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解析:
《金色的鱼钩》是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中的最后一篇课文,这也是围绕着本单元的人文主题“革命理想”而选编的一篇经典的革命传统文章。作者杨旭满怀深情地描述了红军长征途中发生的一件感人至深的故事。一位炊事班长牢记部队指导员的嘱托,尽心尽力地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过草地,而不惜牺牲自己的感人事迹,表现了红军战士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课文用“金色的鱼钩”做课题,意义深刻。“鱼钩”记录着“老班长”的英雄事迹,闪耀着他金子般的思想光辉,象征着他崇高的革命精神永垂不朽。这篇课文语言朴实,内容生动感人,作者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娓娓叙述,慢慢道来。课文抓住外貌、神态和言行等方面对“老班长”进行细致入微的描写,将一个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老班长”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跃然纸上。文中有多处对“老班长”外貌、神态和言行的描写,如,“他摸了摸嘴,好像回味似的说:“吃过了。我一起锅就吃,比你们还先吃呢。”“老班长看到这情况,收敛了笑容,眉头拧成了疙瘩。”“老班长虽然瘦得只剩皮包骨头,眼睛深深地陷了下去,但是还一直用饱满的情绪鼓励着我们。”……文章字里行间处处都表现了“老班长”崇高的精神境界和光辉的思想品格,读起来令人感动,令人敬仰。本课是一篇略读课文。略读课文和精读课文的教学要求有所不同,指向“粗知文章大意”的教学目标。由于课文篇幅较长,所以教学中,我们要让学生使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简单了解故事的大致内容,紧扣本单元的语文要素“阅读时,关注外貌、神态、言行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品质”,结合文前安排的“学习提示”,提出要求学生思考的问题,让学生将从前面精读课文中学到的方法迁移运用于本课的学习。
教学目标:
1.认识“稞、胁”等10个生字及其在本课中组成的“青稞、威胁”等词语,读准多音字“和”。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描写人物外貌、神态、言行的关键语句,体会“老班长”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并从中受到教育。
3.理解“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这句话的含义。
4. 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外貌、神态、言行表现人物品质的表达方法。教学重点抓住描写人物外貌、神态、言行的关键语句,体会“老班长”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教学难点理解“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这句话的含义。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搜集与长征相关的资料。朗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遇到不理解的词语尝试运用各种方法解决。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揭示课题
1.咱们上学期学习了毛主席的《七律·长征》,还有印象吗?谁来说说你对长征的了解?
2.今天我们来学习红军长征途中的一个故事——金色的鱼钩。看老师写课题,(板书课题)注意这个“鱼钩”的“钩”字右边里面的写法,伸出手,跟老师一起写这个字。
3.我请同学来读课题。我想问一下,当你读这个课题的时候,有什么疑问?谁还有疑问?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来学习课文。
【设计意图:由学生学过的《七律·长征》导入新课,内容自然衔接,主题完全吻合,便于学生在脑海中将新旧知识前后勾连,融合贯通。同时,还巧妙地揭示了这个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拉近了学生与文本之间的时空距离,为后面新课的学习做了必要的知识铺垫和情感铺垫。明代学者陈献章说:“学源于思,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读题之后让学生质疑,不仅培养了他们的问题意识,还激发了他们的阅读兴趣,激起了他们主动求知的欲望。我们的教学,一定要要树立整体的教材观,关注教科书的纵向联系和横向联系,打通教材的脉络。我们还要仔细分析学情,切实关注学生的学习基础,尽可能在导入时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有话可说。】
二、读准字词,概括内容
1.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词,边读边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学生自由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2.出示词语,指名读,齐读。
高颧骨 青稞面 搪瓷碗 搀一段 碗筷威胁 鱼饵 收敛 抽噎 瞻仰 粗糙夜色弥漫 无边无涯 热气腾腾 奄奄一息
3.出示带多音字的词语“和着”和含有这个词语的句子,指名读,齐读。说说“和着”在这里是什么意思,用动作表演一下。再了解“和”的其它读音。
4.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简单地说说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最好能抓住故事的起因、发展、高潮和结尾来说。先同位交流,再指名说。
【设计意图:由于这篇课文篇幅较长,课堂教学时间有限,不能逐段检查学生是否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所以,在此环节中,将课文中的生词和一些难读的词语集中出示认读,特别挑出“和着”这个带有多音字的词语进行认读,很有必要。生字词都能读正确了,课文自然也就能够读正确、读通顺了。做实了这一步,也为后面的理解内容扫清了字词障碍。之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话简单地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把长文读短,培养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紧扣提示,研读交流
1.出示自学提示: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老班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是从他的哪些言行中看出来的?拿笔用横线画出相关的句子,想想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在旁边做出批注。
2. 四人小组交流。出示交流提示:组内一位同学先读自己画的句子,再谈谈自己的感受,其余同学若有不同感受可做补充发言。接下来,换一位同学结合自己画的句子谈体会,其余同学可做补充发言。后面依次进行。
3. 全班交流。小组代表发言,先说说“老班长”是个什么样的人,再结合课文对人物的言行描写说说自己最感动的地方。重点交流以下几个场景中“老班长”的言行。
(1)吃鱼骨头的场景。(相机导学:抓住“皱紧眉头”“硬咽下去”等词句体会老班长的内心世界,感受他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指导学生读出体会到的情感。)
(2)命令喝汤的场景。(相机导学:从这一部分描写中,你又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老班长”? 除了描写“老班长”的语言,还描写了“老班长”的什么? )
(3)奄奄一息的场景。(相机导学:“老班长” 是在什么情况下说这番话的?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你又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老班长”?师生合作配乐朗读这段话。)
4.在这些场景中,作者侧重对“老班长”哪方面描写?(言行、神态)文中除了对“老班长”的言行、神态进行描写之外,还有对“老班长”外貌的描写,请你快速找一找,用波浪线画出来,看看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1)指名交流。男女生分行读句子。
(2)讨论:如果文中不写“老班长”的外貌、神态,好不好?为什么?
