宀”要包住下面的“亻”和“百”;下半部分的“亻”窄一些。
①教师引导:你在哪里见过“宿、徐”这2个字?你知道它们的意思吗?教师相机引导学生理解“徐公”的意思。(一位姓徐的老人)
②教师引导:谁能说说诗题的意思?示例:投宿在新市徐公的客店。
1.教师引导:那一天,杨万里吃过午饭,走出客房,在徐公店附近散步,欣赏周围的自然景色。他看到了怎样的景色呢?请同学们读一读课本中的诗句,把生字圈出来,把诗句读正确。
(1)教师指名朗读,相机正音:“疏”读“shū”。
(1)教师引导:下面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诗句,边读边想,诗人在诗中写到了哪些景物?请在诗句中做上记号。再看看文中的插图,说说图中有哪些景物。
(2)示例:诗句中写到“径”的景物有“篱”“树”“菜花”“儿童”“黄蝶”。
(3)教师引导学生看插图,指导理解“篱落”“树头”。(板书:篱落 树头)
①教师引导:我们学过的《山行》中有一句“远上寒山石径斜”,这里的“径”是什么意思?
②教师引导:“篱落疏疏一径深”中的“径”也是小路的意思。
(1)教师引导:这些景物分别是怎样的呢?请联系诗句大胆地说一说想象到的画面。在说之前,我们可以想想用哪些词语来形容诗中所提到的景物。
(1)学生诵读诗句。教师引导:诗句中分别是怎样描写这些景物的,谁来说一说?
提示:借助注释引导学生理解“疏疏”;联系诗句“花落知多少”,理解“花落”;“走”在古时指的就是跑;“无处寻”中的“无”,可引导学生回想诗句“荷尽已无擎雨盖”“泉眼无声惜细流”等诗句中“无”的意思来理解。
(1)教师指导:七言诗的节奏一般根据它的词义来划分,划分时注意保持词语的完整。
(1)教师引导:读着读着,我们仿佛跟随诗人杨万里欣赏到了田园风光,你的眼前仿佛浮现了怎样的画面?
(2)示例:稀疏的篱笆旁有一条幽深的小径,小径旁的树上刚刚长出来的叶子还没有形成树荫。儿童奔跑着追赶黄色的蝴蝶,蝶儿飞进菜花丛中就再也找不到了。(相机板书:追 飞)
①教师指导:看着这样的景色,这样的情景,诗人杨万里会想些什么,会有什么感受呢?
②教师相机引导学生朗读自己最喜爱的、感受最深的诗句。
1.教师引导:虽然这首诗只有28个字,但它描绘的画面不止一个,想象一下追蝶的孩子脸上的表情,黄蝶停停歇歇的情境,孩子的动作,然后说给大家听听。
这时,从小路的远处跑来一个七八岁的小男孩,他正在追赶一只黄色的蝴蝶。黄蝶儿忽左忽右,忽上忽下,好像在与他捉迷藏。过了一会儿,黄蝶儿大概也飞累了,它停了下来,歇在路旁的篱笆上,小男孩也停住了脚步,一边紧盯着蝴蝶,一边用袖子去擦脸上的汗珠。这时诗人仔细地打量起眼前的小男孩:圆圆的脸上嵌着一双明亮的大眼睛,透出他的天真和可爱。淡紫色的短褂、蓝色的长裤在暮春的田野里显得更加艳丽。只见小男孩双手一拢,猛地朝蝴蝶扑去。可是还没等他把手合拢,那蝴蝶已机灵地扇动翅膀,飞进油菜花丛里,再也找不到了。看着那一片金黄的菜花,小男孩非常懊恼,满脸失望。他在菜花丛旁站了一会儿,又蹦跳着跑开,去寻找新的快乐了。
师:一首诗,就是一道独特的风景,就是一幅和谐的画卷。像杨万里这样热爱田园生活的古代诗人还有很多很多,下节课我们再接着学习。
1.认识“锄、剥”2个生字,会写“茅、檐”等5个字。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清平乐·村居》。
1.导入:古往今来,许许多多的文人墨客驻足于乡村,寄情于田园山水,用诗句表达自己对乡村美好闲适生活的那份浓浓的情感。
(1)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词,也是和乡村生活有关的。
(2)读准词牌名字音。师指名读,相机正音:“乐”读“yuè”。
(3)释题:“清平乐”是词牌名。词牌名规定了一首词的字数和曲调。比如说,凡是叫“清平乐”的词牌都是四十六个字。“村居”才是这首词的题目,意思是乡村生活。
(1)教师引导:辛弃疾笔下的“村居”是什么样的呢?请大家拿起课本,用洪亮的声音来读读这首词,圈出词中生字,争取在最短的时间里,把词读正确,读流利。
(1)教师指名认读,相机正音:“锄”读“chú”;“翁”的韵母是“eng”。
(2)识记字形。用加一加的方法识记:茅=艹+矛;翁=公+羽。
(3)指导书写。(课件出示“檐、剥”的书写视频,强调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及书写笔顺)
(1)教师指导:读通、读顺这首词并不难,但是,读词跟读诗一样要慢点,如果能稍加停顿,就能读出节奏,读出味道。如,读“茅檐低小”时,要注意“檐”字的声音稍微延长。(教师指名读)
①教师引导:读着,读着,你有没有发现除了题目外,诗和词还有什么不同之处?
