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
作者: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 。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时追赠太师,谥号“文忠”。
诗文 | 翻译 | 重点赏析 |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 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思念弟弟苏辙。 | 丙辰宋神宗熙宁九年(1067)。达旦到清晨。子由苏轼的弟弟苏辙的字。交代了写这首词的时间和缘由。 |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 明月从什么时候才开始出现的?我端起酒杯问一问苍天。不知道在天上的宫殿,今天晚上是哪一年。 | 开篇设问,破空而来,显示了作者豪放的性格和不凡的气魄。抒发了对明月强烈的赞美向往之情。 |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 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返回月宫的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翩翩起舞玩赏着月下清影,归返月宫怎比得上在人间。 | “恐”字把作者那种既向往天上又留恋人间的矛盾心理十分含蓄地写了出来。这种矛盾能够更深刻地说明词人留恋人世、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从“我欲”到“又恐”至“何似”的心理转折开阖中,展示了词人情感的波澜起伏。最终从幻觉回到现实。 |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 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自己。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 | “转”和“低”准确生动地描绘了月光的移动,暗示夜已深沉;“无眠’’准确地表现了离别之人因不能团圆而难以人眠的情景,暗示了作者的忧伤。 |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 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 前两句蕴含哲理,表明人生不会完美,要有豁达胸襟。“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达了对亲人的美好祝愿和乐观旷达的情怀。 |
主旨:本文通过以月抒情,表达了词人对其弟子由以及亲人的思念之情,同时也表达了词人对当时社会的不满,再现了他心胸旷远、乐观自适的性格。 |
【课内探究】
1.该诗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起篇,有什么表达效果?
【答案】以问句开篇,显示出词人豪放的性格和不凡的气魄,抒发了强烈的思亲之情和对明月的向往之情。
2.赏析“恐”字表达效果。
【答案】“恐”字将词人那种既向往天上又留恋人间的矛盾心理十分含蓄地写了出来,这种矛盾能够更深刻地说明词人留恋人世、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3.请赏析“起舞弄清影”中“清影”一词的表达效果。
【答案】“清影”意为清冷的影子,营造了孤独、寂寞、凄清的氛围,表现了词人的孤独、苦闷。
4.简析“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一句中“转”和“低”以及“无眠”的表达效果。
【答案】“转”“低”准确生动地描绘了月光的移动,暗示夜已深沉;“无眠”准确地表现了离别之人因不能团员而难以入眠的情景。
5.“起舞弄清影”中“弄”字用的好,好在哪儿?
【答案】“弄”表明舞姿不断变化,使人想象舞姿的曼妙美好,表达对月色、对人间生活的热爱。
6.试从描绘画面、炼字等角度赏析“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答案】画面:月光从朱红色楼阁的一面转到另一面,低低地挂在雕花窗户上,照着正思念亲人的不眠之人。
炼字:“转”、“低”表示月光的流动,暗示夜已深,“照”引出月下无眠之人。几个动词既是写月,又写月下之人,抒发作者对亲人深深的思念之情。
7.怎样理解“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答案】“我欲乘风归去”,明白的说出了他的这种矛盾的意念。他幻想忘掉一切,使精神有所寄托,可是他又顾虑“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未能望情于现实。在这时,天上和人间,幻想和现实,出世(消极避世、超然世外)和入世(积极努力、建功立业)两方面都吸引着他,使他处在极度的矛盾之中。
【真题回顾】
1.词中小序(小记)交代了这首词创作的 和 。词中加点的“事”指的是
(请用原文语句回答)。
【答案】时间 缘由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解析】词的小序交代了写这首词的时间和缘由;“此事古难全”中的“事”指的是前一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2.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前小序交代了写作的时间及写作的緣由,并领起全篇。
b.词人把酒问天,写出了对宇宙和人生的疑感。也表达了对明月的赞关和向往。
c.诃人在“我欲”“又恐”“何似”的情感波澜中,含蓄地表现用对人间生活的厌弃。
d.“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圈”表面写对明月的埋怨,实际表达亲人不能团聚的惆怅。
【答案】c
【解析】c选项中,“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这句词情感波澜起伏。首先,接续上文对明月的赞美向往之情,更向深远发展,倾心于天上宫阙,产生乘风归去的念头。上天而说“归去”,因为在作者看来,也许那美好皎洁的月亮,才是自己精神的家园。然而“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真要弃绝人世,飘然仙去,词人又有些犹豫了,终不忍弃绝人间。由此可以看出,选项中说“对人间生活的厌弃”是不正确的。
3.下列关于这首词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中,“转”“低”是指月光的移动,暗示夜已深,“无眠”表示离情正浓。整句话既写月,也写月下离人。
b.“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这两句中,苏轼把酒问天,将青天视为自己的朋友,显示了他豪放的性格和不凡的气魄。
c.词的上阕写月下饮酒,由幻想超脱尘世转化为喜爱人间生活。下阕写对月怀人,由伤感离别转化为对离人的祝福。全词以消极悲观的情绪作结。
d.这是一首中秋咏月兼怀亲人的抒情之作。整首词深沉婉曲,流转自如,以美丽的想象,明睿的哲理,创造出幽远高深的境界,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答案】c
【解析】“全词以消极悲观的情绪作结”说法有误,诗的结尾表达了对亲人的美好祝愿和乐观旷达的情怀。4.下面对于本首词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起舞弄清影”是作者与自己的清影为伴,一起舞蹈嬉戏的意思。
b.词中“我欲”、“又恐”、“何似”之间的矛盾转折,显示了作者感情的波澜起伏。
c.“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既是对远方亲人的怀念,也是一种祝福。
d.本词紧紧围绕中秋之月展开描写、抒情和说明,表达了作者乐观旷达的胸襟。
【答案】d
【解析】“展开描写、抒情和说明”应为“展开描写、抒情和议论”。
5.这首词中加线的句子为什么历来为人们所称道?
