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模式与方法、教学策略与手段 本课主要使用诵读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法和情景想象法。
1、诵读法:
“三分诗七分读”,将朗读教学贯彻到课堂始终,采用散读、齐读、 范读、听读、个读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真正学会读诗,读出诗味, 读出诗情。欣赏感悟诗的优美语言、优美意境, 籍此落实教学目的。
2、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法:
七年级的学生经过前面古诗文的学习,已经能够借助工具书,结 合课文注释弄懂诗歌大意了,而且也能比较熟练的掌握自主学习、合 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绝大部分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各个环节的讨论学 习中,并顺利完成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诗人情感的领会。
3、 情景想象法:
激发学生的联想与想象,创设情境,让学生体会蕴涵在诗 中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
i、新课导入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怎样在上课伊始就紧紧的抓住学生的 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潜能呢?我采取这样一段话作为开篇 导入。
导语: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 一点通。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 成灰泪始干。”这两句诗都出自唐代诗人李商隐的同名诗《无题》。 共同表达了恋人之间的相思之苦、相知之深和真挚缠绵的爱的誓言, 比之现代男女的“我爱你”更深沉,更含蓄,更情深意浓。今天,我们就共同学习他的另一首诗《夜雨寄北》,去感受诗人的动人情怀。(出示课题:《夜雨寄北》 李商隐)
设计意图:
以大家耳熟,似曾相识的两句诗作为载体,把李商隐的脍炙人口的名 句与现代男女的表达爱的直白语言“我爱你”进行对比,能很快吸引 学生的注意力,引起他们内心的波动,也激发他们想要了解今天要学 的这首诗是怎样一首诗的欲望。
接下去,我引领学生进入第二个环节:自主学习。
ii、自主学习
设计意图: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育的起点和终点都是自我教育。所以,为了充 分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能看明白的,自己能理解的,我就不 再讲解,而是把本诗的基础性知识如对作者作品的了解,字的正音, 词的释意,诗句字面意思的理解,诗题的解析等交还给了学生,请同 学们自行完成,真正实现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变,这个过程也 是学生阅读、归纳、表达、质疑等能力提高的过程,同时也促使学生 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
接着学生通过诵读诗文的方式对自主学习的效果加以展示。虽然是七 年级的孩子,但通过前一段时间对古诗文的学习,他们都能很顺利的 完成自主学习的任务,并能准确、流畅地诵读诗文,但孩子们把握不 好到底该用怎样一种感情来读?这就需要我做一些具体指导,由此把 孩子们引入下一个环节—合作探究环节。
1、作者简介及相关资料: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唐代诗人。擅长律、绝, 富于文采,构思精密,情致婉曲,具有独特风格。与杜牧合称为“小 李杜”,有《李义山诗集》传世。
曾任县尉、秘书郎等职。因受牛李党争影响,被人排挤,潦倒终身。 其诗揭露和批判当时藩镇割据、宦官当权和上层统治集团的腐朽糜烂。 所作“咏史”诗多托古以斥时政,“无题”诗也常有所寄寓。
2、学生自主学习,完成以下工作
①学生初读诗文,给加点字正音。
巴山夜雨涨秋池。( )
②学生熟读诗文,理解加点词词义。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何当:什么时候才能够。)
却\话巴山夜雨时。
③学生再读,结合词义,理解诗文内容。
④在自己理解的基础上,诵读诗文,确定朗读节奏。
君问 / 归期 / 未有期,巴山 / 夜雨 / 涨秋池。
何当 / 共剪 / 西窗烛,却话 / 巴山 / 夜雨时。
3、学生诵读展示。(教师做具体指导,探究到底用怎样一种感情来读?)
皿、合作探究,深挖诗文意象、意境。
设计意图:
“合作探究”这个环节,我精心引导学生研读、释疑,力图把学生 的思考带入到一个更深的层次,培养学生从字词、景物描写等多角度, 深层次的思考问题,深挖诗文意象、意境,从而有效突破诗文鉴赏这 一难点。
首先我以思考1的方式引入探究一。
思考1、诗文描绘了几个画面?都是什么?这些画面有什么特点?
