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巨人的花园》教学记:“因为花园里留下了孩子们的童年”-j9九游会登录入口

和孩子们一起读完《巨人的花园》,刚好两个课时。抛开“识字与写字”,第一个任务是:朗读课文,把握内容。这个任务有什么嚼头没?答案是有!以前听过一位教研员讲过一个想象:一提到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就问学生“讲了一件什么事”。于是,“讲了一件什么事”放在哪篇写人写事的文章里都可以用,接着要么让几个语文素养比较好的孩子口齿伶俐一通概括(公开课),要么干脆打断正在照着课文“喋喋不休”的孩子要求用几句预设好的词语/句子概括。最终,“讲了一件什么事”就变成了语文课上的一句套话。如何落实“朗读课文,把握内容”?第一步,全班孩子起立,书斜立,腰停止,自由大声朗读(这一点根据不同课文调整),没读完六分钟不许停。什么问题都没有,就是自由大声朗读——带着问题大声朗读不靠谱,带着问题默读倒是可以。学生在朗读过程中,脑子里一定对整篇课文的内容有个大致了解。第二步,默读全文,边默读边回顾学过的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想想用什么方法把握《巨人的花园》比较合适。接着用自己的话和同桌讲讲课文的主要内容,你的同桌认为你讲清楚了(“讲清楚”的标准是什么,课堂上没说,现在想来应该是:主要人物和事件找得准,起因、经过、结果分得清楚),就坐下去。第三步,给出范式(“巨人有一座美丽的大花园。一开始……后来……最后,巨人明白了……”),依据范例,再和同桌讲述课文内容。最终,全班形成一致意见:

巨人有一座美丽的大花园。一开始巨人不允许孩子们去他的花园里玩耍,花园里只有冬天,这座美丽的大花园变成了凄凉的大花园。后来,一群孩子偷偷来到巨人的花园里玩,小鸟回来了,桃树开花了,春天也回来了。最后,巨人明白了孩子们才是花园中最美丽的花。

第四步,小结写法,从“美丽的大花园”变成“凄凉的大花园”,又变回“美丽的大花园”;从“巨人的自私”到“巨人的善良”,课文运用多层对比来写。

写到这里,我寻思着,“朗读课文,把握内容”有没有什么变化?还是不是一句套话?顽疾还在,最后我还是给孩子们围了一个圈,庆幸的是画圈之前给了他们充足的时间自由发挥。而讲对比纯粹是为了服务考试。

第二个任务是:细读课文,感受奇妙。

要求每个学生从文中至少找到三处奇妙的地方,提示:所谓“奇妙”,就是想象丰富。同时在旁边写下自己的观点——为什么觉得奇妙?/如何表现丰富想象?在我的预设中,孩子们会批注以下句子:

◇之前,他离家去看朋友,在那里一住就是七年。(看望朋友的时间特别长)

◇春天来了,乡下到处开着小花,到处有小鸟歌唱。单单在巨人的花园里,仍旧是冬天的景象。……他每天总要在屋顶上闹三个钟头,然后又在花园里绕着圈子用力跑。(拟人)

◇秋天给每个花园带来了金色果实,但巨人的花园却什么也没有。(“金色果实”没见过)

◇孩子们从墙上一个小洞爬进花园来了,他们都坐在桃树上面。桃树看见孩子们回来十分高兴,纷纷用花朵把自己装饰起来……花儿们也从绿草丛中伸出头来……然而孩子还是太小了。(拟人)

◇孩子们看见他,非常害怕,立刻逃走了,花园里又出现了冬天的景象。……春天也跟着一起回来了。(只有孩子们能让春天回到巨人的花园)

这也引出了感受童话奇妙的第一个层次:奇妙的想象。对于第二学段的学生而言,童话中的奇妙想象就是异于生活常理、常态、常情。为什么“一住就是七年”奇妙?现实生活中不会出现。为什么“金色果实”奇妙?现实生活中很罕见。为什么“巨人的花园却什么也没有”奇妙?现实生活中不可能这样……学生以现实生活为参照,一读就能读出这个层次的奇妙。

在我的预设中,孩子们不会批注以下句子(即使批注了,也说不出靠谱的理由):

○春天来了,乡下到处开着小花,到处有小鸟歌唱。单单在巨人的花园里,仍旧是冬天的景象。小鸟不肯……桃树也忘了……可是一看见那块布告牌,就马上缩回到……(前文明明说“那些可怜的孩子们现在没有地方玩了”,开头明明说“向下到处开着小花,到处有小鸟歌唱”,这不是矛盾吗?孩子们非得去巨人的花园里玩吗?“不肯”“忘了”说明了什么?布告牌上的内容跟桃树开花没有半点关系,怎么就“立马缩回去”了呢?)

