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心,一位文坛的常青树。1923年出国留学前后,开始陆续发表总名为《寄小读者》的通讯散文,成为中国儿童文学的奠基之作。1946年在日本被东京大学聘为第一位外籍女教授,讲授“中国新文学”课程,于1951年返回中国。享年99岁,被称为”世纪老人”。
课后第一题:朗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说说吹肥皂泡的过程?对应课文的第三自然段。从表达的角度来看,意在让学生借助“制作肥皂泡”学会表达要有序,体验制作肥皂泡的乐趣。文中“把”“然后”“再”点出了制作的顺序,“放在、加上、和弄、蘸上、吹起、一提”是制作肥皂泡的动作。借助这些支架,说一说制作肥皂泡就有了可叙述的依托。
课后习题第二题:课文中有一些句子不容易读懂。如“五色的浮光,在那轻清透明的球面上乱转”。在课文中找一找,说说这些句子的意思?关于难理解的句子,要么是句子蕴含深层意思;要么句子表面受难懂词语的影响,导致整个语句理解困难。从本学期开始,我开始在每节课渗透抓住关键词,理解句子在表情达意方面的训练……这种训练以便在四年级与高段进行语言品析。其实课文中列举的这个句子,难在“轻清透明”的理解,“轻清透明”分别从重量、纯洁、透光度理解节,采用拆分的方式,再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并不是很难,类似的句子还有:
1.若是扇得好,一个大球会分裂成两三个玲珑娇软的小球,四散分飞。
2.有时吹得太大了,扇得太急了,这脆薄的球,会扯成长圆的形式,颤巍巍的,光影零乱。
两个句子与课后题的的语句相似,“玲珑娇软”引申词语“小巧玲珑”,再去理解玲珑。“娇软”美好柔软;“光影凌乱”指肥皂泡上的浮光不规则的转动,根据生活经验理解词语。第三个句子有点难度,肥皂泡飞跃之处“明月”“夕阳”“大海”“山巅”“因而头发上”为什么回到这些地方?我的理解,分别代表着不同的意象。
刚开始,我自己认为最后一段内容很难理解,于是想深挖一点理解,熟悉冰心的知道:冰心的母亲杨福慈身体羸弱,她的父亲是一名海军,夫妻聚少离多,童年生活的冰心就是依偎母亲的怀抱、母女相依,这也是冰心许多作品中都提到“母爱”原因之一,冰心30岁时,她的母亲离世。其中冰心23岁,出国学习;26岁归国。1936年3月22日于北平完成《胰皂泡》的创作,中间发生了什么?原文中有几处是这样写道:
……
自小起做的画梦,往少里说,也有十余个,这十几年来,渐渐的都快消灭完了。有几个大的光球,破灭的时候,都会重重的伤了我的心,破坏了我精神上的均衡,更不知牺牲了我多少的眼泪。
……
梦儿破灭了当然有些悲哀,悲哀之余,又觉得这悲哀是冤枉的。若能早想起儿时吹胰皂泡的情景与事实,又能早觉悟到这美丽脆弱的光球,是和我的画梦一样的容易破灭,则我早就是个达观而快乐的人!虽然这种快乐不是我所想望的!
……
不难看出,回国到写这篇文章……中间夹杂着冰心追求梦想和梦想的破灭,加之国家环境受外部的影响……因此,有志青年追逐梦想,但又不知梦想在何处?心中的惆怅与无依、执念与破灭当以“明月”“夕阳”“大海”“山巅”“婴儿头发上”妄求寄托希望,又渴望心灵慰藉。然而,挖着挖着突然觉得竟然与主题相背离。编者在文章删去最后一节,断章取义——感受肥皂泡带来的快乐、骄傲、希望!以此以上分析竟成了个“寂寞”
课后习题第三题:想象“肥皂泡”还有可能飞向哪些地方?意在朗读的基础,体会语言的优美,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发挥想象
资料袋:出示冰心的个人介绍,点出了冰心的个人成就。个人作品特点:自然、童真、母爱,编者之所以这样介绍,很大一部分可能是想让本文的《肥皂泡》与个人的鲜明写作特色相一致,备课的时候也想过:如果这篇课文从这三个方面去捕捉,会怎样?仔细想想,自己还是无法驾驭,于是这种构建教学设计的想法还是放弃了……接下来,我也会思考这个问题。
之前看过几位老师的课,在公号里也介绍了自己对这篇文章的见解……但是很少和自己的想法一致,于是就按照自己的想法上了这两节课。
1.认识课后10个生字,会写13个字。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廊”等词语意思。
2.能说清制作肥皂泡的过程,体会作者由肥皂泡产生的丰富想象,并能发挥想象说出肥皂泡还有哪些去处。
3.能用近义词、拆分法、联系生活实际等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句子。
教 学 流 程
