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闰土》课堂记录及反思
一、讨论:
读了一周的《小学生鲁迅读本》,看了《百年巨匠——鲁迅篇》纪录片,又朗读了第八单元的四篇课文,你能用一句话或一个词去形容鲁迅先生本人或他的文字嘛?
二、重温单元导读页鲁迅先生的资料介绍,齐读单元导语臧克家《有的人》的诗句,明确“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便是鲁迅先生。
图片
三、学习第一自然段,初识海边少年
1.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篇文章是鲁迅先生的一篇描写童年小伙伴的文章。十一二岁时相处了一段短短的时光,这位伙伴形象却深深印在了鲁迅先生的脑海中。三十年的时间里他们都未曾再见一面,当鲁迅先生提笔写下这篇文章时,他的脑海中便浮现出这样的画面:
出示第一自然段,指名读。
2.这幅画面里有什么?
天空、圆月、沙地、西瓜、少年、猹(有景有人)
景物的描写是怎样的?静谧、美丽 静
人的描写又是怎样的?动的 有动态画面感
3.这幅有景有人、有动有静的少年月下刺猹的画面真是美极了。怪不得,多年之后回忆起来,鲁迅先生依然如临其境。请你用朗读读出它的画面感。(指导读景时舒缓、抒情,读人时节奏明快,富于动感)
师范读、生分读
尝试背诵
4、追问,这幅画面中的少年闰土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英勇矫健、身手敏捷、机智勇敢……
图片
四、走进给“我”讲新鲜事的闰土
1.除了第一自然段的描写,文中还有对于看瓜刺猹的描写,而且是以对话的形式出现的,你找到了嘛?
聚焦第11—16自然段,对话形式的段落就要读出一来一去说话的感觉。我们来试一下,师读鲁迅,生读闰土。
师再范读闰土,男女生对读,读出聊天的感觉。
2.除了这件事,闰土还给“我”讲了哪些新鲜事?以“看瓜刺猹”为示范,尝试用小标题概括。
相应板书“雪地捕鸟、海边拾贝、看跳鱼儿”
师生再读相应部分的新鲜事(可适当添加“我”的问询)
那通过这些新鲜事,你又认识了一个怎样的闰土?
相机板书:见多识广、机智勇敢、经验丰富……
小练笔:
请你仿照第一自然段有景有人,动静结合的写法,想想其他三件事的画面,把它写下来,可适当配图。
3.我们聚焦课本的第二幅插图,你猜想一下:哪个是富家少爷“我”,哪个又是海边少年闰土?
图片
是的,那个托着腮帮,抬头看向远方,坐在凳子上的兴致勃勃听的就是“我”;那个项带银圈,站着滔滔不绝,手舞足蹈在讲的人就是闰土。
4.出示课后第三题的三句话,询问,出现次数最多的词语是什么?
“不知道”
“我”不知道 孤陋寡闻
“闰土” 都知道 见多识广 无穷无尽的稀奇事
你读到了什么?感受到“我”怎样的内心世界?
对闰土生活的向往、好奇、羡慕
而“我”只能“看见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的遗憾与无奈
五、让时光回到相识的原点,也追溯到离别的时刻
1、这样侃侃而谈甚至有些话唠的少年闰土与“我”初见时又是怎样的情景呢?
齐读第四自然段
见到闰土,“我”是怎样的?飞跑 急切
闰土呢?怕羞但不怕我,很快熟识
2、两个年龄相仿的少年,虽然时间不长,阶级也有差异,但他们依然成了要好的朋友。分别时又是怎样的场景呢?
“我”大哭 闰土 躲在厨房哭着不肯出门
六、再次相见,物是人非,分外凄凉
1.他们这一别,便是三十年。
三十年之后再相见,又是怎样的情景呢?
师朗读鲁迅《故乡》原文中的中年闰土部分
图片
(生安静聆听,当读到那一声“老爷”时,我听到了这群十一二岁的少年发出的感慨:或惊讶、或感慨、或惋惜……)
2.那个机智勇敢的少年还在吗?那个见多识广的少年去哪了?
……
相机擦去板书中的文字,这样的消失,也让沉浸于其中的所有人有了别样感触。
3.是什么让那个“我”所熟悉的少年消失了?你可以去阅读鲁迅的《朝花夕拾》《呐喊》《彷徨》,去寻找答案。
反思:
教授鲁迅单元,其实做了很多准备(虽然有些低效又无用),直到上课前的一刻脑子里还在盘旋究竟要怎么上好这堂课。提前打印了张学伟老师、彭文老师、诸向阳老师的课堂实录拿来参考。也听了李竹平老师和朱煜老师的备课指导。
但依然不满意。
因为是第一次梳理,我的梳理点还是更多关注到自己的课堂的教,而没有更多关于学生的学,视为要修正之一;
现在梳理下来,相对更有条理,课堂上有很多不必要的延申,课堂语言不够干净,视为要修正之二;
与其更多参考别人,不如先自己研读教材,素读文本,提升自己的文本解读能力和课堂设计能力,视为要修正之三。
记录也是反思。
站稳课堂,何其难矣,吾需上下而求索!