【设计意图:删繁就简三秋树,标新立异二月花。阅读教学要善于抓住统领全篇的核心问题,牵一发而动全身,避免逐字逐句的过深分析、过多讲解和远离文本的过度发挥。本文是一篇略读课文,教学更应如此,阅读训练的重点就是将本单元前面几课学得的方法,迁移运用到本课的阅读实践。在此环节中,教师紧扣本单元的语文要素“阅读时,关注外貌、神态、言行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品质”,结合课文前面的学习提示,让学生先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思考 “老班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是从他的哪些言行中看出来的?拿笔用横线画出相关的句子,在旁边做出批注。教师交给学生学习方法,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课文,直奔本课阅读训练重点。教学中,留出充足时间让学生阅读,与文本对话,静思默想,浸润熏陶。把课堂还给孩子,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接下来,小组交流,全员参与,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沟通产生灵感,碰撞催生智慧,这就为后面的全班交流做好了铺垫。全班交流,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只抓住一两处地方巧妙点拨、引领,不做繁琐分析和细碎讲解,体现了略读课文教学的特点,同时也为后面完成课内拓展阅读训练省下时间,从而提升了课堂教学效率。】
5. 学习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1)说说你对“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的理解。(2)假如你来到革命烈士纪念馆,当你看到这“金色的鱼钩”时,你想对“老班长”说些什么?
【设计意图:学生阅读披文入情,在经历文本的阅读之后,他们的认知得以更新,体验得以加深,心灵得以陶冶,情感得以激荡。此时,让学生开口表达,自然是水到渠成,情动而辞发。我们的阅读教学要重视学生的说话训练,因为“语文是一门学习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关注表达,指向语用,这是我们语文教学的方向,也是语文教学的应然追求,还是语文教学的核心价值,更是语文教学本该固守的底线。】
四、总结提升,拓展阅读
1.你知道作者是怎么写出“老班长”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的吗?学生交流之后,总结本课表达方法。
【设计意图:歌德说:“内容人人都看得见,其含义则有心人得之,而形式却对大多数人是秘密。”阅读教学需要关注表达方法,从阅读中学习表达。特别是高年级的阅读教学,不仅要关注文章写了什么,更要引领学生去探究作者是怎么写出来的,去发现表达和写作的秘密,以实现文法双收,言意兼得,知能并进。】
2. 红军长征过草地的时候还有许多感人的故事呢!我们再来看一篇。(出示《草地夜行》),请你用较快的速度阅读全文,关注人物的外貌、神态、言行,想想你体会到了人物什么样的品质。然后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语文教学应该努力构建起精读、略读、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阅读体系。当下,我们的阅读还不成体系,尤其是课外阅读,大多过于放任,对学生的训练不做要求,没有目标,仅是读读而已,一读了之。在这里,将同样反映红军长征过草地的感人故事《草地夜行》引入课内进行阅读训练,不仅有效地落实了本单元的另一语文要素“阅读相关资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再次增进了学生对长征这一中国工农红军伟大壮举和革命先辈崇高品质的了解,同时还让学生将学到的阅读方法迁移运用到这一篇文章中。由此,积极创设阅读实践的环节,将课外阅读课内化,让学生在大量的阅读实践中提升阅读能力和语文核心素养,使语文核心素养得以真正落地生根,长叶开花。】
五、布置作业,课外阅读
1.请同学们课外继续搜集长征途中的感人故事。
2. 推荐阅读:《倔强的小红军》《七根火柴》。
【设计意图:新课的结束并不意味着学习的停止,通过这样的作业设计,有效地架起了课内教学与课外学习的桥梁,实现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让学生在广阔的课外阅读生活中拓宽阅读的渠道,开阔阅读的视野,提升阅读的能力,培养阅读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