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词与画相融 读与悟共生——《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j9九游会登录入口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词。准确认读“亡赖、翁媪”等词语,会写本课生字。

2.能借助注释理解词的大意,并能抓住关键词想象画面,领悟诗词的意境。

3.听读《破阵子》,联想画面,感受诗人的家国情怀。

【教学过程】

一、诗词对比,了解特点

1.导语:刚才我们读了高鼎的诗《村居》,今天我们还要学一首词《清平乐·村居》(板书课题)。比比看,诗和词有什么不一样?

2.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补充词牌名、词的题目、长短句、上阕等知识。读课题,正音:“乐”读yuè。

【设计意图:导入环节采用诗词对比的方式,通过高鼎的诗《村居》和辛弃疾的词《清平乐·村居》进行对比,自然揭示课题,顺势让学生在观察比较中了解词的特点,指导读好词的题目。】

3.初识词人。

(1)师:这首词的作者是辛弃疾,请同学们默读关于他的介绍,看看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出示资料1:辛弃疾,山东历城人,南宋著名词人,著有词集《稼轩长短句》。辛弃疾曾在信州(江西上饶地区)闲居长达二十年之久,《清平乐·村居》便是在这个时期所作。

(2)师:读了资料,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设计意图:要读懂、读深古诗词,必须正确解读诗词承载的感情,了解诗词的创作时代和作者的经历。基于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筛选整理资料,旨在让学生对词人辛弃疾有初步的了解。】

二、了解音义,初读感知

1.出示自读要求,反复读词。

(1)自读《清平乐·村居》,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出节奏。

(2)试着借助注释大致了解词的意思。

2.交流反馈。

(1)读准字音。指名分别读上、下阕,正音:蓬”,平时读轻声,在这里因为合仄押韵的需要,念“péng”。

全班齐读整首词。

(2)理解难点词义,指导写字。

①不常见的词:翁媪。借助注释理解“翁媪”的意思。

②指导难写的字:翁。

③容易误解的词:亡赖。看注释理解:平常怎么理解“亡赖”?看看注释,古代的“亡赖”是什么意思?

联系生活理解,并让学生迁移运用。

(3)指导读出词的节奏和韵味。词和诗一样,也是有节奏和韵味的。自由读一读,试着读出词的节奏和韵味。(自由读、指名分上下阕读、全班合作读。)

(4)指导读懂词意。“读书百遍,而义自见。”这首词中都写了什么?你读懂了吗?

【设计意图:诗词教学中的朗读是有层次的,此初读环节朗读分为三个层次,即第一层次读准读通,第二层次读出韵味,第三层次读懂词意。此时让学生交流这首词中都写了什么,整体感知词的内容便水到渠成。】

三、品析词意,想象画面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词也一样。就让我们随着辛弃疾的脚步一起走进这美丽的村居。

1.欣赏 “村居美景图”。

(1)走进乡村,词人眼前看到了怎样的景象?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2)读着读着,我们的脑海中会浮现出怎样的画面呢?

引导学生想象画面,并带着这种想象再读读这句。

(3)师总结:低矮的茅屋,潺潺的溪水,淡淡的草香,好一幅“村居美景图”啊!

(4)让我们把这美景融进声音里,齐读。

2.欣赏“翁媪醉酒图”。

(1)来到茅屋前,仔细看,词人又看到了谁,他们在干什么?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2)引导想象:读了这句,你想象到了怎样的画面?

①交流想象的画面。

②链接诗句,理解“吴音”。

何以醒我酒,吴音吟一声。

——白居易

人听吴音歌一曲,杳然如在诸天宿。——刘长卿

师:辛弃疾是山东人,说话粗放豪爽,听到南方的吴侬软语,觉得分外悦耳。

③想一想:这两个老人会聊些什么呢?

(3)小结:说话的声音这么好听,说出来的话又很温暖,这种感觉词中用了一个词形容“媚好”,媚,原本就是喜爱与美好的意思。

(4)指导学生朗读这幅“翁媪醉酒图”。

3.欣赏“两儿劳作图”“小儿剥莲图”。

顺着溪水往前走,他又看到了谁,在干什么?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1)大儿和中儿在做什么?你觉得这两个儿子怎么样?