探究目的:
通过探究分析 “何当”一词的作用和两个“巴山夜雨”的不同, 让学生明确眼前实景和想象虚景。
析得:①”何当” 一词,意为“什么时候才能够”,由此可以推断“共剪西窗烛”“话巴山夜雨”都是将来时,还未发生。从而引 导学生联想出夫妻或友人分处两地,其结果会怎样?学生们 很自然的会想到,分别久了会思念,会盼望团圆相聚。
② 两个“巴山夜雨”,第一次是实写;第二次是虚写,是诗 人想象与妻子或友人团圆,“共剪西窗烛”时再次忆起巴 山夜雨的 情景。时间与空间回环对照,融合无间。
接下去,我又以思考2的方式引入探究二。
思考2、在这两个画面中,你认为哪些字词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探究目的:
引导孩子们赏析重点词“涨”“共”和诗文中的“巴山”“夜雨” “秋池”三个意象,让学生理解诗文所蕴含的诗人的情感。
析得:
①“涨”字,不仅写出了绵绵秋雨,把秋池都涨满了,更写 出了在这样一个秋雨绵绵,秋夜漫漫的长夜里,独处凄 凉之地的诗人,其思念友人亦或是妻子的情感,亦如这 巴山的夜雨,池中的秋水,缠缠绵绵,淅淅沥沥,在诗 人心头漫溢,更浓了诗人的漂泊之感,羁旅情愁。
② 一个“共”字极写了两人的亲昵之情态。诗人与友人或 是妻子在西窗下喃喃私语,促膝畅谈,情意深长,以致 蜡烛结出了蕊花。他们剪去蕊花,继续述说别后离情, 重逢的喜悦。好一幅温暖感人的画面,更增加了诗人对 相聚的渴望之情。
教师小结:“秋风秋雨愁煞人”。“巴山”“夜雨”“秋池”三个意 象,孩子们可以想象:绵绵秋雨,漫漫长夜,辗转难眠, 独处异乡的诗人怎能不思家想友?“天凉好个秋”,又 岂是一个“思”字了得?再浓了诗人的漂泊之感,羁旅 情愁。
藉此,学生自然推断出本诗的主题为:
主题:此诗通过想象未来重逢的喜悦,和在喜悦重逢之时又追叙今 朝别离的愁苦,在委婉曲折中表达作者对友人(或妻子)的思 念及希望早日与友人(或妻子)相聚的情感。
与此同时,我还在这里设计了这样一个活动,在深入理解的基础 上,再次诵读诗文,看看谁把握情感到位。从而将读诗这一活动贯穿 始终。
iv、总结升华
结合整个探究过程,最后老师画龙点睛,加以总结、升华。
1、 诗歌鉴赏方法小结:
①分析重点字词及有代表性的意象。
在鉴赏古代诗歌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根据作品提供的描述性 语句,深挖有代表性的字词、意象,把握蕴含在这些字词、意象背 后的“潜台词”,从而把握诗人的情感动向。
②借助联想、想象。
诗歌的主题常借助意象、意境来表达,体味意境的法是抓住诗 歌的画面 和气氛,借助想象去理解、感受“此时”、“此景”中“此人” 的“此情”是什么。再调动生活积累,通过想象再造形象,从而进入 作品意境。
2、在理解诗文的基础上,展开自己的联想与想象,用自己的语言表现
诗文内容。(课上完成不到位,留做作业。)
v、 最后我以教师寄语的方式结束本课:
教师寄语: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教师范读)
诗人李商隐是否得到他渴盼的幸福,我们不得而知,他也再无 交代,但是 《夜雨寄北》这首诗至少向我们描述了这样一种可能: 即使在巴山夜雨那样的愁苦中,幸福,也是可以遥望的。其实幸福 很多时候,是通过比较,才让我们更清晰,才知道什么才是幸福, 并懂得珍惜它。
诗歌以丰富的感情和想象使人心潮起伏,以鲜明的节奏和韵律使 人吟咏诵唱,以凝练的语言和含蓄的表达使人回味无穷。它是我们先 人喜闻乐见的一种文学形式。“观千剑然后识器,操千曲然后晓声”。上述的诗歌鉴赏的方法,仅仅是入门,要提高鉴赏的能力,还需要有 一个熟能生巧的过程,希望同学们在课下多看多练,及早破解诗歌鉴 赏这一难题。
vi、 课后作业:
在真正理解诗文的基础上,展开自己的联想与想象,用自己的语言表 现诗文内容。
vii、 板书设计
《夜雨寄北》
(唐)李商隐
图片
总之,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着力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力争做到能通过分析景物描写及重点字词,并借助联想、想象感悟诗 歌的意境,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五、 学生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内容
评价指标
评价等级
(abc)
注意状态
1教师讲解时能目光注视老师。
a
2听讲、思考时神情专注。
a
参与状态
1学生全员参与学习,没有开小差的现 象。
a
2约有一半以上学生能在合作探究或回 答问题时积极发表见解。
a
3学生独立阅读思考、自主探究、作业 练习等有效学习的时间占一堂课规定 时间的70%。
a
交往状态
1学生与老师交流语言得体,彬彬有礼。
a
2同学间能开展积极有效的合作探究。
a
思维状态
1学生能积极调动自己的想象与联想并 结合语境,用自己的语言,条理清晰 的去阐释蕴含在典型意象、重点字词 背后的情感,表述自己的独到见解。
a
2学生善于多角度思考问题能主动提出 有价值的问题。
a
3学生的回答具有自己的思想或创意。
b
生成状态
1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满足、成功与喜 悦等体验,对后续学习更有信心。
a
2学生能总结当堂学习所得,或提出深 层次的问题。
b
六、 教学反思
在本诗教学中我紧扣诗词特点,在反复诵读过程中,引导学生分 析、理解诗中描写的突出意象和重点字词,引导学生在反复吟诵中品 味联想,揣摩诗中人物形象,感受诗文的意境美和诗人炽烈的情感, 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和欣赏诗歌的能力,进而拓宽学生的阅读视 野,增加他们对古典诗词的了解,提高了文化品位。诗文教学方向和 目标是正确的。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育的起点和终点都是自我教育。所以,为 了充分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能看明白的,自己能理解的,我 就不再讲解,而是把本诗的基础性知识如对作者作品的了解,字的正 音,词的释意,诗句字面意思的理解,诗题的解析等交还给了学生, 请同学们自行完成,真正实现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变,这个过 程也是学生阅读、归纳、表达、质疑等能力提高的过程,同时也促使 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这些环节的设计充分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 理念。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所以在诵读诗词的过程 中,学生的主观体验和认识是诗歌鉴赏的主要环节。在教学过程中, 我注重渗透诗词鉴赏方法的指导,旨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鉴赏诗词 的能力和自我学习的能力;重视学生在诵读时产生的独特感受和理解, 积极调动学生学习兴趣,鼓励他们大胆参与、合作探究,发表自己的 独特见解。这种合作探究、主观体验的教学模式 ,把诗歌教学真正落 到了实处,也无形中拓展了学生的阅读视野,把学生的审美潜能转化 成为了现实的审美能力。
不足之处,我觉得,这节课上完之后,应马上上一节关于第六单 元《古代诗歌四首》的复习课,通过重温这四首诗的内容,验 证并巩固这节课学习的诗词鉴赏方法,让学生真正理解并掌握,体现 其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