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驿路梨花》最新教学设计-j9九游会登录入口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课文从不同角度展现了中华美德,通过对中华美德的呼唤,陶冶情操、净化心灵。《驿路梨花》通过发生在哀牢山深处一所小茅屋的故事,生动地展示了雷锋精神在祖国边疆军民中生根、开花、发扬光大的动人情景,再现了西南边疆少数民族乐于助人、热情好客的淳朴民风,歌颂了互帮互助的良好社会风貌。本单元主要学习略读,略读侧重观其大略,粗知文章大意。略读时可以根据一定的目的或需要,确定阅读重点,其他部分的文字则可以快速阅读。

 

 

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对于雷锋精神是很熟悉的,关键是让学生理解雷锋精神不是凭空出现的,而是与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道德风尚,以及今天的共产主义教育紧密联系的。雷锋从历史中、生活中、群众中、党的教育中吸取营养,成为一个崭新的典型形象,这种雷锋精神又推动了千百万群众向着共产主义的境界迈进;其次,要让学生体会到文章结构上的巧妙,本文通篇扣住“小茅屋的主人是什么人”这个故事核心,先设悬念,中间穿插两个误会,从而构成了波澜起伏的故事情节、回环递进的结构形式,突出了学习雷锋精神、为人民服务的主题。

 

 

教学重难点

1.进一步学习略读的阅读方法,粗知故事梗概。

2.把握文章的记叙顺序,分析、理解文章构思(设疑——释疑——引出新悬念)的特点及表达效果。

3.细读课文,分析、理解“梨花”在文中的不同含义及作用,理解用“驿路梨花”做标题的妙处。

4.体会边疆民族淳朴的民风,进一步理解和发扬雷锋精神。

图片
图片
教学流程

一、导入

云南哀牢山的茶马古道,地势险峻。自古以来,马帮云集。解放前,每天会有800匹骡马,1000多商人路过。悠远的铃声已经渐渐消失,印着深深蹄窝的青石板上,依然有步履匆匆的行人。

今天让我们也走进哀牢山,走进彭荆风的《驿路梨花》,去嗅那一树繁花的芬芳 ,去结识那一群古道热肠的行走在驿路上的人。

(解题)驿路,课文指过往行人所走的道路。

 

教学过程

图片
01

任务一:驿路篇

看屋识主人

1.环境描写:岭中的人遇到这种情况会怎么想?试用第一人称描述一下心理感受。

预设:山怎么这么多,太高了,天这么晚了,能赶到太阳寨吗?露宿在深山中怎么办?有间屋子该多好啊!

2.深山中的小茅屋:人在困境中不能放弃希望,人生处处有惊喜,深山中出现了一座小茅屋。

研读小茅屋的句子

3.看屋识主人:走进这样一座小茅屋,你怎么会想?

小结:小茅屋虽然简陋但准备精细,散发出的家庭的温暖的气息,从侧面表现主人热情周到、细致。使人如见“草屋主人”之面,如闻“草屋主人”之声。

寻踪觅主人

1.我们采用略读法,快速追寻与小茅屋发生过故事的人们,并根据屋主人的特征,找出谁是小茅屋的主人

温馨提示:

本单元主要学习略读的学习方法,略读侧重观其大略,粗知文章的大意。略读时可以根据一定的目的或需要,确定阅读重点,不能在只言片语上纠缠,不追求对所有细节都理解,遇到不懂的字、词等都可以跳过,甚至还可以跳过某个部分。不打断阅读思路,高度集中注意力,是提高略读效率的关键。

本文是记叙性文本,根据文体特征,”观其大略,粗知文章的大意”,就是要了解故事的梗概:什么人?在什么地方?发生了什么事?

2.下面请根据本文略读重点。请同学们略读文章,筛选信息,了解故事的梗概,先齐读”略读提纲”。

下面的人物分别与小茅屋有什么故事?谁是小茅屋的主人?

