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七上六单元《女娲造人》教学设计-j9九游会登录入口

如何用好统编本语文教材?除了要了解教材的编写理念、框架、体例,还要了解并把握好两个理念——立德树人和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这是用好新教材的前提。
①2016 年发布的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确切指出我国育人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2022年发布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语文课程要围绕核心素养确立课程目标,核心素养包含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四个方面,课程内容主要以学习任务群组织和呈现。
② 如何在现有教材的课文教学中设计语文学习任务,落实核心素养是当下语文教师要思考的重点问题。其中,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女娲造人》属于神话传说,是中华优秀文化的主要载体,同时是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教材里的最后一篇神话,探讨这篇文章的学习任务群的设计于初中生更好地理解神话传说的文化意义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一 、 立足文本价值和课后思考 , 确定所属学习任务群神话传说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具有极大的思想性与文化性。
神话是穿着幻想外衣的自然和社会本身。
③ 英国科林伍德在《历史的观念》一书中也指出:“神话是准历史。”如《夸父逐日》中的勇敢执着精神,《盘古开天》中的牺牲精神,《嫦娥奔月》中的追逐梦想、探索未知等品质。中国古代神话见证着中国历史文化与思想的演变,从上古神话、宗教神话、民间神话、文学神话……而不同民族间的神话则集中体现了不同民族的思想文化特色,构成了独特的民族文化特色。
神话文本在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教材的多个学段都有涉及,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和思维能力不同,神话在不同学段指向不同的语文能力与核心素养。小学阶段的教材,侧重于把握神话的主要信息、内容概括、人物形象和想象力。初中阶段,以七上第六单元《女娲造人》为例,就笔者听课经验和课例阅读来看,初中老师的处理与小学阶段处理没有本质区别,把《女娲造人》一课的学习目标设定为女娲形象的分析、体验神话的想象力。从2022年版新课标中学习任务群来看,老师们对该文的教学归为了发展型学习任务群中的“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这其实是有失偏颇的。
图片