第一环节:趣味引入,联系生活关注文章脉络。上课时,不同年代的人有着不一样的童年,不同年代或许有着不一样的游戏。老师想听听:你们最喜欢玩什么游戏?紧接着我介绍自己小时候玩过的游戏,尤其介绍男生跳皮筋,孩子们哈哈哈大笑。当然,有一位奶奶特别喜欢“肥皂泡的游戏”,她不仅喜欢,还把它写成了一篇文章《肥皂泡》。书写朗读课题,知道这位那你奶是谁吗?生回答后,请他们打开书本翻到资料袋快速记忆,能记多少记多少向大家介绍!这个环节主要是让学生识记积累,中间还简单介绍了冰心被称为“世纪老人”“文坛祖母”。紧接着,我抛出一个问题:一提到肥皂泡,你想到与肥皂泡那些有趣的事?根据学生所说的内容,我相机板书:做肥皂泡、吹肥皂泡、看肥皂泡。之后我总结道:看来你们是和冰心奶奶想到一块去了,不过又少了一些。请同学们打开书本,仔细阅读思考:冰心奶奶除了写做肥皂泡、吹肥皂泡、看肥皂泡外,还写了什么呢?在读的过程中,注意生字与新词。
第二环节:字词学习,借助支架叙述制作。学生读完后。我出示了以下词语:
婴儿 蘸上 黏稠 廊子 脆薄 山巅
轻清透明 玲珑娇软 光影零乱 和弄和弄
颤巍巍
(1)提醒“脆薄”读音,借助书中图片理解“廊子”,指导书写。
(2)“和”多音字讲解!拆分法理解“轻清透明”;“玲珑娇软”借用“小巧玲珑”,拆分理解词语意思:小巧柔软娇嫩。“光影凌乱”借助生活经验,理解肥皂泡表面的变化。
(3)放入具体语句,理解“颤巍巍”指的是吹的太大、扇的太急所出现的现象。
字词之后,我让学生比照着板书,说一说:文中除了写做肥皂泡、吹肥皂泡、看肥皂泡之外,还写了肥皂泡的那些?(在这里,我提醒孩子们文中最后说肥皂泡轻轻地挨着明月,渡过天河跟着夕阳西去。或者轻悠悠的飘过大海,飞越山巅。这是写什么呢?是真正的飞越这些地方吗?)进而引出想象肥皂泡,板书想肥皂泡。自此,文章的脉络结构:做肥皂泡、吹肥皂泡、看肥皂泡、想肥皂泡被理顺。
同学们,你们想不想制作一份专属于自己的肥皂泡?接下来,就让我们跟着冰心奶奶学习制作肥皂泡吧!找找看哪个语段讲述了如何制作肥皂泡?(第三段)出示语段,找生读。然后让学生说一说:冰心奶奶是怎么做肥皂泡的?第一位同学讲,我请学生评价他讲的怎么样?意在引导学生把制作肥皂泡讲的有顺序!我出示语段,让学生发现文本中的“把”“然后”“再”。学生再讲制作肥皂泡,相机让学生评价。这一次,意在引导学生关注冰心奶奶制作肥皂泡的动作并圈画“放在、加上、和弄、蘸上、吹起、一提”。有了两次引导,表述支架就搭建了起来,学生介绍就相对轻松了许多……紧接着让他们同桌互相说一说,我在课堂中听了一遍……此教学环节就此结束。不过,我感觉:上的太细了。如果在公开课,重点可能放在制作的顺序上,因为有了朗读的感受、生活经验的积累,制作并不是一件难事。所以这堂课在这各个环节上就慢了一些。
第三环节:吹肥皂泡,感受肥皂泡的轻柔。
接着上一环节,我说:肥皂泡制作好了,我们怎么吹呢?出示语句,请学生朗读!在指导朗读上,我是这样说的:肥皂泡很柔软,谁再来读一读?这次读的要好很多,紧接着
师:为什么读的那么轻?
生:因为肥皂泡容易破。
师:哪些词让你感受到肥皂泡轻柔,容易破裂?
生:轻轻地一提 软悠悠 轻轻地扇送
师:多么有趣地制作,多么轻柔的的肥皂泡!让我们想象一下它的轻柔,再来读一读这段文字。
第一课结束。
第二课时,第一环节先回顾课文从哪些方面写肥皂泡?紧接着让学生自读第四自然段,哪些语句你觉得理解上有困难?这个环节,主要让学生提出疑问,自我解决。针对简单的语句,让其他同学帮助解答。对于课后习题,以及预设的句子,如下:
1.五色的浮光,在那轻清透明的球面上乱转。
2.若是扇得好,一个大球会分裂成两三个玲珑娇软的小球,四散分飞。
3.有时吹得太大了,扇得太急了,这脆薄的球,会扯成长圆的形式,颤巍巍的,光影零乱。
预设的三个句子,抓住关键词进行理解。在理解时,体味肥皂泡:轻盈、纯洁、小巧、光泽亮、透光度好……进而朗读肥皂泡带来视觉上的感受。
第二环节研读想象部分,出示语段:
那一个个球儿,是我们自己小心地轻轻地吹出来的。它们轻轻地飞起,是那么圆润,那么自由,那么透明,那么美丽。借着扇子的轻风,它们一个个飞到天上,轻轻地挨着明月,渡过天河,跟着夕阳西去。或者轻悠悠地飘过大海,飞越山巅又低低的落下,落到一个熟睡中的婴儿的头发上……目送着它们,我们心里充满了快乐、骄傲与希望。
1.肥皂泡飞到了那些地方?
2.肥皂泡很容易破碎,这些地方是真的吗?
3.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象呢?能不能从文中找到答案
(1)下雨的时节,不能到山上海边去玩,母亲总教给我们在廊子上吹肥皂泡。她说阴雨时节天气潮湿,肥皂泡不容易破裂。
(2)那一串美丽的梦
(3)快乐
(4)有趣
4.只飞到这些地方吗?(关注省略号)还有可能飞到哪些地方?请你也用冰心奶奶的语言想象一下。
5.朗读感受。
第三环节总结方法,了解背景
1.总结理解难懂句子的方法(抓住关键词,理解了难懂的词语,句子也就理解了;也可以通过查阅资料;理解写作的背景)
2.介绍冰心写作的背景,作者依旧心怀着梦想,追逐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