③教师小结:“白发谁家翁媪”和“大儿锄豆溪东”之间有空格,说明词有两个部分,前一部分叫上阕,后一部分叫下阕,朗读时两阕之间的停顿要长一点。诗的每句话对仗都很工整,字数一样,而词的每句话字数可以不一样,因此词又叫长短句。
(1)教师引导:俗话说“词中有画,画中有词”。读着读着,你的眼前出现了哪些画面,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2)示例:一对白发夫妻说着一口吴音正在亲密地聊天,大儿子在河东豆地锄草,二儿子在编织鸡笼,他们最喜欢的顽皮的小儿子,正伏在河边剥莲蓬取莲子。
①教师引导:读着这句词,你仿佛看到了哪些景物?(学生交流)
②指导朗读。教师指导:读着“青草”,我们就想到了青青的草地,“青青草”你想到了什么?多一个字,画面是不是更丰富了?谁来读读第一句?(教师指名读,评价朗读)
④学生自由想象、交流。教师引导结合诗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展开想象。
⑤教师小结:多美的画面啊,那蓝蓝的天、白白的云、淙淙的溪水、青青的草所构成的美景令人心生向往。下面,请同学们齐读这两句。
①教师引导:同学们,村居的景是美的,但村居中的人更美。有哪些人呢?给你印象最深的或你最喜欢的是哪一个呢?(出示图片)
④理解“亡赖”。你在生活中听说过“亡赖”这个词语吗?在这句词里,你觉得它是无赖的意思吗?再读读这句词,哪个字写出了小儿的“亡赖”?(预设:卧)
⑤教师引导学生想象小儿“卧”的姿势。这里的卧,是趴着,脸朝下。大胆想象,这个顽皮的小儿剥莲蓬时还会有哪些姿势。(预设:一会儿趴着,一会儿躺着,真是优哉游哉)
⑥引导想象画面。读着读着,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学生自由想象小儿无拘无束的样子)
(1)教师引导:这里的“醉”仅仅是指老两口喝醉了吗?(“醉”不仅仅指老两口喝醉了,还指陶醉)
①引导体会乡村生活的乐趣。“茅檐低小”,你读出了什么?
③教师提问:生活并不富裕,可为什么老两口陶醉其中呢?
①教师引导:生活贫困不算什么,重要的是心里快乐、幸福。心里有多美,日子就有多美,怪不得老两口都陶醉了。陶醉的只是老爷爷、老奶奶一家人吗?陶醉的还有谁?(预设:作者)是啊,词人辛弃疾,也深深地陶醉了。
④教师提问:同学们,读到这里,你们觉得这是一种怎样的村居生活?
这三首古诗词,描写的是乡村田园风光和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的乡村生活,表现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与赞美。在教学时,我主要把握了以下两点:
教学《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任务是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和想象,加深对诗句的领会、理解。教学《宿新市徐公店》时,我主要抓住重点短语“篱落疏疏”“一径深”等,采用图文对照读等方式,通过学生学习体验的活动,把古诗意境变成具体的图景,从而让学生体会到田园的美丽、恬静。教学《清平乐·村居》时,我引导学生走入词境,感受词的意境美。
课上我借助课件中的精美图片充分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再通过自由读古诗,建立朗读的初步感知;而后通过关键词语和课件出示的信息资料,逐渐深化实际语言感悟,让学生与古诗词进行对话。
分享到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非常感谢你的打赏,我们将继续提供更多优质内容,让我们一起创建更加美好的网络世界!
支付宝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 492889801
- 客服微信
复制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