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j9九游会登录入口

《湖心亭看雪》是明末文学家张岱山水小品代表作,写景主要为白描手法,同时与叙事结合,表现了曾经的富家子弟张岱与繁华不再的失落情绪和雅趣。对于本课的学习,主要在熟读基础上,以“痴”为切入点,学生主动把握文意,对照原文,评析插图,引入相关内容链接,提升学生对“白描”手法的领悟能力、与把握作者内心的情感,进而突破难点。同时加入拓展阅读,为学生提供更多优美诗句的积累,扩大知识储备,培养他们阅读美、欣赏美的能力。
故国不再

教学目标:

1.赏析雪后奇景;

2.学习文中描写景物的手法——白描。

  1. 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学习过一系列优美的写景佳作,《三峡》、《答谢中叔书》、《记承天寺夜游》等,有这样一副对联:“三峡,两岸连山,高峰如云,山河壮美;钱塘,一线通天,涛声如雷,天下奇观”。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这篇文章,又会给我们展示一幅什么样的画卷呢?

繁华如梦

(二)朗读与思考:

(1)在某年某月的某一天,一位爱好繁华的富家子弟,撑船到西湖的湖心亭看雪,他选定的时间是?

(是日更定:这天更尽的时候)

(2)这日的天气状况如何?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大雪下了三天,湖中看不到人迹听不见鸟声。极言雪之大,天气恶劣)

(3)想象一下,更尽之时是应该是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候,尤其是如此恶劣(人鸟声俱绝)的天气里,这个时候大多数人都该在做什么?(睡觉)作者在此时做出了什么举动?(余拿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我划着一只小船,穿着细毛皮衣,带着炉火独自去西湖的湖心亭看雪。)表现了他的什么情怀?(追求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超脱世俗之外的闲情雅趣)

图片
(4)此时的外面是什么样的景致呢?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弥漫着大片水气凝成的冰花,天空与白云与远山与湖水,湖光天色相融呈现一片白皑皑的美景。)

(5)湖面上又出现了什么景物呢?作者此处使用的语言有何特点?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湖上显露出清晰的影子,只有西湖长堤在雪中隐隐现出一道痕迹,湖心亭的一点轮廓,那一叶小舟和舟中的两三个人影罢了。张岱仅以简约的笔调,只言片语便为我们勾勒出一幅朦胧迷蒙的“湖山夜雪图”)

(9)学生活动:谁能用你手中的笔描绘一下你心中的湖山夜雪图。

 融入自己的想象,学生用语言描述,并生成作业——湖山雪景图配文字。


上下一白

(10)作者撑船驶到了什么地方?又发生了什么样的奇遇呢?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我到了亭子上,看见有两个人已铺好了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说了哪些话?(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在湖中哪能还会有这样的人?”)做了什么事?(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拉着我一同喝酒。我尽力地喝下了三大杯,然后和他们道别。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这里客居。)

(11)小组交流:湖心亭的金陵人因何“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面对素不相识之人,他们又因何会 “拉余同饮”?作者又为何“强饮三大白”?文中提到的金陵指的是什么地方?在此有何深意?结尾舟子的话有什么深意?

预设:大喜之人不仅是金陵人,作者又何尝不是如此!因为共同的喜好才在此清新奇绝的地方不期而遇,喜出望外便顺理成章成为情理之中的事;天涯陌路,偶遇知音,一个“拉”字消除了彼此的陌生和距离,仿佛是多年的老友相聚,自然会有后文的“强饮三大白”了;金陵即南京,已亡的明朝故都,在此提出,三人之间更找到了共同的情怀,国家灭亡,天涯漂泊,只能寄情于山水,找寻一种心灵的静谧与雅致,更深层次的则是对故国的难忘与追忆,追溯原因,还是由于作者在文章伊始便特意将时间定为“崇祯五年十二月”,这个时间节点便代表了作者独有的家国之思。最后,舟子嘴中喃喃而出的两个“痴”字,道出了在冰天雪地的西湖雪夜,“同为天涯沦落人”的张岱和金陵人之间,悄无声息地在落寞孤寂的心灵中平添了一丝温情与慰藉。
(三)学后思考

 钟爱欣赏自然美景的人,不论风吹雨淋,却始终心向往之,坚定前行,风雨无阻。冒着严寒看雪的人,在那日的路途中,俨然踏出了一条淡然而坚毅的路。细细想来,他自己又何尝不是一道独有的景致呢?
分享到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非常感谢你的打赏,我们将继续提供更多优质内容,让我们一起创建更加美好的网络世界!

支付宝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