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上语文课的时候,我带领着学生学习了《好的故事》这一篇课文。有人说学生语文学习有三怕:一怕周树人,二怕文言文,三怕写作文。这至少说明了鲁迅先生的很多文章的确是不太好读的。比如我们小学阶段选的这一篇《好的故事》。
估计有不少老师在第一次上这篇课文的时候,都是糊里糊涂地上完了。因为可能自己也并没有感受到文章的美与好,所以自然也很难讲出美和好。
今年在再次讲授这篇课文时,我首先仔细地重读了课文。做到了自己对文本心中有数。然后,我就用如下的方法来学习这一篇文章。
图片
首先,在学习这一课之前,我花了不少的时间让学生跟读音频。朗读这一课至少朗读了超过三次。因为时代的缘故,鲁迅先生的语言表达与今天的语言表达习惯有很大的出入。因此,要想将《好的故事》读得流畅,就需要花很多功夫。
随后,我用了两节课的时间来学习这一课。读完课文,学习字词,我就让学生大致地感受一下这一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不用细说,只需要谈谈感觉。班上有一个还比较机灵的孩子,一开口就说大约是写了作者的一个梦。这是一个好的开端。当然,从别的学生“啊”的疑问词中,你也可以感受到还有很多学生不是这么理解的。
其实,说到梦已经基本地理解到文章的大致内容了。随即,我又让学生找找,看在这篇文章当中,你从哪个地方,可以看到作者是在做梦?哪一段文字是梦境与现实的过渡?学生也很快就找到了。
分清楚了梦与现实之后,我就让学生分别从文本中找到梦和现实的特点。我先让学生朗读开头和结尾的地方,让他们找词语来概括现实的特点,学生找到了“昏暗”“昏沉”。开头结尾首尾呼应,让我们更清晰地认识到了:在鲁迅生活的年代,现实就是昏沉的、昏暗的。
正好去年我们花大力气读了一本小说叫《呼兰河传》。彼时,我让学生收集了不少那个年代的时代背景。萧红写了上个世纪传二十年代的呼兰河城,而《好的故事》写于1925年,时代背景其实是相仿的。这样学生的思维一下子被带到了一百年前的那一个兵荒马乱的年代,积贫积弱的中国。1925年的中国正处于军阀混战的时期,极其混乱,广大劳动人民生活也是极其艰难。人们都期待着着国家有美好的未来,人民的生活同样可以拥有美好的未来。
找到了现实的特点后,我让学生再浏览课文,找到文中有两段概述梦的特点的句子。学生很快地找到了第四自然段和第八自然段,而且找到了重复出现的“美丽”、“优雅”、“有趣”, 这三个词就是梦的特点。除了这三个词语重复出现,这两段中还重复出现了“ 无数美的人和美的事”,说明作者的梦里面就有美的人和美的事。
仅仅通过这两段的朗读,我们就已经把握住了作者做的这一个梦的性质。读到这一步,我们大致就把文章读懂了,那就是我们了解到了:《好的故事》,就是写了作者在昏沉的夜里,昏暗的现实生活中,做了一个好的故事的梦。这个梦是美丽的,优雅的,有趣的,里面有美的人和美的事。
第二课时的时候,我再通过带领学生朗读写梦境的段落,感受作者如何具体地写梦境的美丽幽雅有趣。
学到这里还没有结束,我觉得这篇文章最大的魅力还不在语言文字及文章结构。它最大的力量在于传递给我们的一种人生态度。
“在黑暗中守望光明,却依然黑暗;
于迷茫中寻求阳光,却依然迷茫;
于冷寂中寻找温暖,却依然冷寂;
于沉闷中寻找生动,却依然沉闷。”
“于黑暗中寻求光明,于绝望中呼唤希望,
就算绝望,也不放弃反抗绝望。
美好的人生信仰和执着的人生追求。”
不知道这是从哪儿抄在我的语文书上的。但是我认为说得很对。我想,这也是今天这一篇文章我们学习的最大的目的。
鲁迅先生在昏沉的夜里面,在昏暗的社会现实里,竟然还做着美丽优雅有趣的梦,竟然想着好的人与好的事。现实是如此的黑暗,黑到让人看不到光明,可是鲁迅先生竟然还憧憬着美好的未来!多么让人感动。
我追问学生:你们如果在生活中很不愉快,很沮丧,很难受,非常不顺利,你心里想到的是什么?学生的回答五花八门:哭,吵闹,想放弃一切……
看看鲁迅先生给我们提供的一个思考范本:无论如何,都不能放弃希望,都不能放弃对美的憧憬……
这样的对比,让我们更加真切地感受到鲁迅先生的了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