【答案】(1)这两句词的意思是说:但愿人们彼此珍重,在远别的时光中共赏中秋美好的月色。
(2)体现了作者不羁的才情与超脱达观的个性,很好地化解了人们分别时的苦闷与惆怅,表明情意相通不受时空阻隔,由对兄弟的思念转为对一切经受离别之苦的人们的祝福。
(3)想象丰富,富有浪漫色彩,使得词的诗的意境豪放而阔大,蕴含的情怀乐观而旷达。
【解析】本题考察赏析名句。赏析要包含诗句原意,运用的手法,表达的深层含义以及作者的情感几个方面。这里我们就可以从原意入手,然后写出诗句的深层含义,由于没有复杂的意向和典故,最后分析一下诗句的写作手法即可。
6.用自己的话概括词的上下片内容。
上片:
下片:
【答案】上片:望月 下片:怀人
【解析】考查对诗词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这首词上片重点写“望月”。一开始就提出一个问题:明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把青天当做自己的朋友,把酒相问,显示了他豪放的性格和不凡的气魄。下片重点表达“怀人”,即兼怀子由,由中秋的圆月联想到人间的离别,同时感念人生的离合无常。词的最后说:“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共婵娟” 就是共明月的意思,表达了作者的祝福和对亲人的思念,也表现了作者旷达的态度和乐观的精神。据此理解概括作答。
7.宋代胡仔《若溪渔隐丛话》评价本词:“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请从本词蕴含的人生哲理或作者表现的情怀作出分析。
【答案】 以咏月为中心表达了游仙“归去”与直舞“人间”、离欲与入世的矛盾和困惑,以及旷达自适,人生长久乐观和美好的愿望,极富哲理与人情。立意高远,构思新颖,意境清新如画。最后以旷达情怀收束,是词人情怀的自然的流露。这首词仿佛是与明月的对话,在对话中探讨着人生的意义。既有理趣,又有情趣,很耐人寻味。
【解析】考查对诗词所蕴含的人生哲理或作者表现的情怀的理解。从艺术成就上看,它构思奇拔,极富浪漫主义色彩,是历来公认的中秋词中的绝唱。从表现内容方面来说,上片高屋建瓴,下片峰回路转。上片是对历代神话的推陈出新,也是对魏晋六朝仙诗的递嬗发展。下片“人月”双及,名为演绎物理,实则阐释人事。从布局方面来说,全词以咏月为中心,表达了“游仙归去”与“直舞人间”,“离去”与“回归”的矛盾和困惑,表达了词人乐观旷达的心胸,同时也表达了对人生的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希望,蕴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据此理解分析作答。
【对比探究】
1.