图1 1 《 女娲造人 》 课后阅读提示教材的单元导语有本单元的人文主题和语文学习要点的提示,另外每篇课文后面还有思考题,可以参照这些提示与思考题,集中转化为“学习任务”,也就是新课标所说的“典型任务”。
④《女娲造人》属于本单元的自读课文,教学时当关注文本后面的阅读提示(详见图1),从阅读提示中可以明确对《女娲造人》中的女娲形象的解读、分析解读《女娲造人》一文想象力并不是本文的最终学习目标。学习《女娲造人》一课,应在感受先民的想象力的基础上,实现从单篇神话阅读走向群文神话比较阅读、从中国神话走向不同民族神话,比较联想不同的想象背后的思想文化,引导学生从画面想象、形象分析走向多个文本间的分析、比较、判断,进行直觉思维、创造思维等高阶思维的发展,简而言之,即以下三点教学内容:1.阅读《女娲造人》和《风俗通》,感受神话中的想象。
2.比较阅读《女娲造人》和《风俗通》,思考神话为何会随着时代而演变。
3.阅读不同民族的造人神话,分析不同的想象元素并推断出不同民族间的思想与文化。
2、3点教学内容和发展型学习任务群中的“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是契合的。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通过阅读、比较、推断、质疑、讨论等方式,梳理观点、事实与材料及其关系;负责任、有条理、重证据地表达,培养理性思维和理性精神。
②所以,《女娲造人》一文的学习涉及到了多个学习任务群,核心教学内容应该是“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教师应在认识课文在语文知识体系中的位置后,立足单元目标并分析文本本身特质,确定最恰当的学习内容和学习任务群。
二 、 聚焦单元知识点 , 确定学习任务群的篇目
《女娲造人》属于七上第六单元,该单元的人文主题是借想象之翼体验更广大的世界,语文要素是快速阅读。再结合上述根据课后阅读提示总结出的教学内容,笔者确定了学习任务群的篇目:《女娲造人》、《风俗通》和选自于浙江教育出版社的《初中语文课外阅读读本》上的《普罗米修斯造人》,这三篇文章组合为造人神话的群文阅读教学,群文阅读要结合整合、联结、比较、分析等多种方法去探究问题,对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有着单篇文本教学无法取代的作用,特别是在提升学生思维的广阔性与创造性上。
这三个文本都属于同一种神话类型——造人神话, 写法上都运用了丰富的联想与想象,不同的是文本的产生时间和产生背景,基于以上同质信息和差异信息组成的神话群文阅读,可以帮助初中生在聚焦同一主题文本的异同中更好地把握神话的核心价值,让学生不停留在浅层的先民想象力解读上和神的形象分析上,而去充分感知神话背后的思想文化意义。
三 、 规划学习任务 , 落实核心素养1
1. . 落实基础任务 , 巩固单元学习目标《女娲造人》属于自读课文,在快速阅读中把握课文内容是本单元的学习目标,也是学生实现大量阅读的重要阅读策略。笔者为此创设了学习任务一。
任务一:快速阅读《女娲造人》和《风俗通》并复述情节。
请学生限时阅读《女娲造人》和《风俗通》并复述神话故事情节。限时可以帮助学生高度集中注意力,同时教师观察学生快速阅读时的状态,是否边阅读边圈点勾画。
这个过程中学生发现《女娲造人》正是根据古代《风俗通》改写的。继而学生分享更喜欢阅读哪一则造人神话。大部分学生都表示会更喜欢改编后的现代版造人神话《女娲造人》,因为《女娲造人》中的故事情节更丰富,描写更生动,更具有想象力,读起来更有趣。
任务二:改编后的《女娲造人》内容更丰富,更有想象力,却为何删减了《风俗通》中的部分内容,请谈谈你的理解。
学生们认为《女娲造人》中删减的内容是“故富贵者,黄土人;贫贱凡庸者,绠人也”,这体现的是中国古代社会中的等级制度,这一制度是不符合当今时代的社会思想的,属于传统文化的糟粕部分,不值得继承与发扬,改编后的删减是有道理的。
2. 创设学习情境 , 抵达文本核心意义
情境创设:学习了神话传说后,我们可以尝试通过神话传说去了解中国先民的思想文化,《风俗通》和《女娲造人》这两则神话,你认为哪一则更适合作为同学研究的文本?为什么?
在接近真实的情境中,引导学生深度体验,在比较阅读古今造人神话中发现神话的核心价值即神话背后的民族思想文化。
大部分学生都表示古代版造人神话《风俗通》更合适作为研究材料,因为改编后的造人神话《女娲造人》融入了后来时代的印记,比如删减了等级制度,比如删减了婚姻媒妁之约,不能完全真实地体现古代历史思想文化。
情境推进:《女娲造人》和《风俗通》中有许多相同的细节,分析这些想象元素能体现出哪些中华民族的历史思想文化。
以此推动学生开展进一步的内容分析与判断推测,充分发挥学生的联想与想象能力。学生给出了丰富的联想和推理。请看学生发言摘录:
①《女娲造人》《风俗通》中女娲都是用土造人,因为古代先民用泥土来做陶瓷等生活工具,所以他们应该觉得人最开始也是用泥土造的吧。
②泥土里可以生出花、果、粮食,所以先民自然会想象出用泥土来造人。
③我想到了秦始皇兵马俑,因为秦始皇觉得拥有了这些土塑成的兵马俑可以在另一个世界继续称霸天下,兵马俑就是用泥土造的。
④从课文的旁批提示发现,女娲用黄泥造人,我们称由泥土聚集而成的大地为母亲,这印证了在中国的文化里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和大地的关系就非常亲密,一直到今天,我们依旧尊称大地为母亲,对大地怀抱着虔诚的敬畏与依恋。
⑤神话中是用黄土造人,是不是和黄河流域相关。
⑥神话中是用黄土造人,是因为我们是黄种人吗?
老师进行补充点评,中国还有许多其它的文学作品中也体现着这一点,如《周易》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又如《西游记》中的“宁恋本乡一捻土,莫爱他乡万两金”,而对于学生带着疑问的分析,老师暂时也不给出解答,留待后面学生自己解决。
语言文字是文化的载体,也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是语文教学的关键。在该情境的探究中,比较阅读新编造人神话《女娲造人》和古代造人神话《风俗通》,学生发现神话是经过一代一代人完善形成的,神话是整个民族思想文化智慧的结晶,古代版造人神话故事中的很多想象元素都是中国历史思想文化生活的体现。
3. 导 提供针对性的过程指导 推进情境深入展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明确指出:“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成果,提高思想文化修养,建立文化自信。”语文核心素养中的文化自信指学生认同中华文化、初步了解和借鉴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具有较开阔的文化视野和一定的文化底蕴。
②比较神话学可以观察各民族思想文化之渊源。
⑤ 把中西方造人神话进行比较阅读,学生不仅能更深入全面地体验想象的丰富与神奇,更能对不同民族的神话与思想文化有进一步的了解与发现。
笔者在上文情境的基础上进行推进研究,请学生继续探究。
情境推进:请比较中西方造人神话中的异同点,推测中西方先民的历史思想文化的异同。
图片