(2)聚焦小儿:

①哪个字可以看出他剥莲蓬的姿势?(卧)

②“卧剥莲蓬的样子”能想象出来吗?

③这样天真自在的小儿真是惹人喜爱,难怪词人辛弃疾写到他用了一个词(最喜)。让我们也把喜爱融进声音里,读一读这幅“小儿剥莲图”吧!

4.串联画面,引读整首词。

5.配乐朗读这首词。

6.指导背诵整首词。

【设计意图:本堂课采用“抓关键词想象画面,反复诵读”的方法,带领学生走进词中的画面,抓住“吴音”“媚好”“最喜”“卧”等关键词,展开想象,一首词变成了一幅幅生动的画卷——“乡村美景图”“翁媪媚好图”“两儿劳作图”“小儿剥莲图”。通过想象画面,反复诵读,学生感受到了词中所表达的意境。这是这堂课朗读教学的第四个层次——读出意境。

经过反复的诵读和想象,这首词已在学生的脑中变成了一幅生动的画卷,此时引导学生看着画面配乐背诵这首词,自然可达成本节课朗读的第五个层次——熟读成诵。】

四、拓展延伸,情感升华

1.链接资料,多角度了解辛弃疾。

出示资料2:辛弃疾出生时,敌军入侵,国不成国。百姓受尽屈辱,家破人亡。他立志报国,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一生主张抗金,但所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遭到投降派的打击,被迫苦居偏远乡村二十年,抱憾病逝。

【设计意图:资料的引入,让学生在品味、想象、诵读、感悟词的意境之后,为下一环节拓展辛弃疾的另一首词《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体会辛弃疾的家国情怀做铺垫。】

2.对比阅读,升华情感。

师:在他被贬官闲居上饶,写下《清平乐·村居》的那个时期,他还写下了另一首非常著名的词(出示《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边看边听,你能想到怎样的画面?

①他是真的在战场杀敌吗?从哪个词看出不是?(梦)

②为什么已生白发的辛弃疾,在梦里还想着战场呢?

③《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和《清平乐·村居》都写到了一个词“醉”,在这“醉”背后,词人的心情有什么不同?

师小结:一个抗金将领,本该驰骋沙场,英勇杀敌,可是现在,却被迫在一个村庄里无所事事,空有报国之志,却无报国之门啊,只能在梦中重回战场。

3.总结升华,感受辛弃疾的家国梦。

辛弃疾写下《清平乐·村居》,流连于闲适的田园生活是否已经放弃了保家卫国的梦想呢?(生谈想法)

师总结:辛弃疾向往这样的农村生活,他多么希望更多的老百姓都过上这种和平宁静的生活,所以,这首词他用的词调是“清平乐”,这是一个祈求太平、安宁祥和的曲调。这是辛弃疾的家国梦!

4.让我们再一次诵读辛弃疾的家国梦——《清平乐·村居》。

【设计意图:拓展辛弃疾的另一首词《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不仅是让学生多积累一首词,而且在对比阅读中让学生思考两首词中的“醉”背后词人的心境有什么不同,从而升华对《清平乐·村居》的情感领悟,理解辛弃疾的家国情怀。】

五、推荐阅读,课外延伸

今天我们认识了一位伟大的词人,下课以后再去细读辛弃疾的生平事迹,再好好背诵几首辛弃疾的名作名篇,也许我们会对辛弃疾的家国梦有更深的理解。

【设计意图:教完了一首词后,并不是结束了这堂课的教学,而应以词带词,以点带面,将课堂延伸到同一类型的其他诗词、或者同一诗人的其他作品,通过拓展、对比,增加学生的诗词积累,加深对诗词的理解。】

(原文载于《小学语文教学》园地版2023年第6期“案例优选”栏目。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分享到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非常感谢你的打赏,我们将继续提供更多优质内容,让我们一起创建更加美好的网络世界!

支付宝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