○只有一个角落还是冬天。这是花园里最远的角落,一个小男孩正站在那里。(按照前面的阅读理解,明明是只要孩子们来到巨人的花园,春天就会来到,怎么现在突然又冒出一个“最远的角落”?还是矛盾。)

○还有十二棵桃树,春天开出淡红色和珍珠色的鲜花,秋天结出丰硕的果子。(为什么是“十二棵”而不是十一棵或十三棵?奇妙的设计。)

……

小结一下:只要细读细想,你会发现课文里到处是矛盾,漏洞百出。然而,当我们面对这些漏洞百出的表达时,毫无不和谐感,整篇文章读下来,自然融洽。这岂非咄咄怪事?总不能用“因为这是一篇童话”来应付吧,难不成童话故事的表达特点就是漏洞百出?我想来想去,只能无限佩服王尔德的匠心独运。首先,这个童话故事开头就划定了一个特定的环境圈——“每天下午,孩子们放学后,总喜欢到巨人的花园里去玩”——关键词是“孩子们”和“巨人的花园”,一读完这句话,我们脑子里就牢牢记住了“孩子们”“巨人”“巨人的花园”,其他一切地方都被自动屏蔽了。于是,当我们再次读到“春天来了,乡下到处开着小花,到处有小鸟歌唱”时,脑子里根本不会管“乡下”,不会考虑“孩子们可以去乡下玩”。其次,这篇童话中的人物设定有深意——巨人和孩子。无论是外形,还是力量,巨人和孩子都形成了两个极端对比,极端的对比才能无限彰显人物的个性——外形和力量再强大,都不能让春天回到花园。惟有心灵的真善美才能让春天回归。假如把巨人换成普通人,效果剧减。其三,有意矛盾设计达到深层人物聚焦效果。以“只有一个角落还是冬天”一处为例,假如去掉这一部分,改为:

巨人看到这久违的春景,高兴坏了。当他的目光落在孩子们身上里,脸色立马变了:“这是我自己的花园,我不允许你们在里面,赶紧离开我的花园!”孩子们都被吓到了,立刻逃走了。当最后一个孩子的身影从墙上那个小洞中消失时,桃树上的桃花一瞬间凋谢了,地上的小草枯萎了,小鸟们迅速拍打着翅膀离开了花园。花园里又是一派冬天的景象。

巨人明白了,原来只有允许孩子们进来,春天才会回到花园。他十分后悔自己的言语和举动,拿出一把大斧子,拆除了围墙。

这样一改,矛盾没有了,人物鲜明的个性也没有了。巨人的转变有一个过程——“除了我自己以外,我不允许任何人在里面玩”(关注“自己”和“任何人”,极度自私)-“‘我不懂为什么春天来得这样迟’‘我盼望天气快点儿变好’”(关注“我不懂”“我盼望”,把原因归结为天气)-“‘春天到底来了’”(关注“到底”,以为还是天气原因)-“巨人看见这个情景,心也软了”(第一次写巨人心软,心态开始发生变化。此处应该紧接“他轻轻地走下楼,静悄悄地打开前门,走进花园里……冬天的景象”,然后才是“他对自己说:‘我多么自私啊……十分后悔自己先前的举动’”)——有了这样一个过程,巨人才能彻底由“自私”转变为“善良”,而不是只通过眼睛观察,感觉到了自己的错误。

为什么是“最远的角落”“太小的孩子”?因为“最远的角落”“太小的孩子”往往是我们忽略的!

此时,我们进入了感受童话奇妙的第二个层次——奇妙表达。

最后,我们进入感受童话奇妙的第三个层次——奇妙人性。“除了我自己以外,我不允许任何人在里面玩”这句话体现巨人极度自私的特点,“不仅允许任何人”意味着不仅是不允许孩子们,也不允许邻居、朋友,只有他自己!正因为巨人的极度自私,小鸟才“不肯在他的花园里唱歌”,桃树才“忘了开花”,偶尔从草丛中伸出头的一朵小花才“一看见那块布告牌就马上缩回到地里睡觉去了”,哪里是“不肯”“忘了”,明明就是故意的——表面上看是巨人的自私剥夺了孩子们的快乐,实际上是说巨人的自私隔绝了别人对他的爱!“他很久没有听见小鸟在花园里唱歌了,觉得这是全世界最动听的音乐。”同样是小鸟唱歌,巨人以前怎么不觉得动听呢?还说是“全世界最动听的音乐”,不可思议!原来,只有失去的才是美好的,失而复得才是全世界最美好的!课文最后让巨人说:“我有许多美丽的花,可孩子们却是最美丽的花。”与其说孩子们是最美丽的花,不如说孩子们的天真、纯朴、活泼、可爱才是最美丽的花——正是孩子们的天真、纯朴、活泼、可爱,才让一个巨人走出了极度自私的藩篱,重获人间之爱!惟有孩子们的天真、纯朴、活泼、可爱,才能消磨我们每个成人心中的“巨人”。于是,童话是写给成人看的故事。于是,读童话,我们不能只盯着童话里的人物,而应该经由童话读出真实的自我!

结课前,我让孩子们看到课文第二自然段第一句话:

这是一个很可爱的大花园。

为什么用“很可爱”,而不是“很美丽”?

一个孩子这样回答:

“因为这个花园里留下了孩子们的欢声笑语,因为这个花园里留下了孩子们的童年。”

补充:

学生分享自己找到的奇妙之处时,一个孩子找到了“他以为是国王的乐队从门外走过,其实是一只小小的梅花雀在窗外唱歌”,理由是一只梅花雀的叫声居然比国王的乐队还好听。果然,要相信孩子。

 

分享到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非常感谢你的打赏,我们将继续提供更多优质内容,让我们一起创建更加美好的网络世界!

支付宝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