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漏》复述教学:抓三个点,讲好长故事-j9九游会登录入口

《漏》是一个民间故事,篇幅很长,怎么让学生复述?

如果和常规的课文教学一样,先教学生字词,再分析课文,估计两节课都不够讲,哪还有时间练习复述?

记得四年前反复磨这一课,只是在“读熟课文”“发现课文的有趣情节”“分角色朗读”“寻找故事的规律”等上面打转,关于这个故事内核的东西,并没有进行发掘。所以学生的复述也只是流于表层,基本都是靠着记忆力在复述故事。

课后习题中虽然提供了图表支架,但实际教学中,在不同的班级上了很多遍,发现这个“地点示意图”并没有让学生很清晰地架构起故事的框架。

这个故事的细节转换太多,单单依靠这里简单的五处发生变化的地点,概括故事情节的一句话,其实孩子是不太能复述清楚的。

干国祥老师在单元备课时说:“如果把故事提纲和故事灵魂结合起来,完成高品质的复述,这才是真正的难点。”

“故事的灵魂”,就是“有趣”,也是这个单元的人文主题,是这个民间故事得以流传下来的根本原因。

练习这个故事的复述,仍然直奔主题,不对故事进行任何琐碎的分析,直接开始讲。

发现一:“误会”引发的“趣”

先来聊——“读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受?”

大家比较兴奋,有的说“好玩”,有的说“有趣”,有的说“搞笑”,有的说“幽默”。

再聊——“故事的哪些地方让你觉得有趣?”

先请了两三个同学,都是在读课文的片段。再追问一句“为什么觉得有趣?”,让他们用自己的话去表达最初的阅读感受。

生1:我读到老虎和贼都把对方当成漏,觉得特别好笑。

生2:我读到它们撞到了一起,然后都被对方吓晕了,就忍不住大笑起来。

师:这些情节真的太好笑了。你们有没有发现,这几处情节的趣味性,主要是通过什么来体现出来的?比如说,老虎和贼都把对方当成“漏”,这里为什么好笑,是因为它们都产生了什么?

生:误解。

师:非常好。所以这个故事的有趣就体现在一次又一次的“误会”上,你还发现故事中哪里有误会?

生:它们把老婆婆讲的“漏雨”当成特别厉害的东西,也是误会。

师:老婆婆老公公嘴里的“漏”,和老虎、贼认为的“漏”根本不是一回事,这个误会推动了整个故事的发展。有趣。

生:老虎驮着贼,贼骑着老虎,跑得筋都快断了,骨头架都快散了,这里也是很好笑的误会。

师:它们光这么跑,还不足以这么好笑,是因为什么好笑?

生:跑的原因。以为对方是很厉害的“漏”。

师:对呀,还是因为产生的误会才显得格外好笑。

同学们发现,故事的发展就是以“误会”为主线,老虎不断地误会贼,贼也不断地误会老虎,才使得故事情节越来越戏剧化。

这是这则民间故事的叙事特点之一。

图片
发现二:“口语化”表达的“趣”

继续聊“故事中哪里让你觉得有趣”。

一个孩子说:“我读到‘坏事,漏等着吃我哩!’这里,觉得那个‘哩’读起来很有趣。”

立刻表扬他:“你真厉害!不但从情节内容去品读故事,还会从语言文字去品,高手啊!”

然后,让他们反复读这一句,感受“哩”这个语气词的趣味,再去找故事中类似的用词。

很快,大家都找到老婆婆说的这句话中,“管它狼哩,管它虎哩”也是类似的用语。

再反复读这句,加上动作读,讲故事的韵味越来越浓。

告诉他们,这里体现的是民间故事语言风趣的特点:口语化。

接着,同学们又在故事中找到了“倒栽葱”“撒腿就往外跑”“大气都不敢出”这些有趣的用语,也都是很生活化的语言。

用这样的语言讲故事,才更好玩、更吸引人。

发现三:“巧合”串联的“趣”

从“误会”聊到“口语化”,故事中有趣的情节基本说得差不多了,但故事能不能复述清楚了呢?不一定。

师:这个民间故事由一连串的误会,引发了有趣的情节,其实,故事中还有另一条更厉害的线索,因为它,才产生了一系列的误会,你知道是什么吗?

生比较茫然。

师:找找看老虎和贼最先误会对方就是“漏”,是什么原因?

生:贼脚下一滑,正好掉在老虎身上……

师:好,你已经说出这个关键词了——

生:正好。

师:用课文中的词就是“正巧”。贼从屋顶上栽下来,就这么巧,不偏不倚掉在老虎身上。就因为这一次“巧合”,才造成了“误会”,推动了故事的发展。

再让大家去找一找故事中更多的“巧合”。

有的同学找到了“它们被雨一淋,都不甘心,又想回去偷驴”,这是巧合。

有的同学找到了“它们都想到要用歪脖老树来甩掉‘漏’,结果都没甩掉。”这是巧合。

有的同学找到了“老虎和贼都吓得大气都不敢出”,说明它们都是非常胆小,这也是巧合。

还有“老虎和贼都看上了这头小胖驴”,是巧合;

“下着蒙蒙小雨”也是巧合的天气,否则这个故事后面的情节没法发展。

“贼滚下山坡,滚到老虎跟前”,是巧合;

“它们一齐滚下了山坡,一齐大声喊,一齐被对方吓晕过去”,这也是巧合。

因“巧合”,而生“误会”,把握这两个关键点,再加上口语化的表达,复述就会很有意思了。

接着,就开始练习复述。这么长的故事,虽然刚刚交流了“巧合”“误会”“口语化”等特点,但显然没有那么容易,还是得找到规律,分层练习。

上一课《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的复述支架是时间变化的顺序,《漏》则是地点的变化,在课后习题中有明确的图示。

通过找地点,发现这是一个回环的故事,从“家”出发,又回到“家”,很有规律,“歪脖老树”则是回环的中心点。

图片
发现四:课堂生成的“趣”

让学生练习复述故事的开头和发生在“老婆婆家里”这个比较长的片段时,有一个孩子加上了自己的想象创造——“老虎驮着贼,一边跑一边喊:‘救命啊,救命啊!’”

有同学立刻指出这样不合理,老虎和贼在做坏事,哪敢大声喊?

于是,发现了故事的另一个规律:老虎和贼在故事中都是“心想”,没有说出来的话。

为什么?

做贼心虚嘛。

故事的逻辑关联也找到了。

两节课,边聊边发现文本的核心价值所在,再逐段练习复述。个人说、小组说、同桌互相说、指名上台说,完成了一到九段的复述,效果很好。

后面的内容,不用再过度解析梳理,大胆放手让学生练说,直接来展示就好。

分享到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非常感谢你的打赏,我们将继续提供更多优质内容,让我们一起创建更加美好的网络世界!

支付宝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