“我”和老余 瑶族老人 一群哈尼小姑娘 解放军战士 梨花

略读提示:

(1)根据提纲,筛选信息,选择性阅读,可以跳读;

(2)必须在3分钟内完成略读。

明确:

(1)瑶族老人借住后送来大米

(2)“我”和老余瑶族老人修葺了小茅屋,给屋顶加草,挖深排水沟。

(3)梨花妹妹与哈尼小姑娘继续照料小茅屋

(4)十多年前解放军盖了小茅屋,方便过路人

(5)哈尼族姑娘梨花照料小茅屋

小结:原来他们都是小屋的主人,都是方便其他人,都是受到别人照顾然后又惠及他人,他们身上都有善良助人为乐的品质。作者把他们放在屋主人的位置,是想赞美助人为乐、雷锋精神……而且雷锋精神代代相传。

3.比较记叙顺序,体会结构的精妙

按时间顺序

(1)十多年前解放军盖了小茅屋,方便过路人(2)哈尼族姑娘梨花照料小茅屋(3)梨花妹妹与哈尼小姑娘继续照料小茅屋(4)瑶族老人借住后送来大米(5)“我”和老余瑶族老人修葺了小茅屋,给屋顶加草,挖深排水沟。

按课文顺序

(1)我和老余迷路,遇见小茅屋

(2)瑶族老人借住后送来大米

(3)“我”和老余瑶族老人修葺了小茅屋,给屋顶加草,挖深排水沟。

(4)梨花妹妹与哈尼小姑娘继续照料小茅屋

(5)十多年前解放军盖了小茅屋,方便过路人

(6)哈尼族姑娘梨花照料小茅屋

这样写的好处

明确:

本文先写我和老余迷路投宿小茅屋,中间插入十多年前解放军盖了小茅屋,方便过路人以及哈尼族姑娘梨花照料小茅屋的故事,使文章故事紧凑,显得波澜起伏,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由此还产生两次误会,第一次:“我们”认为瑶族老人是“主人”时,他说不是。第二次:“我们”和瑶族老人认为哈尼小姑娘是主人,然而又不是。以及贯穿全文的悬念“谁是小屋的主人”

表达效果:这样就使文章环环相扣,层层递进,悬念迭生,扣人心弦。有助于表达都是主人,助人为乐雷锋精神代代相传的主题,增强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增强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图片
02

任务二:梨花篇

品花赞主人

1.题目是《驿路梨花》我们结识了一群走在驿路上的古道热肠的人,屋主人们美好的精神品质值得我们学习,那么,梨花会仅仅那个叫梨花的小姑娘吗?在文中反复出现的梨花,又有何作用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去品那一树繁花。

品一树繁花

(屏显)学生读

(1)白色梨花开满枝头,多么美丽的一片梨树林啊! …… 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2)这天夜里,我睡得十分香甜,梦中恍惚在那香气四溢的梨花里漫步,还看见一个身穿着花衫的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 (3)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重读)

2.赏析:白色梨花开满枝头,多么美丽的一片梨树林啊!(语速慢,语调轻扬,略带惊喜)

这是自然界的梨花。一是写出了陡峭大山中淡淡月光下的梨花林,洁白,美丽。二是出现在人们需要帮助的时候,带给人希望和温暖。因为有梨树,前边就会有人家。

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

实写淡淡月光下轻轻飘落的梨花瓣,轻盈飘逸美好,营造了美的意境。

(2)这天夜里,我睡得十分香甜,梦中恍惚在那香气四溢的梨花林里漫步,还看见一个身穿着花衫的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

这是虚写,先写花,后写人,把花的美香气四溢和人的品德高尚自然地结合在一起。因为这是作者知道梨花是小屋主人后,借助梨花,赞美了给人们提供帮助的梨树林边小茅屋的主人。

(3)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

“驿路梨花”是双关语,指花和人和助人为乐的精神,梨花与“处处”实际上是对不同民族职业年龄区域性别人的赞颂,“处处开”赞颂的是世代相传的雷锋精神。

小结:写梨花实际赞主人,在本文中梨花有三种含义:自然界中的梨花,哈尼小姑娘梨花,象征一种助人为乐的精神。文中反复出现的梨花赋予这种精神一种美的形象与意境。

图片
03

任务三:拓展

雷锋精神永不过时,习主席曾说:“我们要从娃娃抓起,让雷锋精神在全社会蔚然成风,世世代代弘扬下去”

我们身边梨花精神也处处盛开,引导学生举例身边互帮互助的实例。

小结:同学们,梨花是洁白的,给人以纯洁的感受,梨花姑娘也是美的,所有为小茅屋的存在做过贡献的人都是美的,只有我们不忘初心,将雷锋精神传承下去,我们的社会会变得更美好。

分享到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非常感谢你的打赏,我们将继续提供更多优质内容,让我们一起创建更加美好的网络世界!

支付宝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