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上22课《穿井得一人》教学实录-j9九游会登录入口
2.掌握文中重点字词,理解人物特点,体会文章寓意。
战国时期,魏国有信陵君,齐国有孟尝君,他们礼贤下士,结交宾客。这些名士贤人著书立说,流行于天下。虽然秦国宰相吕不韦是商人出身,但是他认为如此强大的秦国也应有著作流传于世。于是他广招文人学士,让他们把自己的见闻、感受写下来,上应天时,中察人情,下观地利,最后完成了《吕氏春秋》。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吕氏春秋》中的一个小片段。请大家翻开书,朗读《穿井得一人》全文。可以借助书下注释读准字音,读清句读。
师:《穿井得一人》是一篇文言文,语言表达与现代汉语不同。下面,请同学们结合书下注释,翻译全文;标注出自己认为重要的词语以及不理解的词语、句子。
(学生朗读、批注;教师巡视、答疑,组织学生小组交流。)
师:有的问题已经在小组内解决了,依然有疑问的同学请举手,咱们一起解决。
生:我觉得这个翻译有点不太准确。我认为不是挖到了一个人,是多了一个人力。
师:翻译的时候,有一个原则是“字字落实”。刚才那名同学已经做到了,不过具体的翻译,咱们稍后再探讨。还有其他问题吗?
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这一句不太会翻译。
师:这个句子里面有十个字, “闻”出现两次,这个字你会解释吗?
生:第一个“闻”解释为消息,第二个“闻”解释为听到。这一句可以翻译为“像这样寻求消息,还不如不知道”。
师:这个同学特别善于总结。我们一起来看看本文出现的“闻”字。
师:总结和积累是很好的学习方法。下面请同学们通译全文。
师:相传《吕氏春秋》书成之日,吕不韦曾经把它悬于国门,然后说“能改一字者赏千金”。今天,老师试着改了几个字,同学们看看我可不可以拿到赏金。老师首先将“吾穿井得一人”中的“人”改成“力”,这样这句话就不难理解了。你们看可不可以这样改。
生:不能改。如果改了,文章后面就没有“穿井得一人”这个故事了。
生:我也感觉不能改。如果改了,这个寓言故事的寓意就变了。
师:这是个寓言故事。寓言的情节常常出其不意,带给人启示。如果我把“人”改成“力”,就没有文章后面发生的那些事了。“吾穿井得一人”是流言的起点,正因为这个说话的人说得不清楚,才会产生流言。
师:看来我的第一次尝试失败了。既然不能改,咱们还有一个办法,那就是删。
生:我觉得不能删。句子意思是“有的人听说并传播”,如果所有人都知道,那就不需要传播了。
生:因为不是所有听说这件事的人都会去传播,所以要有“有”这个字。
生:我认为不能删。因为删掉的话,句子就缺少一个主语 — —“传播的人”。
师:这名同学的视角很独特。不过文言文中也可以有省略句啊。我们想想看,如果听到这件事情的人都去传播它,那么这些人会是谁?
师:还可以从人物身份的角度去想想,比如说丁氏的什么人?邻居?家人?
师:老师还是想再尝试一下!这次换一个字。“国人道之”中的“道”,是什么意思?
师:这个字的近义字还是比较多的,改成“谈”可以吗?
生:我认为不可以。“道”的意思是一个已经知道某件事的人,给另一个不知道的人讲述。“谈”的意思是大家都知道这件事了,一起谈论它。
师:“讲”就是讲故事,是主动传播。“国人道之”意思是国都里的人,都在讲这个故事。他们都成了主动传播这件事的人。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这样的“讲述”。大家把这件事讲给你身边的同学听。
师:注意,是讲述,不是谈,也不是说,也不是告诉,而是讲述。我们按顺序讲述下去(指着一排学生),看看最后故事成了什么样子。
师:同学们的笑声已经说明,这个“道”不能换。通过这个字,我们看到了流言的风传。流21名师工作室言风传的原因是什么呢?是因为大家都在传。
师:看来老师的三次尝试都失败了,《吕氏春秋》的确是字字珠玑。寓言作为一种文体,往往是以短小的故事来寄托意味深长的道理。那么我们从流言的传播中,得到了什么启示呢?
师:俗话说, “流言止于智者”。在这个小故事中,有没有“智者”呢?
师:直接去问当事人,去看清楚事实的真相,这就是“明察”。所以让流言不攻自破的方法就是事实。只要我们去求证,一切自然明了。这个时候,丁氏又说话了。丁氏说了什么?
师:如果他早点这样说,就不会造成流言的风传了。从这件事情当中,我们学习到阻断流言的方法。
师:这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一字千金”的《吕氏春秋》中的《穿井得一人》一文,明白了一则道理 — —凡是听到传闻,都必须深透审察。
分享到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非常感谢你的打赏,我们将继续提供更多优质内容,让我们一起创建更加美好的网络世界!
支付宝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 492889801
- 客服微信
复制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