图片

(图2)(图3)该情境的分析比较研究涉及到历史、地理等其它学科领域的知识储备,故笔者在课堂中提供图3作为参考,给学生的思维想象与问题探究搭建了知识支架。
在有针对的过程性指导下,学生结合自身知识储备及小组成员的智慧,在班级中展开了热烈的交流碰撞,大胆推测与分析异同点背后可能体现的中西方先民的民族生活、思想文化与性格品质等。
请看下文(详见图4)学生发言摘录。
图片

图片

图4 44. 利用好拓展型学习任务群 , 实现学习的拓展迁移教学实践中,笔者该课的尾声是这样设计的:课文任务:以上造人神话比较阅读中对神话背后的历史思想文化的分析是大家建立在合理推测与联想的基础上,但事实是否的确如此?老师今天不会给出答案,也无法给出。这需要你们自己通过查阅资料去验证你们的推断和猜想。
要对本次中西方造人神话的群文比较阅读的结果进行验证,其中涉及到社会、政治、地理等多个学科知识,可以引导学生通过互联网平台进行自主深入研究。该该文的学习从“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任务群推进到了“跨学科学习”任务群。
②笔者为此设计了课后拓展活动 :跨学科 学习 , 让 读写 有机 结合, ,(详见图5)
图片

图片

图5 仅停留在阅读和口头表达的语文课堂是不完整的,读写的有机结合才能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形成的。带着课堂中学习任务的成果与疑问再通过访谈、查阅资料等这一实证过程,最终把探究结果以写作的形式进行总结反思,这对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非常大的帮助。是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思辨的语文综合性思辨性读写活动。非常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语言建构、思维发展、精神成长和文化发育,提升语文学科的综合素养。
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学习任务群教学要同时着眼于文本的核心意义和教材的编写理念,发挥出优秀文本的最大阅读价值,让优秀的文化思想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同时又要关照单元核心知识点,课后后面的思考题,不抛开整体教学目标,综合确定最适合学生的学习内容,继而创设符合学情的学习情境,整体规划学习任务,让学生的思想文化、视野领域、综合能力走向更深处,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温儒敏.坚持立德树人,立足核心素养——用好统编本语文教材的两个前提[j].语文建设,2019.07.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2
【3】马克思恩格斯论宗教[m].人民出版社. 1954:2.
【4】温儒敏.遵循课标精神,尊重教学实际,用好统编教材[j].语文学习,2022.05
【5】孙妙凝.开拓中国的比较神话学.
摘自《第三届新时代语文教育学术展评活动论文集(教学设计)》

分享到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非常感谢你的打赏,我们将继续提供更多优质内容,让我们一起创建更加美好的网络世界!

支付宝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