画堂春·寄子由①
(宋)苏轼
柳花飞处麦摇波。晚湖②净鉴新磨。
小舟飞棹去如梭。齐唱采菱歌。
平野水云溶漾,小楼风日晴和。
济南何在暮云多。归去奈愁何。
【注】①这首词与《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写于同一年,此时作者在密州,其弟在济南。②“湖”指柳湖,在今淮阳,苏轼兄弟俩曾在此泛舟。
《画堂春》中的“归去奈愁何”与《水调歌头》中的“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都有“归去”一词,它们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归去奈愁何”中的“归去” 表达了苏轼与弟弟团聚的渴望,对常年在外漂泊的苏轼来说,兄弟俩曾经的相聚是一段美好的回忆,是一种真实的期待;“我欲乘风归去” 中的“归去”是苏轼幻想回到月亮(天上)去,对于政治上失意的苏轼来说,月亮是纯净、美好的象征,是他的精神家园,想要摆脱一切束缚,回归自由。
【解析】结合诗歌内容和写作背景分析,上片追叙宋神宗熙宁四年秋,兄弟二人同游陈州柳湖的情景,表现苏轼、苏辙二人游湖时欢快、悠闲的心情。下写当前景物,并抒写了苏轼、苏辙二人离合的情思。篇末提到“归去”, 因为苏轼、苏辙二人早年曾有早日隐退而为“夜雨对床”之乐的约定,即使日后能如愿以偿,与当前的别离仍有巨大的“时间差”, 因而深感痛苦和无奈,可见离愁的深重。《水调歌头》中“我欲乘风归去 ,又恐琼楼玉宇,处不胜寒”,苏轼自己也设想前生月中人,因而起“乘风归去”之想。他想乘风飞向月宫,又怕那里的琼楼玉宇太高了, 受不住那儿的寒冷。此句形象地写出了词人在天上和人间、幻想和现实、做官与退隐之间选择上的徘徊困惑的情态和矛盾的心理。
2.
【甲】水调歌头·中秋
(北宋)米芾①
砧声送风急,蟋蟀思高秋。我来对景,不学宋玉解悲愁。收拾凄凉兴况,分付尊中醽醁② , 倍觉不胜幽。自有多情处,明月挂南楼。
怅襟怀,横玉笛,韵悠悠。清时良夜,借我此地倒金瓯。可爱一天风物,遍倚栏干十二,宇宙若萍浮。醉困不知醒,欹枕卧江流。
【乙】水调歌头
(北宋)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注释】①米芾(fú):北宋书法家、画家、书画理论家。②醽醁(líng lù):古代的一种美酒。
(1) 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词开篇先写秋之声的听觉感受,表达对晚来秋意的感受,以“不学宋玉解悲愁”表现出词人旷逸豪宕的襟怀。
b.与【甲】词不同,【乙】词开篇先写望月的视觉感受,因之而“把酒问青天”,显示了词人豪放的性格和不凡的气魄。
c.【甲】词词人“醉困不知醒,欹枕卧江流”体现的是词人开怀痛饮的忘我境界和超尘脱俗的襟抱。
d.【乙】词词人“把酒”而“大醉”,既有因中秋月夜美景的陶醉,更有怀念手足的真情。
【答案】d
【解析】 d根据词前小序,可知这首诗是中秋月夜所写,词中并没有描写中秋月夜的美景。
(2)请结合词句,赏析【甲】词中“怅”的表达效果。
【答案】【甲】词下阕中“怅襟怀”的“怅”字承接上下阕,巧妙过渡,既承接上阕“不胜幽”的“凄凉兴况”,又开启了下阕的赏月追怀。
【解析】“怅”是下片的第一个字,结合这首词的上片反复渲染中秋节令的秋意,并从反面为出月铺垫,以“自有”二字转折,使一轮明月千呼万唤始出来,用笔颇为奇妙。词的下片,侧重抒发词人向往隐居生活之意,发出对宇宙对人生的遐想。而“怅襟怀”的“怅”字承接上下阕,巧妙过渡,既承接上阕“不胜幽”的“凄凉兴况”,又开启了下阕的赏月遣怀。
(3)阅读两首词,梳理两词作者是如何度中秋的。
【答案】[甲]词作者听砧声,闻蟋蟀,饮美酒,望明月,奏乐曲,醉卧江流。[乙]词作者望明月,饮美酒,思未来,念亲人,彻夜无眠。
【解析】结合这两首词中所描写的景和事进行分析,[甲]描写的景物有“砧声”“蟋蟀”“明月”;做的事有“饮美酒”“望明月”“奏乐曲”“醉卧江流”。[乙]词描写的景物有“明月”,事有“望明月,饮美酒,思未来,念亲人,彻夜无眠”。
【参考译文】
晚风送来急促的砧声,蟋蟀发出深秋的哀鸣。对此情景,我没有宋玉悲秋之情。把凄凉的况味收起,顷进盛满美酒的杯中,对周围的一切倍感幽胜。还有那饭富情韵的地方,是挂在南楼的碧天明镜。抒发郁闷情怀,吹起悠扬玉笛,清韵浮动在空中。在这美好的夜晚,天借此地,令我尽兴倾金盅。面对一天美好风物,我将栏杆倚遍,觉宇宙万物沉浮,就象水中浮萍。让我醉入梦中不要醒,倚在枕上听澎湃江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